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芹齋為什麼要將這尊高達六米的「隋代石佛」白白送給英國?

​​

盧芹齋為什麼要將這尊高達六米的「隋代石佛」白白送給英國?

在大英博物館的樓梯間,矗立著一尊高達六米的漢白玉阿彌陀佛立像。中國古代白石造像以河北曲陽最為著名,這尊隋代開皇五年(585年)的佛造像鉅作也不例外,它來自曲陽縣韓崔村崇光寺。

盧芹齋為什麼要將這尊高達六米的「隋代石佛」白白送給英國?

大英博物館的官方資料顯示,此尊立式阿彌陀佛石像是1935年—1936年中國政府在倫敦舉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時贈送的。此說甚是冠冕堂皇,當年赴英國參加展覽的故宮方面有關人士莊尚嚴、傅振倫等都有此次參加展覽會的文章在1936年發表,如傅振倫的《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參觀記》。根據傅先生的記錄,可以肯定地說,大英博物館關於這尊隋代立佛的來源純粹是胡編。

傅振倫明確說明,此尊佛像是在民國4年被盧芹齋盜賣到海外的,展覽時為盧芹齋私人所有,這怎麼可能是中國政府展覽後贈送的呢?

盧芹齋為什麼要將這尊高達六米的「隋代石佛」白白送給英國?

查閱大量資料後,我們終於弄清了其中的原委。原來,中國政府向英國政府贈送巨佛一事,實為盧芹齋極力促成,巨佛原屬盧氏所有。倫敦藝展期間,盧氏將5米高的阿彌陀佛隋代石像送展。展覽結束後,盧氏決定“本著慈善的精神”,將此像贈與大英博物館。

盧芹齋為什麼要將這尊高達六米的「隋代石佛」白白送給英國?


事實上,盧氏獻佛之舉,實為免去運輸的麻煩,因為將這重達20噸的石佛運回法國十分困難,且運費高昂。況且法國人對大型雕像不感興趣,此前在美國多方尋找買家亦未果,盧氏遂決定“借佛獻佛”,先將佛像贈與中國政府,再由中國政府贈送給英國博物館——藉助這樣的“國際文化交流”由頭,不但可博得兩國政府的歡心,更可藉機宣傳自己的古董生意與品牌,可謂名利雙收。

為此,盧芹齋通過當時的中國駐倫敦公使郭泰祺表達了自己的“獻佛”意願,並且提議了捐獻此像之後應予必要的介紹辭,要求明確介紹“提供者:盧芹齋公司”。一開始,英方不同意這樣的介紹辭,認為以古董商公司名稱列入,有失體統。幾經周折之後,終於確定介紹辭為“盧芹齋先生贈送給中國政府,後由中國政府於1938年轉贈大英博物館,以紀念1935—1936年倫敦中國藝術世界博覽會”。

盧芹齋為什麼要將這尊高達六米的「隋代石佛」白白送給英國?

此尊佛像為大理石雕阿彌陀佛立像,實際上是用曲陽黃山石料雕刻而成,高5.8米,重約2噸。佛像面容俊秀,雙目微啟,平視,雙唇緊閉,微露一絲淺笑,眉間有白毫相光,披通肩式袈裟,內著僧祇支,長裙束腰與胸前繫結,由於採用淺浮雕手法,通身袈裟折紋更顯簡練,恰到好處,似紗質效果。佛像的雙手雖已丟失,但其右手臂上抬,左臂平出略向下,仍可判斷出佛手姿勢應為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施與願印。據立佛覆蓮基座上銘文可知,這尊大佛年代為隋開皇5年即公元585年雕立。由於太過高大,當年被切割成3段盜走並運往海外,現在只能陳列在大英博物館東方館樓梯空隙之處。

如今,每一位進入大英博物館的參觀者,都能看到這尊館內最大體量的展品。此像被置於樓梯轉角,跨越兩層樓,無論是首先進入底樓的參觀者,還是沿樓梯拾級而上的參觀者,視線都會自然而然地觸及這尊巨像。巨像下方的介紹文字中,盧芹齋的名號赫然在目,而80年前的那一樁“盧芹齋獻佛記”,又有多少人會知曉、會在意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