趁大唐乱,吐蕃军队好不容易打到长安,为何15天后就撤回家了?

小小嬴政


三方面原因。一是不适应,二是没实力长期占领,三是吐蕃的扩张策略是四面开花,不可能只盯着长安。


先说第一点。

吐蕃王朝核心统治地区在雅砻河、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长安相比于这些地区,垂直地带差异太大了,两地海拔差距大、气温差距大、空气含氧量差距大,吐蕃人想要长时间待在长安不走,身体会很难适应。

也就是说,吐蕃和唐朝的战争基本上是打了就走,“雷声大,雨点小”。通常吐蕃军会在秋天进攻,春天就撤,不会在中原与唐朝打旷日持久的对耗战。

再说第二点。

吐蕃曾经两破长安。第一次是唐代宗继位后的第二年,当时唐军主力在河北,关中一带防御空虚。而且当时唐朝在搞内讧,因有唐奸勾结吐蕃,吐蕃军才在唐奸的内应下趁虚而入,攻占并在长安短暂的停留了13天。

第二次是唐德宗继位后,唐朝又内讧,爆发了泾原兵变。唐德宗无力镇压,请求吐蕃出兵帮忙,才使得吐蕃再次攻入长安城。

从这两次吐蕃破长安可以看出––吐蕃占长安是非常偶然的事件,两次都是唐朝内讧才给了吐蕃趁虚而入的机会。

也就是说,只要唐朝不内讧,吐蕃想攻入长安的机会几乎是微乎其微。


这么说可能会让一些人觉得夸大其词,认为是在夸大唐朝的实力。

但实际上,当时的情况就是如此。

唐代宗二年,吐蕃军虽然进长安了,但唐朝的朔方军却并没有被歼灭,朔方军随时可以抄断吐蕃军的退路。后来,吐蕃军听说唐军主力回援,担心不赶快走,会被回援的唐军和侧后方的朔方军关门打狗,所以才在长安待了13天后撤了。

再后来,唐军的郭子仪、崔宁、李晟、高崇文、韦皋、史敬奉等人多次指挥唐军大胜吐蕃军,消灭数十万吐蕃军。以致吐蕃根本无法染指长安。

这些事实战例即可证明,吐蕃想要进入长安,霸占长安,几乎是不可能的。

并且唐蕃战争打到最后,事实上是吐蕃王朝因内外交困,先死的(公元877年)。比唐朝还早死了整整30年。

最后说第三点。

吐蕃和唐朝因为打了上百年的仗,所以很多人会想当然的认为吐蕃想灭掉唐朝,吐蕃和唐朝是有你无我的死敌关系。

但是其实,这是不对的。

因为吐蕃和唐朝之所以会开战,是由于割据青海的吐谷浑挡住了它的出路,而吐谷浑又是唐朝藩属国(唐朝扶持吐谷浑是为了稳定王畿关内道西边的陇右道的安定),吐蕃为了拓展势力,便不可避免的要跟唐朝发生军事冲突。

再加上后来安史之乱,唐朝调集西部军东进勤王,西部地区成为真空地带,给了吐蕃趁虚而入的机会,唐蕃之间才会大规模开战。

但尽管是如此,吐蕃和唐朝也没有闹到全面开战的地步。

因为前面也说了,吐蕃人不适应中原关内的气候,而且唐朝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并没那么好对付。对于吐蕃来说,跟唐朝死磕是非常不划算的。

所以,自从长安一役后,吐蕃就不怎么把主要对付目标放在唐朝身上了,而是转为向四面八方开战,北攻回纥,南欺大理,西边还和阿拉伯帝国争夺中亚霸权(包括回纥也在跟阿拉伯日人争夺霸权)。

笼统的说,只有哪里能获利,吐蕃军就杀向哪里。当时的吐蕃几乎是在和周围所有的国家都在开战。


这样的扩张战略,吐蕃又怎么可能死盯着一个长安不放,和唐朝打消耗战呢?


Mer86


趁大唐乱,吐蕃军队好不容易打到长安,为何15天后就撤回家了?不撤回去,难道等着挨打吗?

