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著名釣魚人:用美食家理論告訴你,釣大魚,該用什麼餌和窩

在我們野釣過程中,釣到大魚是很不容易的,大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們作釣大魚的經驗是一點點積累的或者是學習人家經驗,都是碎片化的知識,很難形成整體。這次我向大家系統性的闡述如何作釣大魚與用懷疑的精神來改進我們的作釣方法。釣不到大魚當然與資源、釣位、天氣、水深等有關係,但是老怪這些因素是沒有意義的,我們首先還是要從餌料和窩料上找問題。

一、大魚對霧化商品餌不感興趣,這是好多釣友都發現的問題。事實上不管大魚還是小魚,它都是魚,魚類本質沒有變化,它們終究是要吃東西的,而且大魚食量還更大,那為什麼大魚就不吃霧化餌,而小魚就吃呢?第1、大魚數量少,能釣到的大魚都是大魚中敢於嚐鮮美食家;第2、因為小體型魚數量大,而且它們迫切的進食,貿然的膽大,能釣到的小魚也是美食家,因為小魚基數大,所以它們當中的美食家就多。

我們所用的豐富味型的餌料滿足了基數眾多的美食家小魚,和少部分本來就不多的美食家大魚,所以美食家就被釣完了,剩下的就是老老實實吃自然食物的非美食家了。非美食家小魚在成長過程中少了被釣走的一環,長大的可能性也就更大,這樣長大的大魚能吃最老的老玉米,能吃最硬的塑料珠珠等,但就是對商品餌不感興趣。那麼商品餌真的好吃嗎?子非魚,我們不能斷定魚是不是真愛吃商品餌,但是可以斷定吃商品餌的都是敢於嚐鮮的美食家,因為魚類在自然界中數萬年的進化當中是沒有見過商品餌的,我國商品餌作釣滿打滿算也才30幾年的歷史,也許魚類還沒有被我們的餌料所馴化,但是人類終究是馴化不了大自然的,野釣大魚的魅力就是和野性搏鬥。用商品餌作釣的人多了,不管大魚是不是愛吃,它們為了生存也只能是採取最保守的方法,遠離人類,吃它們該吃的東西,才能保住自己得來不易的修行。我在作釣中發現老玉米釣到大體型魚的概率更大,因為老玉、嫩玉米米更自然;但是商品餌有時候也能釣到,概率就不是那麼大了,廣大釣友們應該也有這樣的體驗,這樣的餌料釣到的大魚我分析有2種情況;一種是美食家大魚,另一種魚自己和攝食慾望作鬥爭後攝食慾望佔上風的情況,它們被飢餓所打敗,但是極其膽小的大魚能被飢餓打敗幾次呢?

大魚是什麼時候變成非美食家的呢?有可能是小時候某次脫鉤以後,它們不敢隨便吃了,變得成熟了,變得警惕起來(大魚在窩邊轉);或者是天生的,它們從小就是不敢嚐鮮的非美食家,本來就不喜歡商品餌(有時候蚯蚓就瘋咬而商品餌一口沒有),所以他們順利的長大了;美食家小魚們沒有長大的機會。

二、我們實際上是進行了物種篩選。是魚就一定要吃東西的,就跟我們人類一樣,但是敢於嚐鮮的就一定是少數,只不過我們人類的機會更多,美食家們發現美食還可以推廣,覺得沒什麼。而魚則不同,它們則只有一次機會,所以我們用各種味型餌料釣魚只是在進行著一輪又一輪的物種篩選,不斷的把魚類美食家篩走,篩選的結果只能是非美食家魚越來越少,大魚越來越難釣,甚至小魚也會越來越難釣。

廣大釣友們在餌料味型上積極探索,不斷思考,甚至身體力行的去求一味型款好的餌料,精神是可嘉,但都是鑽入了一個牛角尖,進行了物種篩選當中,無論你的味型多麼豐富多麼新穎你所釣到的終究是數量比例小的美食家魚,只不過有時候魚類基數大,美食家數量也就顯得多。如此循環往復,陷入了惡性循環,我們離大魚是越來越遠了。

三、窩子真的會死會臭嗎? 我們釣魚經常會出現死窩的現象,一旦打多了就面臨大魚不進窩子,連續好久都沒有正經口,這種死窩難道是窩子真的死了嗎?或者是因為打的太多魚沒吃完,窩子臭了?絕對不可能,窩子在商店放一年都沒事,特別是一些本來就發溼的窩子,在我們打下去之後一天甚至幾天窩子就死了臭了?裡面具體加了多少防腐劑,我們還用去分析嗎?窩子是不會死的,死的只是味型太怪,死窩就不出魚嗎?當然出魚,只不過變成了小雜魚的盛宴。窩子是不會臭的,只不過是資源、天氣、等原因還沒發窩,也不能排除大魚對這些味型就沒興趣。

