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忽必烈的“金蓮川幕府”:有些人,為何只能陪你走一程?

文丨《那些年》小小那

在忽必烈創建元朝的過程中,有一個團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他一手組建的

“金蓮川幕府”

金蓮川,位於今天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閃電河沿岸。在忽必烈的哥哥蒙哥即大汗位的當年,忽必烈受命到漠南漢地管理軍國事務。他由漠北一路南下,最終選擇了金蓮川作為開府之地。

揭秘忽必烈的“金蓮川幕府”:有些人,為何只能陪你走一程?

之後,他在這裡廣攬天下才俊,組建了一支精英薈萃的創業團隊。正是這個團隊,日後幫助他成功奪位稱帝。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忽必烈稱帝之後,這個曾經戰績輝煌的隊伍卻逐漸淡出了元朝的權力中心。為什麼呢?這支隊伍裡都是怎樣的人?他們做出了哪些貢獻?又為何只能陪忽必烈走一程?

一支全能戰隊

金蓮川幕府是一個多元化的團隊。這個團隊,史料可考的就有六十多人。有滿腹經綸的學者,有精通權術的謀士,有戰功卓著的將帥之才,也有身懷絕技的能工巧匠……當然,也不乏一專多能者。

元大都的設計者劉秉忠,便是其中的代表。此人博聞強識,天文、地理、經史、律歷、宗教、占卜無所不通。他本是河北邢臺人。蒙古軍南下後,他的父親投靠了蒙古,而他則被送到帥府做了數年人質。之後出仕為官,沒幾年便辭官隱居,再之後又出家為僧,四處雲遊。這樣一個行跡不定的世外高人,是怎麼被忽必烈發現的呢?話說當時忽必烈邀請海雲禪師給自己講佛法。海雲禪師在北上途中,聽說劉秉忠博學多才,便邀其同行。結果一見面忽必烈就被劉秉忠的學識和口才征服了,當即拋出橄欖枝,讓他留下來。

揭秘忽必烈的“金蓮川幕府”:有些人,為何只能陪你走一程?

劉秉忠也沒有辜負忽必烈的寵信,不僅上奏千言書講述治國理政之道,還將張文謙等中原儒者推薦至忽必烈帳下。

忽必烈即位前,還把早已辭官隱居多年的理學大師姚樞請到王府,以上賓之禮對待,詢問治國之道。姚樞上書數千言,總結了二帝三王治國平天下的八條,又梳理出拯救時弊三十條,令忽必烈大為欣喜,之後遇到問題常常向其討教。在忽必烈與哥哥蒙哥汗關係最為緊張之時,正是姚樞勸他剋制冷靜,這才沒有激起蒙哥的進一步壓制。

劉秉忠、姚樞等人的輔佐下,忽必烈在金蓮川制定了“廣招天下英俊,講論治道”的用人方略及施政方針,各路有識之士迅速雲集到忽必烈的金蓮川幕府,其中就包括金朝的狀元王鶚、名士元好問等。

把人心聚起來

在那個動盪時代,忽必烈能夠獨自拉起這樣一支團隊並不容易。他們中的很多人就像劉秉忠、姚樞一樣,早已疏離仕途,看淡名利,之所以願意重新入世、為忽必烈效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忽必烈對他們表現出了足夠的誠意和尊重。


金蓮川幕府的大多數人習慣於城居,難以適應“居穹廬,無城壁棟宇,遷就水草無常”的草原生活方式。為了解決這個生活問題,忽必烈翻新了撫州城,以漢人趙炳為撫州長官,“城邑規制,為之一新”,安排幕府人員暫時居住於此。兩年後,忽必烈又命劉秉忠選擇合適的地點興築新城。劉秉忠相中了龍岡之地。於是忽必烈就在這裡為他的幕府建了座新城,取名“開平府”,後升為上都。

揭秘忽必烈的“金蓮川幕府”:有些人,為何只能陪你走一程?

