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故事——教室裡改變著的事

課改故事——教室裡改變著的事

  佐藤學先生說:“沒有哪一個教室和其他教室飄溢著完全相同的氣息,或有著完全相同的問題。”與我而言,同一個教室不同的時間都在產生著不同的問題,課改就是為了解決一個個問題。我的課改故事不驚天不動地,表面風平浪靜,卻一直在發生。

  一、一句話,我產生了思考

  入職第一年,同事告訴我,我的拍檔李主任是一位傳奇人物,他帶的班從來沒有出過鎮前三的排名,拿第一是常事。我在心裡暗暗較勁,要與李主任肩並肩。第一個學期末,我非常緊張地拿著學生試卷,一題題地判斷自己是否有評講。看到試卷最後一頁,突然,滿滿的懊惱,每見到一位數學老師都想與他分享:“天哪,有一道書本上的原題,我認為不會考就沒有講!”

  那是一道5分的應用題,而我所教的班級平均分恰恰比李主任的少了3分,於是我堅定地認為就是這一題造成的差距,並堅信只要我講了這道題,我就能與李主任相媲美了。

  在好幾個星期的時間裡,我都是以此來安慰自己的,甚至有點炫耀的意思。

  可是,當我跟芳向老師“炫耀”的時候,卻得到了不同的回應:“考試不會都考原題,如果不是原題學生就不會做,那就是有問題的。”就是這句樸實的話給了我大大的衝擊和思考。

  如果我的學生遇到新題就不會做了,那他們考試時,我得多緊張啊!我是不是要不停地祈禱出題者與我心靈相犀,出的全是我講過的原題呢?那,我一定會很累。

  我想我應該做出些什麼改變。

  二、一個建議,我有了入手點

  第二學期開學,我讓孩子們根據我上個學期的表現寫下對我的評價與建議。其中的一條建議令我印象深刻:張老師,我希望您講應用題時可以再清楚些。

  孩子們是明白人啊!回憶自己一個學期的教學,其實自己也總是覺得不會講應用題,更多的是告知列式,有種憑藉“語感”解題的感覺。孩子的建議讓我開始直面自己的問題。我的課便也有了改變的入手點。

  三、一個小改變,我得到了不同的結果

  有了孩子們的建議,我開始有意地關注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將重心從知識教學上轉移了過來。

  2011年數學課程改革以來,數學教育特別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數學思想更是進行數學學科內部縱向(小學、初中、高中)整合的線索和橋樑,小學數學和中學數學的貫通培養就是通過數學思想方法實現的。

  這是我第一次理念上的改變。

  對於學生提出的有關應用題的建議,教學時我開始更加註重教給孩子分析題目的方法,如線段圖法,分析法,綜合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在具體的問題解決過程中,教會孩子怎樣做才能讓各種方法相互滲透,相互儲存。一開始,我讓學生張開嘴巴跟著我一句一句地講題,然後讓優生複述,小組複述,學困生面向全體複述。一系列的環節過後,孩子們會在腦子中形成基本的數學模型。再鞏固這種模型,訓練學生的出聲思維,使其思維可視化。

  這樣訓練沒多久,再請學生講解應用題時,便不像之前那樣,除念出自己的列式外,便無話可說。同時,學生的出錯率也減少許多。

  對於特別題型,如選擇題,我通過具體的題目演示它所特有的方法“代入法”、“排除法”。這樣訓練一個學期後,面對學生的考試我自己淡定了許多,成績出來後,平均分還高出了李主任0.8分。

  印象深刻的還有六年級的一次區統考,題量大,題目難,當時區的平均分是六十多分。但我心裡卻非常淡定,完全沒有了四年級時的慌張和遺憾,因為這些題不是靠刷題就能做對的,它對學生提取信息,尋找數量關係,分析問題的能力都有較高要求。我相信我的學生不會差。果然,各科考完後,我的科代表主動跟我彙報,說最後那道最難的題最起碼有十來個人做對了!我問科代表是怎麼做的,他眉毛一挑,得意洋洋地說:“就,畫畫圖唄。”他幽默的話語真是給我吃了一顆定心丸。果然,他們在鎮公辦小學中排名第一。

  四、一次診斷,我明確了方向

  2015學年,我入職的第二年,鎮發出了關於“種子教師”選拔與培養的方案。永遠忘不了,專家到校指導時的場景。我上了《密鋪》這一課,楊淑豔老師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她說我這麼年輕就開始注重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真是了不起。淑豔老師建議我可以做一個有關“問題意識”的小課題。

  然而我真不好意思告訴楊老師,我甚至連問題意識該怎樣培養都不知道,純屬“瞎貓碰上了死耗子”。可就在這次診斷後,我就真往這個方向努力了,我做的有關問題意識培養的小課題獲得了區十三五規劃小課題立項並已結題。

  有了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在課堂上,這幫孩子常常讓我處於“冒汗”的精神狀態。一節一節課下來,我感覺到了我的教室裡有些事情在改變。

  五、一道考題,我正面遇見了“課改”

  “種子教師”選拔面試時,何秀萍主任出了這樣一道考題:“請你談談對課改的看法。”我還記得我當時的回答:“我認為課改應像細雨微風,悄悄滲入常規教學。它不用大刀闊斧,不求一定有怎樣的模式,怎樣的教學流程,就是在常規教學中融入對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比如紮實的計算,問題意識,數學方法。”那是我第一次正面遇見“課改”一詞,也是我對它的初思考。

  六、一次次培訓,我踐行著“課改”

  2018學年,我們北滘鎮正式全面鋪開“小組合作+”課改模式。我心裡是開心的,因為一直以來我都有自己嘗試著做“小組合作”,但始終缺少一個大環境,缺少指導,做的不長久、不深入。就這樣拖著拖著,孩子們就畢業了。課改年我迎來了自己的新年級——三年級,恰巧給我了從頭再來的機會。

  在一次次的培訓與實踐中,我對課改的初思考也漸漸發生著變化。現在的我開始認識到在課改初期是需要模式的支撐的,當模式運用得熟練之後,就相當於是無模的。

  一學年下來,我深刻的認識到教師每年的工作都不是重複的,新的教室又有新的風景,去年適用的,今年可能就沒那麼好用了,要根據自己的教育對象進行調整。當我面對這樣程度的孩子時,有了許多的困惑:孩子們基礎知識不過關,我的理念該如何踐行;這麼多C生,該如何幫扶;班級凝聚力這麼差該如何重建……

  直到我接觸到了“蘇派課改體系”,“生訓”這一內容是我現階段最需要的,個個都排斥的C生該如何安排,小組文化該如何紮實地建設,我又有了新的努力方向。

  我的課改故事就是這樣,在我的教室裡產生著一個個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悄悄發生著改變。換了教室,又遇見新問題,再尋求解決新問題的策略。我的課改故事不華麗、不轟轟烈烈,卻持續不斷地一直一直髮生著,永遠未完待續……這便是課改的美好了。

  作者:張曼(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鎮莘村小學)

課改故事——教室裡改變著的事

張曼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