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二師兄”-豬肉是何時成為國人肉食主流的?

近來“二師兄”的肉價飆升,比他師父唐僧的肉還貴,這讓每個琢磨著每天買什麼菜的人苦不堪言,時至今日,肉類已經成為國人餐桌上的常見副食品,沒有豬肉、牛肉吃的日子似乎已難以想象,“二師兄”成為我們餐桌常客的歷史其實並沒有多久。

以穀物為主的飲食結構

飲食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我國的農業發展同樣歷史悠久。由於人口眾多,“以農為本”成為歷代王朝的基調,早在商周時期,我們的先人們就已學會種植穀物養活自己,當時主要的糧食作物有小米、黍、大麥、小麥、高粱、大豆等等。當時,階級劃分在飲食方面也十分鮮明,統治階級主要食用黍這種最好的穀物,平民階級則食用小黃米。

舌尖上的“二師兄”-豬肉是何時成為國人肉食主流的?

除了以穀物為主的主食之外,商人對肉類食品的需求也很旺盛,幾乎所有的商代遺址,都能發掘出動物的遺骨,最多的是豬骨,其次是牛羊骨,還有少量的馬骨和犬骨,這充分說明從那時開始,豬牛羊肉就已經擺上時人的餐桌和祭臺了。

不過吃肉畢竟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在大多數時候穀物還是人們主要的營養來源,據《黃帝內經·素問》所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我國自進入農業社會以後,長期以穀物為主食,食肉量想來是很低的,能經常吃肉的,恐怕還是當時的達官貴人們,這從先秦史料裡也能得到印證,如《左傳·莊公十年》裡曾說道,“肉食者鄙,不能遠謀”;孟子說,“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在《禮記·王制》中還有這樣的規定,“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可見在春秋戰國時期,能吃肉的大概只有貴族階級和年長的人,平頭百姓恐怕是很難吃的上肉的。

舌尖上的“二師兄”-豬肉是何時成為國人肉食主流的?

古代能經常吃肉的只有皇室和官宦富紳

到了秦漢時期,尤其是強盛的漢朝能不能吃上肉呢?答案還是不行,大部分平民的副食恐怕只有“鹽菜”,因為即便是一般官員恐怕也承擔不起經常吃肉的開銷,這從《群書治要》引用崔寔《政論》談到的漢代一般官員的收入情況就可窺一斑而見全豹。

“夫百里長吏,荷諸侯之任,而食監門之祿。…一月之祿,得粟二十解,錢二千…客庸一月千芻,膏肉五百,薪炭鹽菜又五百,二人食粟六解,其餘財足給馬,豈能供冬夏衣被、四時祠祀、賓客斗酒之費乎? 況復迎父母、致妻子哉?”“薪炭鹽菜”的花費佔到漢代官員月收入的四分之一,“鹽菜”在漢朝人生活中佔有的地位可見一斑。至於這“鹽菜”指的是以食鹽為原料的調味品,還是用食鹽醃製的蔬菜,由於史料所限已不可考了。

除了“鹽菜”之外,還有一種叫作“醬”的調味品漢朝人特別愛吃,一般富裕階層食用的是用鹽醃製的肉醬和魚醬,平民則只能食用豆麥等穀物發酵製成的“醬”,

到了魏晉南北朝,國家動盪戰亂連年,能夠稍微過些安穩日子已經十分幸福,一般家庭平日的膳食也以素食為主,正如晉代潘岳《閒居賦》所描述的那樣,“灌園鬻蔬,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臘之費”,平時吃素,只有過年、過節才能吃肉。南朝宋時,衡陽王劉義季出鎮荊州,“隊主續豐母老家貧,無以充養,遂斷不食肉。”當時低級官吏若無別的收入,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也不吃肉。

舌尖上的“二師兄”-豬肉是何時成為國人肉食主流的?

稀粥才是大部分平民的食物,古人的粥可沒有那麼多白米喔

至於大唐盛世,皇室、貴族和富豪們固然能夠大魚大肉,但當時平民百姓的生活也沒有人們所想象的那般美好,他們吃不起肉,平時只能喝粥吃素菜,許多家境貧寒的文雅之士不好意思說自己窮得只能喝粥,於是給粥起了個名,叫做“雙弓米”。

到了宋代,平民的生活水平相比前朝有了一定提高,尤其是生活在城市裡的市民們,平時已能吃上豬肉了,蘇東坡在黃岡留下了一首《食豬肉》,表現了當時市民階層的飲食風氣,“黃州好豬肉,價賤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可見豬肉已經成為宋朝市民階層餐桌上的常客。

不過,吃肉仍然不是貧民們負擔的起的,《北溪大全集》曾說道貧民“不能營三餐之飽,有鎮日只一飯,或達暮不食粒者”,宋人普遍一日三餐,而窮人只吃兩餐飯,至於肉就更是想都不用想了。陸游《遊山西村》中也有句“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告訴我們,能讓來客吃上足夠的雞肉和豬肉可是隻有豐年才能做到的事情。

舌尖上的“二師兄”-豬肉是何時成為國人肉食主流的?

時代較近的明清時期,關於民眾生活留下來的相關史料記載就更多了。明朝較為富裕的吳越等地,在飲食方面也毫不吝惜,燒肉、鵝肉、雞肉、牛肉、豬肉應有盡有,“嘉定雞”、“金壇鵝”已成為當時的知名品牌,正所謂“天下諸福,唯吳越口福”。但這也只有官宦和豪紳才能經常享受,窮秀才和貧民平時嘗不到肉味,只能吃點蔬菜下飯,即使吃蔬菜亦不用油炒,而是放在飯鍋裡蒸熟,節約燃料的花費。據《如夢錄》記載,開封府的窮秀才們參加鄉試時,吃的只有大米飯和細粉湯而已,一般平民大米飯管飽就已經不錯,窮人只有喝稀飯的份。

舌尖上的“二師兄”-豬肉是何時成為國人肉食主流的?