忽必烈和他的金蓮川幕府終於引起了蒙哥的警惕。有人告發忽必烈及其幕府人員偷用國庫錢財和擅收稅賦。蒙哥以此為由解除了忽必烈的軍權,並派人到陝西、河南等地大規模鉤考錢穀,羅織罪名,打擊忽必烈幕府人員。忽必烈聽從姚樞建議,先把老婆孩子送到蒙哥處做人質,繼而親自覲見蒙哥解釋,交出了河南、陝西、邢州全部權力,然後撤回幕府人員。蒙哥這才罷休。此事對金蓮川幕府是一次沉重打擊。但是令人欣慰的是,幕府並未因此解體,反而比以前更加團結。在忽必烈接下來的奪位行動中,幕府成員密切配合,為忽必烈提供了最強後援。

揭秘忽必烈的“金蓮川幕府”:有些人,為何只能陪你走一程?

創史團隊,為何被疏遠?

即位之初,忽必烈的左右大臣大多出自金蓮川幕府,元朝建國的各項制度也多由他們謀劃和制定。這些“潛邸舊臣”,忽必烈給予了他們非常特殊的優待。但遺憾的是,隨著元朝的穩定和發展,忽必烈似乎對他們漸漸冷淡和疏遠了。

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

其一,漢臣叛亂。中統三年 (1262),盤踞山東數十年的漢族軍閥“世侯”李璮作亂,隨後又引發了朝廷內部的一場大地震。時任中書省平章政事的王文統本是忽必烈最倚重最信任的宰輔,但他是李璮的岳父,又被告發與李璮有書信來往,所以令忽必烈深受打擊。忽必烈將王文統父子處死後,便對所有漢臣都多了一份戒備。

其二,統治需要。為了牽制舊勢力,忽必烈勢必要培植新生力量。

其三,理念不合。

忽必烈上位後,西征南伐,連年用兵,需要大量軍費開支。而信奉儒家文化的幕僚卻一直勸說他要休養生息、輕徭薄賦、藏富於民,顯然無法得到忽必烈的認可。

其四,能力邊界。既然忽必烈的剛需是聚財和理財,而幕僚團隊又無法滿足他的需求,那麼忽必烈不得不引入新人——擅長理財的色目人阿合馬。後期,隨著阿合馬羽翼豐滿,他開始擅權專政,貪贓納賄,濫施刑罰,而曾經的幕僚團隊,也無人能與之形成制衡。

揭秘忽必烈的“金蓮川幕府”:有些人,為何只能陪你走一程?

道阻且長,陪伴一程是一程

儘管這幫老臣中有的依然在朝堂享受高官厚祿,但從他們的詩文中,我們分明能感受到幾分失落。劉秉忠說,“無才濟世當緘口,有酒盈樽且放懷。”“風雲龍虎隨時有,魚水君臣自古稀。”姚樞說,“四海一紅爐,焦心待時雨。群生日嗷嗷,無從求樂土。”幕府老臣、元朝新曆法的主創許衡也在詩裡悵嘆:“何如早還歸,山陽墳隴在。平生所願心,輾轉不得遂。十年誤同遊,回首只多愧”……

這與他們早年在金蓮川幕府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的畫風完全不同。彼時的忽必烈,傾心漢法,一心文治,故而對於漢族儒生極為器重。但是如今忽必烈的野心早已不止於此。幕府老臣們難免會有落差。但是,懷舊並不能帶來任何實質性改變。據記載,元朝建立多年後,劉秉忠還總是穿著幕府的舊服。有同僚不滿,上奏皇帝說:“秉忠早在陛下即位前就參與軍國大事,有勞有功。今陛下即位,萬象更新,而秉忠仍著舊裝,我等於心不安。應正其衣冠,給以厚爵。”

皇帝這才反應過來,忙拜秉忠為光祿大夫,位至太保,參與領導中書省政事。

當然,還有一個更殘酷的事實是,隨著元朝步入正軌,這些金蓮川的幕僚也漸漸老了。在史書對他們的記述中,頻現“生病”“休養”“請辭”等字眼。當體力精力能力都已跟不上新的節奏,這群曾經奮不顧身將忽必烈扶上馬的勇士,再也無力為他護航下一段路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