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兩漢王朝,西漢的外戚勢力,一點兒也不比東漢的外戚弱

歷史上輝煌的漢王朝,是中國人記憶深處的美好片斷,漢朝雄風,文治武功,迸發出勃勃勃生機,後世的王朝中,也只有唐朝可以與其相媲美。

漢朝分兩部分:西漢(又稱“前漢”)和東漢(又稱“後漢”),西漢創建者為布衣劉邦,東漢創建者,則是劉邦的後人,漢朝宗室劉秀。

眾所周知,東漢立國僅僅六十年後,朝政便被外戚與宦官勢力所把持,此消彼長的勢力,絡繹不絕的爭鬥,將王朝拖入死衚衕。東漢的外戚接二連三的登場,竇氏、鄧氏、梁氏,你方唱罷我登場,權勢熏天,皇帝都為之側目。

東漢深受外戚專權之苦,作為它的前身,西漢王朝的外戚政治又是如何呢?

呂氏專權,漢高祖劉邦縱容的結果

劉邦出身於秦末沛縣的小亭長,家裡貧窮,沒有多少資本,可是他偏偏交了好運,娶到了外來移民、富裕大戶呂太公的女兒呂雉為妻。趁著秦末天下大亂之際,自小就不安分的劉邦,也拉起隊伍進行創業。幾經生死,櫛風沐雨七八年,五十四歲時方才當上皇帝,創業成功。跟他一道打拼天下的元勳重臣中,也只有大謀士張良出身高貴,並懂得進退。

分析兩漢王朝,西漢的外戚勢力,一點兒也不比東漢的外戚弱

(劉邦)

帝王們,都是把天下當成私有財產,與他們在一起,可以共患難,不可同富貴。劉邦在王朝創建之後,可以說就沒睡過安穩覺,他總覺得渾身不舒服,充滿著不安,首先在他的臥榻旁,還有數個異姓諸侯,他們個個勇武,擁有強大的武裝,更有指揮千軍萬馬的才能。這樣的人存在一天,都是王朝的威脅,劉邦便費心勞神地對付他們,在這個過程中,他的皇后呂氏也是出了大力氣,先後弄死了楚王韓信與梁王彭越。

劉邦看到了自己的髮妻呂后不是一般的女人,對付那些對老劉家江山有威脅的功臣,呂后絕對是自己的賢內助。

劉邦儘管對小美人戚夫人愛得死去活來,但他不是糊塗蟲,他知道這位愛姬始終是個小女人,自己一旦崩駕而去,如果後事交由她來處理,老劉家的江山就玩了,她是駕馭不了那些功臣的。

在權衡利弊後,劉邦還是沒有廢掉不中意的嫡長子劉盈的太子位,更沒有對髮妻呂后有一絲的懷疑,他指望著呂后能夠既善待戚夫人母子,又能鎮服功臣集團,盡心輔助助劉盈做好皇帝。

可是他千算萬算,也有算不到的地方:呂后不是省油的燈,她的權力慾望不比劉邦弱,為了手中的權力,她故意把皇帝劉盈嚇死,將趙王劉如意毒死,將梁王劉恢、淮陽王劉友逼死。

當劉邦的親兒子們被滅掉一半後,呂后放心地開始專權,並大封呂氏家族成員為王為侯:呂臺為呂王,呂產為梁王,呂祿為趙王,呂通為燕王,呂他為俞侯,呂更始為贅其侯,呂忿為呂城侯,呂莊為東平侯,呂榮為祝茲侯。

專門護衛皇室的禁軍:南軍、北軍皆被呂氏掌管,朝中重臣,不服從呂后的被免,臣服的留任。

為了裝點門面,呂后還將漢惠帝劉盈的兒子劉弘扶植為皇帝,端坐在朝堂之上,做她的提線木偶。

分析兩漢王朝,西漢的外戚勢力,一點兒也不比東漢的外戚弱

(呂后)

竇氏家族,影響兩代君王

呂氏覆滅後,功臣集團又從外地藩王中,選擇了代王劉恆為皇帝。面對一幫權勢洶洶的功臣,漢文帝只得好生地安撫,採取明升暗降,溫水煮青蛙的方式,緩緩地、逐一地解除他們的權力。

文帝之後,景帝繼位,他施政時,發現自己的母親,那個失明的竇太后,對西漢朝局的影響,在無形之中也是十分巨大的。竇太后好黃老之術,景帝雖然對儒學也感興趣,並想任用儒生,礙於時局的現實情況,並沒有太大的動作。漢武帝即位之初,年少氣盛,馬上進行改革,重用儒生趙綰、王臧,這兩個人也是書讀得太死,有些傻了,沒有看清形勢,賣力地給漢武帝出改革意見,觸怒了竇太后,將他們收拾掉,給銳意改革的漢武帝當頭一棒,只好暫時將改革擱置起來。

“會竇太后治黃老言,不好儒術,使人微得趙綰等奸利事,召案綰、臧,綰、臧皆自殺,諸所興為者皆廢。”(《史記.孝武本紀》)