這種現象到了清朝也還是如此,美國外交官何天爵在《中國人本色》中曾這樣描述晚清時的國人對肉食的憧憬,“你只要在中國隨便待幾天就會發現,幾乎沒有一箇中國人不喜歡吃肉的。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他們不吃肉不是因為信佛,而是經濟條件有限,買不起肉而已。”

古人愛吃什麼肉

從先秦到清代,對平民百姓來說,吃肉在大部分時候都是上層人的享受,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如今我們的肉食多為豬肉,羊肉、牛肉如今也成為了我們如今的最愛。那麼在中國人的飲食歷史中,古人最愛吃的是什麼肉呢?

首先當然不是牛肉,耕牛的作用在農業生產和運輸方面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還是舉行儀式的祭品,哪能隨便給人吃。自先秦以來,想要飽口腹之慾吃點牛肉,沒有專門供食用的肉牛,只能吃老死、病死的耕牛,無故殺牛食用在許多朝代都是違反禁令的。南朝梁時擔任九卿的傅昭收到兒媳家送來的牛肉,把兒子叫道跟前叮囑道,“食之則犯法,告之則不可,取而埋之”。《資治通鑑》卷二六四中記載了唐武宗的“禁牛令”,“牛,稼穡之資,中國禁人屠宰”。要想品嚐牛肉的味道,就連中低層官員也很難做到。

舌尖上的“二師兄”-豬肉是何時成為國人肉食主流的?

耕牛至今仍然幫助我們耕耘土地

其次也不是各類家禽和魚類,它們的出肉量太少,還很容易受到自然環境和飼料資源的影響,導致產量的下降。從營養角度而言,它們提供的脂肪和熱量也不夠,只能作為日常膳食的補充。

這樣一來,熱量足夠,出肉量也不算少,真正得到古人垂青的其實是羊肉,魏晉南北朝以來,漢胡雜糅,許多漢人慢慢習慣了胡人的一些生活方式,隨之而來的還有遊牧民族們愛吃羊肉的習慣。到了隋唐五代和北宋時期,羊肉才是皇室和官宦們的最愛,唐人把羊肉當作肉食中的上佳美味,“肥羊美醞”是時人渴望的生活標準。北宋時,皇宮御廚“只用羊肉”,宋真宗時御廚“歲費羊數萬口”,羊肉的消費量遠勝過豬肉。

“二師兄”的逆襲

既然古人長期青睞的是羊肉,那麼“二師兄”是從何時逆襲的呢?說起來這也跟宋朝皇室愛吃羊肉有關,由於宋朝上下都把羊肉作為珍品,視豬肉為“價賤等糞土”,這就給了一些吃不起羊肉的市民階層選擇豬肉的機會,在南宋的臨安城裡,“城內外,肉鋪不知其幾”,“懸掛成邊豬”,“各鋪日賣數十邊”,可見當時城市裡豬肉消費量之大。

到了明朝,“二師兄”搖身一變登入了明朝皇室的大雅之堂,據史料記載,每年光祿寺需購買豬19000頭,羊11000頭左右,在明朝皇室過年的食譜中還有燒豬肉、豬肉包子等食物。在我國南方,豬肉也開始逐漸普及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西班牙人拉達在中國南部城市中發現城市居民愛吃豬排骨,葡萄牙人也在中國南部看到明人喜歡把豬肉製成非常特別的醃肉食用,據說廣州城一天的需求量高達五六千頭豬。

舌尖上的“二師兄”-豬肉是何時成為國人肉食主流的?

清朝皇室對於“二師兄”的感情就更加濃厚了,生長於白山黑水之間苦寒之地的滿人,對於豬有著特殊的感情。起家之初的滿族人吃苦耐勞,一邊種田養豬打獵挖人參什麼髒話累活都幹,一邊還要同明軍作戰,沒有豬厚厚的脂肪提供的熱量,怕是支撐不住。

入主中原之後,滿族人出於對豬的樸素感情,不僅讓豬肉出現在了宮廷宴會中,還堂而皇之地出現在清朝的皇家祭祀典禮上,按照清廷慣例,這時皇帝還要帶頭吃肉,或欽點皇后嬪妃、親王大臣吃肉,並將豬肉切好給大臣們分食,以示不忘滿洲之本分。

在這潛移默化的風氣之下,養豬的人家越來越多,豬肉產量也隨之提高,逐漸成為了老饕們的最愛,《舊京瑣記》曾提到北京城中旗人愛吃豬肉的嗜好,“城內缸瓦市有沙鍋居者,專市豚肉,肆中桌椅皆白木洗滌,甚潔,旗下人喜食此”。有這麼多愛吃豬肉的吃貨,自然不乏努力鑽研豬肉做法的人,在袁枚的《隨園食單》裡,他所記載的豬肉做法竟有43種之多,可見其時豬肉已大行其道,徹底統治了我們的餐桌。

時至今日,“二師兄”的肉佔肉類的消費比例仍然居高不下,根據調查統計2018年中國人均豬肉消費量佔肉類的比例仍有70%左右,相信受消費習慣的影響,“二師兄”還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充實我們的腸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