四、如何打窩用餌。 到底該如何打窩如何用餌呢?首先釣打大魚還是要把他們誘過來,這個時候不要關心哪種味型穿透力強那種味型擴散快,擴散快有什麼用呢?我們要的是自然的味型,淡淡的薯味、淡淡的酵味淡淡的臭味甚至是淡淡的酒味(酒味具體到底適不適應野釣待考)都是不二選擇,窩料淡要淡到一定程度,魚的嗅覺之發達不是我們可以理解的,一定不要用人工合成的味,用大自然的味道。誘過來以後該用什麼餌呢?第一種是用與窩料同味型的餌,它們尋跡而來,就讓它們得所,味道稍微比窩料濃一些,起到窩餌分家的效果。第二種分家是顏色分家,比如黃玉米打窩紅用紅玉米釣,老玉米打窩嫩玉米釣;或者乾脆用同味型的商品餌,多加粘粉讓餌料停止霧化,並且打的圓圓的,也起到窩餌分家的效果。最後一用餌方法種是喚起它們的攝食的記憶,用沒有任何味道的餌料來釣,可以是硬硬的糧食可以是珠珠或者是其它們常見的食物,總之要的是自然,要的是魚平時的記憶,我們不要進入對美食家魚的篩選當中,釣篩選之外的魚。

五、釣大魚具體的打窩方法。大魚又少又警惕,用手竿作釣,我們還是應該採取打大窩蹲守的方法,首次打窩打大點,具體根據自己的作釣時長來控制量,如果作釣一白天的話就不建議打的特別大了。其次是沒上魚不要補窩,上魚以後也不要著急的補,看窩子裡還有沒有魚,感覺到有魚或者是懷疑有魚就不要補,冒然補窩的嘩嘩聲很容易把大魚驚走,我們等到中午大魚停口的時候或者是別的停口時間再補,多補一點。如果魚口很熱烈,也不停,有把窩料吃完的可能,那麼我們就補窩邊,多補,原來的窩子就讓它們吃,我們變成釣窩邊就對了,沒有問題的,我們精準打的窩子實踐久了業是會散成一片的,小雜魚雖然吃不下,但它們是糧食的搬運工。還有一種情況是有口的情況下為了不驚魚勤補、少補,3、5顆,7、8顆的補,頻率要高,量要少,為的是不驚魚又持續不斷的留魚。以上三種打窩方法首先都要多打窩,三種不同的補窩方法不能說哪種就真的有效,釣無定律,各水域的魚情、魚的習慣也不一樣,大家酌情選擇。

六、要樹立懷疑精神。我們花錢買的餌料在野釣過程中真的好用嗎?各種搭配下的味型魚類就認可嗎?看到大師花裡胡哨的開餌你內心有沒有一絲複雜的情緒?看到村頭的二狗子牛哄哄的開餌你心裡沒有一絲不屑?有沒有遇到過蚯蚓就有口商品餌就沒口的情況呢?牛×的霧化效果和頻繁抽竿真的就形成窩子越釣越多了嗎?我該有的魚呢?腥味就是腥香味就是香嗎?難道有某條魚出來發言說自己認可某種腥或者某種香嗎?一兩次、三五次沒有上魚可以怪自己,怪天氣,怪釣位等等各種怪都行,次數多了我們就要懷疑,人之常情,連續幾年都不上大魚的大有人在,這就要引起我們的思考,在有些情況下我們的用餌用窩是不是需要改變了。

七、適應不斷變化的水域。餌無定律、窩無定律,但是本質是有的,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認真分析,沒有釣不起的魚,要找到最合適的窩與餌。釣法也有很多,我們不說哪種就是好哪種就是壞,我們要找到最合適的,哪種好用用哪種,都學會,技不壓身。有魚獲回家也能坦然面對。

謝謝大家的閱讀,我是非著名釣魚人葉孤城與西門吹雪,喜歡的還請大家關注,有不同意見的只要不涉及玄學問題歡迎來辯,我會回覆,共同交流。我會向大家系統的傳達釣魚知識,拒絕碎片化。

非著名釣魚人:用美食家理論告訴你,釣大魚,該用什麼餌和窩

非著名釣魚人:用美食家理論告訴你,釣大魚,該用什麼餌和窩

非著名釣魚人:用美食家理論告訴你,釣大魚,該用什麼餌和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