作为在青藏高原由古代藏族建立的一个政权,吐蕃自公元618年立国以来,一直和大唐王朝处于战与和交替的状况。但总的来说,吐蕃对于大唐一直处于劣势状态。629年,仅仅十三岁的松赞干布继承赞普位后,清醒的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一直积极的想要与大唐结为亲戚。

在经过多次与大唐请求之后,唐太宗将文成公主以大唐宗室公主的身份嫁到了土蕃,松赞干布将文成公主封为王后。后来,大唐宗室女,雍王李守礼的女儿金城公主,也嫁到了吐蕃。

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嫁到土蕃的时候,都是大唐对于吐蕃处于优势地位的时候,所以他们两人在吐蕃,都受到了非常高的待遇。

虽然吐蕃处于劣势,但一直觊觎着大唐的盛世繁华。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大唐明皇只得放弃长安出逃。为了平定叛乱,唐朝廷不得不将西面防范吐蕃的边军抽调回去,导致边塞防守松懈,吐蕃趁机攻占了大唐河西的大片土地。

面对吐蕃的作乱,唐王朝自顾不暇,无力应对。见此情景,吐蕃遂联合党项、吐谷浑、羌、氐等军队约20万人,于763年的冬天,浩浩荡荡的杀奔大唐长安。此时,安史之乱已然平息,虽然百废待兴,但大唐最艰难的时候都过去了,也不至于让20万人就杀进了自己的都城,说起来有点让人难以相信。

但问题是,边将的军报传到都城时,皇帝身边的公公程元振(保护代宗李豫有功)却把他压了下来,根本就没有告诉皇帝,一直到吐蕃军队到达长安三百公时左右才报告给皇帝。当时刚坐上皇位的唐代宗根本来不及反应,只好又仓皇出逃。

吐蕃之初入寇也,边将告急,程元振皆不以闻。……过邠州,上始闻之。

那吐蕃军队为什么来得那么快呢?这都是因为泾州刺史高晖的原因。面对汹汹而来的吐蕃联军,高晖不但不抵抗,反而笑脸相迎,还主动给他们带路,使得吐蕃军少走了很多弯路,快速来到了长安。

吐蕃军队到了长安后,扶持广武王李承宏做了皇帝(李承宏是金城公主的侄子,也有资料说是金城公主的同辈),同时在长安一阵烧杀抢掠,然后,只呆了十五天就撤出了长安。

那么吐蕃军好不容易占领了长安,为什么又急急忙忙的撤出长安呢?

  • 从实力来看,吐蕃并不具备吞并大唐的实力,甚至不足以支撑长久的战事。

就像题主问题说的那样,吐蕃能一路顺利的打到大唐的都城长安,并不是他自己军事实力有多强,而是大唐刚经历了动乱,军事上元气大伤,无暇顾及边患;另一方面,国内君臣不合,导致政治不稳。

唐肃宗将死之时,无子的张皇后意欲立越王,遂矫诏太子李豫入宫,意图谋害。宦官李辅国及程元振识破了阴谋,派兵将太子保护起来,软禁了越王及张皇后,并在肃宗驾崩后,保护太子李豫登基,是为唐代宗。

代宗登位后,李辅国等自恃有功,且手握兵权,意图架空皇帝。用李辅国的话来说就是:

“陛下只须深居宫中,外面的政事有老奴来处理。”

代宗只好委曲求全,侍机反扑,后来让人扮作盗贼将李辅国杀死才得以亲政。因此,当吐蕃军队进入大唐境内后,才会出现程元振等隐藏不报,高晖不抵抗反而协助带路的事,以致于唐代宗无法召集起军队进行有效的反击,而不得不跑路。

从吐蕃一方来说,在安史之乱前,吐蕃与大唐之间也纷扰不断,但吐蕃一直处于劣势。不管是河垅战场还是西域战场,大唐都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同时,吐蕃内部在公元754年时,末东则布与朗迈色等发动叛乱,一年后才平定叛乱,结果是赤德祖赞被杀,年仅十三岁的赤松德赞继位。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此时的吐蕃自身也是很为羸弱的,根本不足以支撑长久的战事。

  • 随着郭子仪等大唐将领开始振作旗鼓,同时,各地勤王的军队都赶往长安,吐蕃人知道不管是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无力守住长安,只好烧杀抢掠一番就急急忙忙的撤退了。


