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控料”有助於南美白對蝦病害防控,盲目控料必成負擔

南美白對蝦養殖過程中如果過量投料,會加重對蝦肝胰腺的負擔,其主要表現在暴食直接造成肝胰腺的負擔過重,造成代償性腫大發紅,甚至造成肝功能受損病變。同時過多的剩料在水底會發黴腐敗,使底質提前惡化。因此適合的控料是非常重要的。那麼究竟什麼時候該控料呢?

“合理控料”有助於南美白對蝦病害防控,盲目控料必成負擔

現在,很多廠家技術員、專家都提到通過控料來防控疾病,其目的是減輕環境的汙染和對蝦肝胰腺的負擔,從而促進對蝦疾病的康復。

早期的過量投料,不可否認是加重了對蝦肝胰腺的負擔,其主要表現在暴食直接造成肝胰腺的負擔過重,造成代償性腫大發紅,甚至造成肝功能受損病變。同時早期的蝦苗活動力差,沒法將池底的飼料吃乾淨,過多的剩料會在水底發黴腐敗,使底質提前惡化。

因此,養殖早期的合理控料是必須的。但不論對蝦發生了什麼疾病,都採取停料或只投少許料的做法,是否合理呢?

控料也要分清病因

1、細菌或病毒感染

在這種情況下采取控料的做法,就會增加健康蝦吃食死蝦的比例,而病死的蝦恰恰是重要的傳染源,其結果無疑是加速病害的爆發。

這種做法往往還會給養殖戶造成一個假象:停料促使健康蝦為覓食將死蝦吃掉了,讓人感覺死蝦少了,“眼根”似乎清靜了,但事實上蝦塘裡對蝦的數量也在持續減少。而且有很多池塘看起來已經沒有死蝦了,但一投料就又有死蝦出現。所以細菌或病毒感染時,通過停料控制,恢復後成活率一般都極低。

2、環境惡化或有毒藻類過多

如果是環境惡化、有毒藻類過多而出現的病害,停料後料臺裡看到的都是綠色、紅色的糞便,這說明對蝦都在吃死蝦和死藻,情況將會跟感染的一樣,加速對蝦發病,肝臟萎縮,水蝦多,生長慢,甚至死亡,恢復後成活率也極低。

“合理控料”有助於南美白對蝦病害防控,盲目控料必成負擔

如何適時控料?

1、常規控料:正常情況下,每飼餵五到十天就需停一餐或兩餐。一方面是減輕消化系統負荷,讓對蝦攝食藻類、細菌、生物絮團等補充微量元素促進吸收;一方面是清底調水,減少汙染。

2、蛻殼控料:對蝦蛻殼時(直到甲殼硬起來為止)不僅不會吃料而且會大量耗氧,自然吃料會減少。一般視蛻殼數量減料三到七成。若是刺激導致的蛻殼就須停料一餐到兩餐觀察情況。

3、調水控料:水色不佳、水化超標、藻相失衡、水濃髮暗、油膜泡沫、渾濁泛底、倒藻轉水以及使用了肥水活菌消毒產品等都需適當減料(減3-5 成,減量不減餐)。

4、改底控料:底質發臭發熱、風尾異味、池邊冒泡以及剛用了改底淨水產品等都需減料(減3-5 成,減量不減餐)。

5、天氣控料:轉風低壓、曝晴驟雨、升溫降溫等都須適當減料(料量減半、停一餐或一天)。

6、節氣控料:不僅初一、十五附近要控料,一些特殊的節氣也要注意適當減料。詳見農曆節氣有哪些注意事項?

7、捕撈控料:捕撈之前都需適當控料,也可用玉米代替掉3-5 成的飼料進行投餵。

“合理控料”有助於南美白對蝦病害防控,盲目控料必成負擔

出現病害時如何適當控料?

應當根據病蝦死蝦的症狀、流行特徵和水環境指標等分析病因,作出明確的診斷,對症治療。對確診的疾病應該積極採取治療措施,而不是消極的停料處理。

確診為白斑病等死亡率高、傳染快的疾病,可以採用穩定水質,結合放魚並適當停料的措施,提高成活率。

一般發病時,及時放魚(草魚每畝50尾,或鬍子鯰40尾),停止投餵3天。

確認為細菌感染時,可以採取細菌性紅體相應的治療措施或參考病毒病的處理方案積極處理。實踐證明積極處理的池塘,成活率明顯比消極停料的高得多。

水質因素引起的疾病,為了減輕水體的負擔,可以停止喂料1-2天,以後每天按原飼料投餵量的70%左右投餵。水質指標恢復後,及時加回原來的投餵量,確保對蝦正常的營養需求。

倒藻(藻類大量死亡)、轉水(藻相轉變劇烈)、殺藻和水色不穩定等原因引起的疾病,多數與藻毒有關。這種情況不能停料,只能適當減料,同時在飼料中添加解毒和提高免疫力的製劑,幫對蝦度過難關。

“合理控料”有助於南美白對蝦病害防控,盲目控料必成負擔

在南美白對蝦養殖過程中,投餵飼料的量是非常有講究的。過量投餵或者盲目地控料或停料都不利於對蝦正常的生長和疾病防控。掌握科學控料方法,對於防治蝦病有明顯的的促進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