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食堂記——邳州往事

“吃食堂”一事,是我由童年進入少年時期的一件人生大閱歷。

記得那是一九五八年麥收後的一天,父親很晚才回到家。

吃食堂記——邳州往事

他喘息未定,就急匆匆地對母親說,隊長召開會議,說是上邊有精神,各生產隊都要辦公共食堂。“什麼是食堂?”在一邊玩的我,聽到父親的話,忍不住插嘴問。父親告訴我:“食堂就是一個生產隊的人都到一塊吃飯,家裡不用再做飯了。”聽了父親的話,我非常高興:家裡不用辦飯啦!母親就不要在生產隊幹完活,回到家還要拖著疲憊不堪的身子忙裡忙外的辦飯,好餵飽我們這四五張小嘴啦。再說,一個隊的人到一塊吃飯,那麼多玩伴湊到一起,肯定很熱鬧,那是多高興的事啊!另外,還有:家裡不用辦飯了,那抱磨棍推磨的苦差事再也不用幹了吧!說實話,家裡什麼活我都能幫著幹,但最怵的是推磨。睡得正香,被叫醒,跟著父母親圍著石磨轉,那感覺簡直是既痛苦又無奈。這回算是脫離推磨這個苦海啦!一個隊的人圍在一起吃飯,多新鮮啊!但看看父親,卻不似我這麼高興,眼角邊顯現出一絲憂慮。父親為啥不高興?父親沒有說,母親倒是蠻歡喜的。我也顧不上問,就領著弟弟妹妹到外邊找夥伴們玩去了。

吃食堂記——邳州往事

這話說過沒幾天,西鄰老太家的一口大房子被很多人粉刷一新,院子裡支上了大鍋,房子裡擺上了許多桌子。看來,真要辦食堂了!後來,隊長擴音喇叭筒喊:三天後,食堂動火,大家一起到食堂吃飯!

“吃食堂”,在我和很多人的期待中終於到來了!

那一天,真像過盛大的節日。食堂裡外,張燈結綵,貼滿紅紅綠綠的彩紙。從各個小家裡湧來的大人小孩,人人臉上都掛滿笑容。大人們互相打著招呼;和我一樣的小孩子,瘋了似地到處撒歡。吃飯的時間到了,只聽隊長一聲長哨,接著一聲高喝:“開飯了!”大家便按照事先約好的次序,湧進了大房子(飯廳,後來才知道),依次坐好。大人們領來飯菜,基本上還是一家人圍在一桌吃飯。飯有饅頭、窩頭和煎餅,菜有肉有蛋,更多的是炒熟的豆角、青白萊、蘿蔔、茄子等。這就夠好了,反正比家裡的飯菜豐盛多了!而且,飯萊沒有限制,吃完還可再去拿。真希望能天天這樣。

吃食堂記——邳州往事

真的天天這樣,一直吃到秋後。歡喜的氣氛沒有了。人們再不像在自己家裡那樣珍惜糧食了,浪費現象越來越嚴重。我親眼看到有不少人領來山芋,只咬了一兩口,就隨手丟到垃圾堆裡;許多明明還可以吃的飯菜,都倒進了廢筐。不少人挑肥揀瘦,好的可口的飯菜,搶著吃,而一些“粗菜”被棄置在一邊。飯菜出現了差別。我發現隊長、會計、保管員家的孩子不再跟我們一起吃飯了。有一次,我偶然看見隊長的兒子吃的是小麥煎餅卷著炒雞蛋,那可是說留給乾重活的人吃的;孩子們吃雜糧煎餅和辣椒炒豆腐。等我們一夥小孩吃飯時,端上桌的真的沒有小麥煎餅和炒雞蛋。我把這事告訴父親母親。父母親說“人家是隊長!”。再後來,大人們議論也多了起來。因人多,或勞動收工時間不統一,到食堂吃飯也分成幾撥,而隊裡頭臉人物,要麼先吃,要麼等大家吃過再去吃,時間一長,就被有心人發現了奧妙,原來他們吃的跟大家不一樣,飯精菜香。人們先在背後議論,後來便當眾嚷嚷,但也不管用。隊長說要改正,但過後依然如故。後來,大家背後議論少了,有人卻用行動來表達不滿。一次,我二大伯(我二大伯生性脾氣倔,認死理,服軟不服硬)頂撞隊長後,闖進食堂後廚,拿起留給“顯貴們”吃的小麥煎餅,包上肉、蛋便揚長而去。隊長及食堂後廚一幫人大眼瞪小眼,一點辦法也沒有。但像我二大伯一樣的人終究是少數,零星的抗議根本改變不了大局。大家逆來順受的結果是,不平等不合理的現象起初還遮遮掩掩,後來就堂而煌之的成為了常態。隨著生產隊糧食菜蔬越來越少,這種不平等就愈益嚴重。由於掌握飯菜分配大權,隊長的脾氣越來越壞,對錶示不滿的人動輒喝罵,甚至毆打,而多數人只能忍氣吞聲。漸漸的,人們由吃小麥煎餅、玉米窩頭到吃山芋煎餅或煮山芋,隔三差五吃一次肉魚到吃白菜蘿蔔……到年底,食堂就難以為繼了。公共食堂,名義還在,但多數家庭重新壘起了鍋灶。後來隊長會計們也不到食堂揩油了,因為沒有油水可揩了。

吃食堂記——邳州往事

到了五九年春,公共食堂再也維持不下去了,終於曲終人散,沒等上級命令,食堂就自然解散了。

吃食堂記——邳州往事

作為特定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公共食堂就這樣轟轟烈烈地開幕冷冷清清地收場了。我常常在想,它的產生和存續,能留給人們什麼樣的思考和教訓呢?對這種現象不加以梳理反思,過去了就讓它過去了,這對於社會的發展和建設是一種資源的浪費,就像當年公共食堂浪費糧食一樣可惜。

我沉下心來想了想,公共食堂的產生,根源於當時全社會的一種狂熱,大家(從上到下)急於建成共產主義社會,急於過上幸福(全民平等)生活,不是基於物質基礎,而是基於理念,基於信仰。公共食堂的催生,理想動機是美好的,一開始也是受到熱烈擁護和歡迎的,這從當初人們的歡呼和踴躍可以驗證。但理想不等於現實,動機代替不了實踐。它告訴我們,任何美好事物的實現都必須根植於艱苦的努力,入雲的大廈離不了堅實牢固的基礎。人們的認知水平、道德素養是一個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過程,可以教育,可以有飛躍,但需要引導他們內生動力,而不能代替他們思考、規劃,更不能揠苗助長。

吃食堂記——邳州往事

對於“吃公共食堂”這一沒有生命力的歷史現象,我們不僅要讓它留在人們、社會乃至民族的記憶裡,更應該把它視作寶貴的資源,讓它充分發揮教育的作用。

好在去時不長,一切都還來得及。

吃食堂記——邳州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