来时容易,撤退时可就没那么容易了。当吐蕃军队退到凤翔时,遇到凤翔的节度使孙志直据守城池,几天都攻不下来。这边镇西节度史马璘又带军队来救。这时的大唐军队已经缓过气来,原有的雄风再次展现,只见“璘奋击大呼,贼徒披靡,无敢当者”。面对勇猛的大唐军队,吐蕃人被吓坏了,那里敢恋战,赶快逃回吐蕃的地界去了。

总结起来说,吐蕃军队能打到大唐的都城,不是自己战力有多么强,而是钻了大唐内部问题的空子,所以,大唐稍微回过神来,吐蕃就只有收拾起东西赶紧回家的份了。


挚守静笃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原因很多人都想不到,但是我知道。

吐蕃军队曾经多次攻破长安,但是每次都是迅速撤退,没有一次能够真正长期占领长安。并不是因为唐军的反攻太强大,吐蕃军队无力防守,而是因为一个很特殊的原因。

那就是“低原反应”!

大家都知道,平原地区的人,忽然上课青藏高原,因为空气稀薄,都会产生高原反应。当年大唐盛世,却没能消灭吐蕃。就是因为唐军在青藏高原产生严重的高原反应,战斗力要到严重削弱。

反过来,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他能研究适应了空气稀薄的环境。忽然到了平原,也很难适应!会产生低原反应。

出现疲倦、无力、嗜睡、胸闷、头昏、腹泻等症状。又叫做“醉氧症”。


正因为低原反应,吐蕃军队的扩张,一直很难冲出青藏高原。即便是一度占领河西走廊和西域,在当地的力量也比较薄弱。至于占领关中,则更加不可能。因为关中的海拔实在太低了。


上将嗳福斯


在石泰安的《西藏的文明》一书中提及了吐蕃在公元763年占领长安并立了皇帝。公元763年(广德元年)十月,吐蕃大军又占领了奉天(今陕西乾县),兵临长安城下,吓得代宗仓皇逃到陕州流亡。成果唐朝首都长安不止被吐蕃攻陷并且吐蕃人还立了伪皇帝,他们把唐宗室广武王李承宏立为皇帝,作为自己的统治工具。河西、陇右等大片区域成为吐蕃疆域,从此几百万汉人为吐蕃人亡国奴,吐蕃趁乱夺去了唐朝河西及湟善等五十郡,六镇,十四军,唐人后代皆为奴才。

那么问题来了,吐蕃军队好不容易打到长安,为何15天后就撤回家了,小编以为原因有二。

其一:大唐实力犹存。

大唐虽由于安史之乱实力大减,但是汉人的恢复力和凝聚力还是非常不错的。起码在吐蕃肆虐长安后,大唐就在回鹘等的帮助下稳定了局势并且对长安造成了威胁。基于此,吐蕃不得不褪去

其二,制度原因

吐蕃虽然强大,号称与大唐,阿拉伯帝国并列的世界第三大国,但是吐蕃的制度并不先进,和后来的金国一样,无法控制中原的汉人,这也是为何吐蕃要立儿皇帝的原因


静夜思归去


公元763年十月,吐蕃联合吐谷浑、党项军队约20万人进攻唐朝,逼近长安。唐代宗仓皇出奔陕州,吐蕃军队占领长安,并拥立吐蕃国舅李承宏(金城公主的弟弟)为帝。唐朝名将郭子仪集结万余唐军反攻吐蕃,郭子仪根据敌强我弱的现实情况,采用了虚张声势,声东击西,里应外合的策略吓退了吐蕃联军,收复了国都长安。吐蕃联军虽然退出了长安,但是仍然占领陇右道东段的十三个州,不久又攻占了河西之地。

为何吐蕃军队攻占长安15天后就撤退了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四:其一、唐朝的综合实力比吐蕃强,吐蕃联军没有守住长安的信心与能力;其二、长安的气候不适合吐蕃联军长期驻守,蕃军不适应长安秋季的酷热,吐蕃军中疾病流行;其三、长安百姓反抗吐蕃军十分激烈,内忧外患之下不得不撤军;其四、吐蕃军劫掠了长安百姓的财物,士卒们无心再战,都想拿着财物撤退。