但需要說明的是,此時的竇氏外戚並沒有做出危害王朝,危害國家的事兒,除了”黃老治國“之策外,皇帝在朝政的其他方面還是完全擁有自主權的。

武昭宣時代,皇帝掌控的外戚政策

漢武帝親政之後,利用母家王氏及舅家田氏,對抗竇氏鬥得兩敗俱傷,竇嬰被滅族,田蚡受到驚嚇,而病發身亡,王太后被漢武帝禁止過問朝政,外戚全都蔫敗下去。

漢武帝趁機又扶植衛氏:衛子夫為皇后,衛青為大將軍,“衛氏為侯者五人”。而衛青的外甥霍去病則為大司馬,霍去病擅殺二千石將軍李敢,漢武帝居然不深究。在霍去病英年早逝後,漢武帝便任命其弟霍光,為奉車都尉,光祿大夫,“出則奉車,入侍左右,出入禁闥二十餘年,甚見親信”。漢武帝臨終前,“以光為大將軍大司馬,受詔輔少主”,成為輔政四大臣之首,影響昭帝朝二十餘年,並以謀反罪,將輔政的太僕、左將軍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誅滅。

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漢昭帝駕崩,霍光做主迎立昌邑王劉賀為帝,但劉賀急於求成,想從霍光手中奪取權力,霍光召“丞相、御史、將軍、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會議未央宮”,以“昌邑王昏亂,恐危社稷”為名,建力主廢掉昌邑王的帝位,“群臣皆驚愕失色,莫敢發言,但唯唯而已。

廢掉昌邑王之後,霍光又做主,從民間找來武帝的曾孫劉詢(原名劉病已)當皇帝,是為漢宣帝。

宣帝劉詢十分懼怕霍光,“光每朝見,上虛己斂容,禮下甚已”,每次霍光給宣帝駕車,劉詢都“如芒在背”。霍光“黨親連體,根據於朝廷”,權勢熏天。雖然目前沒有明確的記載,表明霍光有不臣之心,有壓制皇帝的過分舉動,但可以肯定的是,昭宣兩帝都對他很畏懼。

輔政宣帝朝六年,地節二年(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漢宣帝尋找機會,將霍氏家族勢力剪滅,漢朝的朝堂上,終於迎來了短暫的外戚勢力微弱的時期。

分析兩漢王朝,西漢的外戚勢力,一點兒也不比東漢的外戚弱

(漢武帝)

王家勢力膨脹,西漢江山被葬送

元帝以後,皇帝闇弱,外戚勢力再次抬頭。元帝死後,王皇后被封為太后,兄弟王鳳被封為大司馬大將軍,王崇為安成侯。

數年之後,漢成帝一次性地封五個舅舅為侯,被稱為“五侯”:王譚為平阿侯,王商為成都侯,王立為紅陽侯,王根為曲陽侯,王逢為高平侯。

“五人同日封,故世謂五侯。”,而漢成帝又封舅舅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王氏子弟皆卿大夫,侍中,諸曹,分據勢官滿朝廷。”(《漢書.元后列傳》)。
王家勢力日益壯大,外戚勢力漸漸失控。王氏弟兄子侄,排斥異己,去除反對者,“公卿見鳳,側目而視,郡國守相刺史皆出其門。”(《漢書.元后列傳》)。

王鳳之後,王家兄弟子侄王音、王商、王根、王莽先後繼任大司馬大將軍,“三世踞權,五將秉政,天下輻湊自效”,外廷的丞相已成擺設,漢哀帝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西漢正式廢除丞相一職,改丞相為大司徒,與大司馬、大司空共為

“三公”,而三公之位皆在王家子弟手中。

丞相職位的取消,標誌著自武帝出現的內朝權力進一步擴大。當年漢武帝設內朝,是為了牽制外朝權力,使內外朝權力達到平衡。不爭氣的後代漢哀帝廢丞相,則意味著對內朝權力的一切制衡力量都消失,內朝徹底勝利,外朝徹底失敗,這就為居於內朝的外戚勢力進一步壯大鋪平了道路。

自丞相職位被取消後,不到十年時間,王氏外戚就完全控制了政權,王莽由“安漢公”升為“假皇帝”,並於公元8年12月,篡漢自立,開創了在中國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新朝”。

分析兩漢王朝,西漢的外戚勢力,一點兒也不比東漢的外戚弱

(皇帝寶座)

西漢王朝外戚現象的總結

西漢後期外戚上臺,最終取而代之,將劉氏趕下臺,是在劉氏皇權勢小,又無強勁的外朝輔助的情況下實現的。追根溯源,漢武帝時代形成的內外朝制度,及從漢初重用外戚的傳統,則是外戚奪權的根本保障。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都富於謀略,無論是以剛還是以柔的手段,都能將外戚的權力約束在一定範圍內,但從元帝時,劉氏皇帝就昏庸軟弱者繼立。

使用外戚這種制度,本是西漢統治者為維護統治而不斷探索的結果,但探索來探索去,即使是被認為再完美的制度,在皇帝素質低下,難擔大任的情況下,皇權照樣還是易手。

這便是中國歷史上朝來朝往,“其興也勃焉 其亡也忽焉”的根本所在:人治的王朝終究難以長久,唯有法治才能長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