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地名,為何“倉”和“庫”特別多?

古人起地名,都是有根由的。像北京有不少地名都帶有“倉”或“庫”字,這就要追溯到明清時期朝廷在北京所建的眾多“倉”和“庫”了。

明代有西十庫,因處於紫禁城之西,且有甲字庫、乙字庫、丙字庫、丁字庫、戊字庫、廣盈庫、廣惠庫、廣積庫、贓罰庫和承運庫等十庫,遂起名西十庫。到了清代,西十庫的作用減少,清代大學士高士奇在《金鰲退食筆記》中記述:“十庫封錮不開,塵土積堆。庫後古木叢茂,居人鮮少,眾鳥翔集,作巢以數萬計。”清末,清廷將西十庫舊地劃給了法國天主教會,他們在這裡蓋了“北堂”及天主教醫院、天主教學校和育嬰堂。如今北堂還保存完好,西十庫改稱西什庫沿續至今。

北京的地名,為何“倉”和“庫”特別多?

▍位於西什庫的教堂。 攝影:張風 供圖:TAKEFOTO

清代內務府是掌管宮廷事務的機構,宗人府是管理皇族事務的機構,這兩個衙門在當年十分顯赫,為了斂財和供使用,掌管許多庫。如內務府主管瓷器庫、緞庫、燈籠庫、米糧庫、蠟庫、簾子庫、後庫等等,這些庫有的設在紫禁城內,有的設在皇城裡,像東城黃化門附近就有簾子庫、米糧庫、蠟庫等,雖庫早就湮沒在塵埃中了,至今還保留在地名中。

宗人府內還設有自家的銀庫,是專為皇家服務的“內部銀行”。宗人府銀庫規模不大,其銀錢出納主要是宗室的養贍銀及宗室、覺羅的賞恤銀。宗人府銀庫的銀錢由戶部銀庫調撥。宗人府位居內閣、六部之上,宗室、覺羅例有鉅額養贍銀,凡婚喪嫁娶宗人府銀庫都要撥銀兩補助花銷,稱之為“恩賞”。每年花費巨大,所以要單設銀庫。

上述倉與庫大多為“國倉”與“皇庫”,有些不直接隸屬戶部或內務府的倉與庫,在北京也不少,但因種種原因均不存在,成為了衚衕街巷和村落名稱。如西城廠橋地區的簸籮倉衚衕就是一例。據史料稱,此衚衕明代稱哱囉倉,因這裡有存放笸籮的倉庫。到了清代改稱笸籮倉衚衕,又有菠羅倉、叵羅倉、笸籮倉的俗名,1949年後改稱簸籮倉衚衕,並沿用至今。

北京的地名,為何“倉”和“庫”特別多?

▍西城區新街口街道簸籮倉衚衕。 攝影:陳乾 供圖:TAKEFOTO

在西單地區有大木倉衚衕、小木倉北一巷、大木倉北二巷、大木倉南巷等與大木倉有關的街巷。不過,歷史在這裡開了個玩笑,這裡並沒有大木倉。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繪製的地圖稱這裡是打磨廠,又稱大木廠,後來被訛傳為大木倉。1965年正式定名為大木倉衚衕。咸豐年間,清戶部尚書肅順就曾在此衚衕內居住,他被慈禧殺頭之前還惦念大木倉的家呢!與它相鄰的皮庫衚衕,亦稱皮褲衚衕,因在歷史與有皮料倉庫而得名,只是庫址找不到了。

地安門內的米糧庫衚衕,也與庫有關,據說在明代稱米鹽庫,清代改稱米糧庫。此處離什剎海很近,什剎海曾有漕運碼頭,所謂白米斜街即是佐證,米糧庫衚衕成為米鹽庫或米糧庫就是很自然的。米糧庫不是馬馬虎虎的小衚衕,莊士敦(宣統老師)、陳獨秀、陳伯達等都曾住在這裡。房錢庫在米糧庫附近,明代有存放錢幣的庫房,衚衕又窄又短,只有6個門牌,現今已併入雪池衚衕了。

北京的地名,為何“倉”和“庫”特別多?

▍西城區什剎海街道米糧庫衚衕。 攝影:梁長義 供圖:TAKEFOTO

王府倉衚衕在西城豐盛地區,其名在明代已出現,並沿用至今,至於是哪家王座的倉,已不可考。

有些帶倉、庫的地名,多有變化,像公用衚衕(前、後公用衚衕),系明代公用庫轉音,清代又稱宮衣庫、宮用庫,想必是有歷史淵源的衚衕了。大後倉、小後倉當為與明代廣平庫有關。倉、庫多,有些地名也“沾光”,如祿米倉夾道、倉南胡同等等亦是如此。西城護國寺附近有護倉衚衕,原稱倉夾道,主要是因為這條衚衕在戶部太平倉東側。鍾庫在鼓樓附近,是條死衚衕,與明代存鐘有關。

在城區內有倉、庫有關的地名,郊區也有。如順義區有倉上村,據傳,明代曾在此附近設立存糧的官倉,故有此名。密雲縣的倉頭村在明代已成村,因與白河漕運倉庫有關。1982年此地出土大量唐代銅錢及銅器、瓷器等文物,不知是否與漕運倉庫有關。通州鎮的後南倉也與倉有關,它因在通州南倉北,故稱之為後南倉。

朝陽區的窪裡鄉有倉營村,村以滿族人為主,據說此地為八旗屯糧之地,村南有倉南門。清初小清河河水充沛,漕運船可通行,漕運的糧食在此卸船入倉。當時有滿洲正藍旗、正白旗清兵守護,故稱倉庫營,1982年後改為倉營。

北京歷史上的倉與庫的內容豐富,不但是歷史資料也是經濟史史料,對於人們瞭解北京的歷史是有作用的。


監製:吳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