对一个大国来说,首都被攻占并不意味着亡国,只要政府机构还存在,那么该大国必然会集中全国力量收复首都。对唐朝而言,除了长安外还有洛阳,也就是说唐朝皇帝可以在洛阳继续主持政务,发动唐军收复长安。吐蕃册立的傀儡皇帝李承宏得不到唐朝官民的认可,应此没有统治基础。安史之乱时,叛军攻陷了长安,但是唐朝政府依然继续运转,最终将叛军全部消灭;吐蕃军占领西域、河西、陇右等地不足以让唐朝全力收复,但是他们占领长安就不得不面对唐军的全力反攻。

犬戎攻占西周国都镐京后,纵兵烧杀抢掠,周王室号召诸侯勤王,最终犬戎军不得不撤退。吐蕃军在长安同样烧杀抢掠,激起百姓强烈反抗;士兵一旦抢了钱财,都想着回家享福,战心会下降,不会想到死守长安。郭子仪分析了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形势后,采取声东击西、虚张声势之计攻击吐蕃军;长安百姓同时在城内做内应,满大街高呼郭子仪百万大军将至,同时击杀落单的吐蕃军。吐蕃兵陷入四面楚歌之中,不战而走,慌忙逃离长安,就这样郭子仪用不足一万的军队出奇收复长安。


大秦铁鹰剑士


吐蕃是大唐的劲敌,两国相爱相杀长达两个世纪。在安史之乱前,唐朝一直对吐蕃采取高压政策,使其无法入侵中原。而唐朝的精兵猛将也都聚集在西北地区,因此吐蕃无法从河西直接进入到关陇腹地。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尽征河陇、朔方之将镇兵入国靖难”,将原来驻防在河陇区域的精锐部队内调,去平定叛乱,导致河陇区域的军事部防被打乱,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由盛转衰,吐蕃军队趁机举兵入侵,唐军节节连败,被迫割地让城,然而吐蕃军队打到长安后,仅15天便撤兵离去,让人疑惑不解,且让我们一探吐蕃军队的长安半月游历程。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九月,此时安史之乱刚被平定不久,国力空虚,又值新皇登基,根基未稳,吐蕃军队趁机举兵来犯,号称20万军入侵大震关,接连攻陷兰、廓、河、鄯、洮、岷、秦、成、渭等州,又拿下了河西、陇右等地。

此时唐朝西部的兵力空虚,面对吐蕃军队来袭,唐军束手无策,节节败退,吐蕃军队很快打到了长安,唐代宗李豫见情势危急,仓促任命长子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自己则逃往陕州(今河南陕县)。

吐蕃军队占领长安后,一路烧杀抢掠,“剽掠府库市里,焚闾舍,长安中萧然一空”,又计划“掠城中士、女、百工,整众归国”,甚至拥立广武王李承宏为傀儡皇帝。此时赋闲在家的郭子仪在接到命令后,带领身边仅有的二十骑,向长安进发,然而到达咸阳时,吐蕃军队早已渡过渭水,唐代宗也逃离了长安,于是郭子仪一路收集散兵游勇,驻屯商州,在商州和六军使张知节、乌崇福、长孙全绪等会师,开始了长安收复行动。

郭子仪首先命张知节、乌崇福、长孙全绪等人为前锋,又派旧将王甫潜入长安,里应外合,趁机煽动民众,鼓吹大将郭子仪率领大军前来征讨,扰乱吐蕃军心,“击鼓于朱雀街,蕃军惊骇而去”,在郭子仪声东击西的战略下,吐蕃军被打得措手不及,退到了原、会、成、渭等州,结束了他们的长安半月游。长安之战虽然结束了,却开启了唐藩之间半个多世纪的拉锯战。

纵观长安失陷原因,主要在于安史之乱后,唐朝政治局面不稳定,政权又处于新旧交替的局面,内部政权不稳定,外部藩镇林立,其主要兵力集中调往内地,导致西北边防兵力空虚。

而这时的吐蕃正处于国力上升期,755年,吐蕃的赤松德赞上位后,励精图治,一方面重用人才,发展经济,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另一方又允许富豪放贷,维护了奴隶主的利益,赢得了内部贵族的支持。

两相比较之下,对抗力量的悬殊就显而易见了。


煮酒君


安史之乱刚刚结束不就,吐蕃就裹挟党项、

吐谷浑等部族率军二十万直奔唐境。

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定,大军多集结于河东河北等地,长安周围除了战斗力比较弱的守城兵外只有渭北行营两千人可以机动。吐蕃连战连捷,唐代宗刚登基没多久就碰上这倒霉事,急忙带着文武百官跑到陕州。


吐蕃长驱直入,一路上几乎没受到什么阻拦就占领了长安。而且还扶了一个李姓皇族当皇帝建立傀儡政权。但是占据长安十五天之后,吐蕃军又急忙退走,这是为什么呢?

一吐蕃人受不了长安的气候

吐蕃人习惯了青藏高原天寒地冻缺氧的环境,一下子跑到关中,对这里的气候根本无法适应,瘟疫在吐蕃军中大肆传染,吐蕃军战斗力大幅度削减,围攻凤翔数日不克,士气严重受挫。

二唐朝迅速反应

郭子仪真是唐朝的大救星,吐蕃进入长安后,代宗命令赋闲在家的郭子仪募兵出战,郭子仪东拼西凑了几百号人,随后又在蓝田收拢败军四千余人。然后郭子仪广布疑兵,让吐蕃人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人,硬生生用四千人吓住吐蕃,使其不敢妄为。为节度使白孝德以及马璘率大军赶赴关中争取了时间,吐蕃人有被聚歼的危险。


三吐蕃内部不和

不光是唐朝内部有安禄山史思明,吐蕃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当时发动这场唐战争的不是吐蕃赞普,而是吐蕃重臣马重英。(《新唐书》里的名字,真名叫恩兰·扎达路恭)

这哥们和赞普的关系虽然不像吐蕃以后的赞普和大论之间剑拔弩张,但是也不咋滴。首先,马重英是苯教的信徒,而当时的赞普则寻死觅活的想从印度引入佛教。其次,马重英在长安拥立傀儡政权的事并未事先得到赞普的许可,这是他擅作主张干的活,什么样的大臣不经皇帝允许就敢自己立个朝廷,可见马重英和赞普的关系还是很紧张的。再者,当时赞普正率领大军和唐朝在四川一带争斗,根本没功夫搭理这个不听话的朝臣。所以马重英虽然有小二十万的兵力,但是绝对是孤立无援的。士气低下、孤立无援,唐军又一天比一天壮大,马重英只能率军撤退。

四吐蕃人目标已经达成,没必要再逗留

吐蕃人进长安刚开始是有中原逐鹿的打算的,所以他立了个傀儡政权,但是他把这个傀儡政权立起来后就尴尬了。没人听他的,唐朝所有有兵权的将领没有一个服从这个傀儡政权。而光凭你二十万人就想灭掉大唐,笑话!

马重英从唐朝大臣的表现中看出唐朝气数尚存。已经没有了灭唐的想法。既然灭不了唐,就只能捞多少算多少了。

唐朝在此事上已经有过前科,安史之乱时叛军攻破长安城,唐朝为了夺回首都向回纥借兵,条件就是城破之后,城池是我的,财宝和百姓是你的。

这次吐蕃攻破长安,长安城的老百姓受了多大的苦难可想而知,甚至整个关中平原的老百姓都没有好日子过,吐蕃经过一番大肆抢掠,个个赚的盆满钵满,肯定要撤啊,不撤难道等着你再把这些财宝多回去不成?


守仁读仁


趁着内乱,大唐的兵力都在镇压安史之乱的时候,吐蕃占领了河西走廊,兵锋直至长安。


公元763年,吐蕃在大唐新君继位,国事不稳又刚经历大战之际,举兵二十万攻入长安。

新登基的皇帝一边逃跑,一边下召启覆被停职的郭子仪。郭子仪临危受命,只带二十骑奔赴长安。

郭子仪一边沿途收服散兵游勇,整编军队,一边派人混入长安,散布大唐派来精兵强将收复长安,恐吓吐蕃人。

吐蕃被郭子仪的消息吓的军心涣散,被郭子仪打败,最后不得不退出长安。吐蕃占领长安共计15天。

但吐蕃二十万大军怎么会如此短的时间内就被郭子仪的散兵游勇击败?仅仅是因为郭子仪用兵如神吗?

诚然,郭令公用兵如神,奈何缺兵少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还有另一原因。

吐蕃,就是现在的青藏高原,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上面空气稀薄,习惯了高原生活费吐蕃人,来到低海拔的长安,身体不能适应,大面积出现醉氧,一旦出现醉氧,人就会呼吸急促,心率加速,四肢无力,嗜睡,胸闷,头晕,腹泻等症状,让吐蕃大军毫无战斗力可言。


郭令公真实趁着吐蕃绝对醉氧,又军心不稳的时候,一举打败吐蕃军,让占领长安15天的吐蕃军队退回吐蕃。


魔智


这说的是唐朝历史上吐蕃第一次攻陷长安,广德元年(763),吐蕃利用长安周边唐军兵力空虚的机会长驱直入,逼近长安,唐代宗仓皇出奔陕州,吐蕃军队遂占领长安,拥立章怀太子李贤之孙、邠王李守礼之子广武王李承宏为帝——因为李承宏是与吐蕃和亲的金城公主的兄弟,所以他有吐蕃国舅的身份,但是,看样子想要搞一场大事情的吐蕃军队入据长安15天而退出了长安,为什么呢?

吐蕃在两个星期左右就撤出长安,主要是因为当时唐将郭子仪已经在组织反攻,虽然郭子仪当时直接控制的军队只有10000人左右,但是在他的巧妙施展心理战下:

昼则击鼓张旗帜,夜则多燃火,以疑吐蕃。……吐蕃惧,百姓又绐之曰:郭令公自商州将大军不知其数至矣!虏以为然,稍稍引军去。——《资治通鉴》

也就是郭子仪军白天击战鼓张旗帜,晚上就多多燃起火堆,让吐蕃军队因为感觉唐军数量多而恐惧,长安百姓也散布消息骗吐蕃军队,说郭子仪带着唐军打回来了,队伍人数数都数不清。

总之,吐蕃军队就是担心被包围歼灭,所以15天后就撤出了长安。

但是,问题提到的撤回家了是不对的,吐蕃军撤到了原(今宁夏固原市)、会(今宁夏中卫市)、成(今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渭(今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等地,还是对唐朝构成了很大威胁——从这个角度看,说吐蕃军是因为天气或者醉氧等原因撤离长安肯定是不成立的,这些地区海拔与天气与长安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唐军这次的长安收复战的胜利,主要还是得归功于郭子仪。


谈古论金


吐蕃国曾经是大唐王朝的梦魇。吐蕃与大唐几乎同时建立也几乎同时灭亡。吐蕃是大唐王朝最强悍的敌人。唐朝和吐蕃的战争几乎持续了两个政权延续时间,双方在西域和青海等地展开了多次战斗,强大的吐蕃就连大唐也一度只能避其锋芒。吐蕃在唐王朝安史之乱后势力达到了巅峰。


即使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实力也足以使吐蕃无法长久占领长安。吐蕃占长安本来就是非常偶然的事件,是广德元年冬天当时唐朝君臣内讧长安缺乏防御,长安几乎没军队防守了,吐蕃趁机东进,唐朝皇帝与家人逃到东边的郡县,长安部分官员与百姓躲进山谷,吐蕃占长安10余天,听到唐朝大军将要到达的消息,吐蕃没来的及劫掠长安人口,吐蕃就立即逃离了长安。郭子仪收复长安,唐朝皇帝返回长安。


吐蕃能攻入长安,是因为当时各方力量都自顾不暇,对吐蕃采取了不抵抗政策。而吐蕃之所以在长安待了半个月就急匆匆地走了,一是因为他们该抢的也抢了,该烧的也烧了,成果还算满足;第二是因为他们听说郭子仪带着千军万马前来讨伐,实在是坐不住。吐蕃有能力乘乱攻入长安,但是无论是军事、政治还是文化上都没有办法控制大唐,守住京城,所以干脆带着财宝回家去了。


吐蕃虽然在军事上一直对大唐咄咄逼人。但是在综合国力上,大唐无论在哪方面都远胜于吐蕃国。如果他们占领长安不走,必定会招致更大的损失,这也是吐蕃无法承受的。这也是他们占领长安十多天后匆匆忙忙撤退的主要原因。个人意见,欢迎指导。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