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你憑什麼?

蔡康永,你憑什麼?

作者 | 徐大維

來源 | 良大師(ID:liang_da_shi)

個人微信號:liangshujiushiwo(不閒聊)

《奇葩說》第六季轉眼間已過半。

這六季以來,收穫最大的人,不是賺了許多錢的馬東,而是一直在臺上槓來槓去的蔡康永。

幾乎每一集《奇葩說》結束後,都有人在知乎上留言:

蔡康永說的真的太好了,我要去買他的書;

蔡康永說的真的太好了,我要去買他的課;

一場辯論賽,不僅吸金,還吸粉。

這是因為看蔡康永打辯論,真的是一種難得的享受。

蔡康永,你憑什麼?

“救畫還是救貓”的辯題,他可以說的條理清晰,理性剋制:

藝術會不朽,而貓咪生命有限。

蔡康永,你憑什麼?

“面對不喜歡的事情是否要容忍”,他可以找到人和人之間的共情。

一番話,能說到每一個觀眾心裡:

容忍會導致我們不在意,而“不在意”會使我們失去活著的滋味。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

如何看待蔡康永的辯論?

有人回答說:

高曉松的每個理論,我都服;

蔡康永的每個理論,我都信。

蔡康永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他自己一路走來的經歷,就是在不斷地與外界碰撞,和自己抬槓。

1、“槓精”成長史

說到蔡康永,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會是那句“陌上君子人如玉”。

無論是平時說話做事,還是節目訪談聊天中,蔡康永身上總會帶有一絲若有若無的冷淡感,這要歸功於他童年的經歷。

蔡康永的父親蔡天鐸是上海灘有名的大律師,也是當時中國最大的輪船公司——中聯輪船的老闆。

那艘有“中國泰坦尼克號”之稱的“太平輪”,就是他們家的。

蔡康永,你憑什麼?

這艘船之所以能被稱為“中國泰坦尼克號”,有兩個原因:

一是,這艘船的體量和泰坦尼克號不相上下,是一艘非常豪華的渡輪;

二是,這艘船也在半路沉了,不過它不是撞冰山,而是撞上了另外一條船。

這件事後來被吳宇森拍成了電影——《太平輪》,白先勇編劇,蔡康永改編。

輪船沉了,蔡天鐸不得不面臨各種高額賠償。

然而,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中聯輪船公司名下99%的輪船,都在英國保險公司投保。

而太平輪號,因為想要照顧朋友生意,所以是在一家中國公司投保的。

這家保險公司在知道太平輪沉沒之後,做出的第一個反應不是站出來承擔責任,而是宣佈破產,讓蔡天鐸獨自面對高額的賠償。

好在蔡天鐸賺錢能力十分了得,回到臺灣之後繼續當律師,很快就賺到了足夠的錢。

但蔡天鐸並不喜歡臺灣的一切。

無論何時,提起生活,都是對上海、對過去的無比嚮往。

蔡康永,你憑什麼?

比較而言,蔡康永的媽媽就要更加幸福一些。

蔡康永出生時,母親45歲,是標準的“上海小姐”,即使到了臺灣,依舊過著上海名媛的生活:

每天12點起床洗頭、做頭,旗袍穿得很緊。

心情好的時候,自己畫樣紙設計衣服。

薄紗的睡衣領口,配了皮草。

家裡穿的拖鞋,夾了孔雀毛。

蔡康永,你憑什麼?

家裡的傭人,最多的時候有6個;

每天家裡都會有應酬、有麻將牌局。

蔡康永,你憑什麼?

蔡康永曾無數次提起,父母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永遠不能拒絕客人的要求,有好的東西都要給客人吃,自己不能吃。

所以,過來玩的孩子看到小蔡康永喜歡的玩具時,媽媽馬上就會拿給對方;

所以,吃海鮮時,客人永遠吃的都是肉多的蟹殼和蟹鉗,而蔡康永只能吃蟹腳。

蔡康永,你憑什麼?

親眼目睹了家裡經濟的大起大落,再加上父母親平時應酬中教給他的各種道理,成就了現在的蔡康永:

溫柔體貼,洞察一切。

早年間,他採訪成龍。

當時成龍剛拍完一部電影,蔡康永沒有問劇情,沒有問檔期,而是輕描淡寫地問了一句:

“拍電影累不累呀?”

這句話本沒什麼,可是出自蔡康永的口中,卻自帶一種殺傷力。

讓成龍在現場哭了整整15分鐘。

馬東曾說,蔡康永有一顆“惡毒的心”:

“表面上是個雞湯王,骨子裡卻看透了這個世界,看透了每一個人。”

馬東所說的“惡毒”,不言而喻,是指蔡康永那可怕的洞察力和共情力

無論是主持,還是辯論,他永遠是一副笑容可掬的樣子。

無論什麼樣的梗,他都能接得過來;

無論再奇葩的話題,他都能應對自如;

無論再激烈的觀點交鋒,他都能瞬間化解。

高曉松曾說,蔡康永就是個水做的男人,而我是火一樣的男人,他滅我,很容易......

蔡康永,你憑什麼?

2、“槓”上父親:餓死也要學電影

只要你稍微留意一下,就會發現,蔡康永的服裝風格總是非常大膽:

有的時候會在肩膀上放一隻烏鴉;

有的時候會在背上背一匹“馬”。

蔡康永,你憑什麼?

完全不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只是自顧自的走自己的路,過自己的日子。

這種看似“叛逆”的想法,其實早有體現。

五六歲的時候,小蔡康永無意間看到街上的孩子打架,非常羨慕。

他被父母管的很嚴,要懂禮知禮,一舉一動都要講究章法,別說和人家打架了,就是吵幾句都是不行的。

這樣怎麼辦呢?

他想到了一個方法:學京劇

舉大旗,舞大刀,在臺上和對手來幾個回合,雖然算不上真的打架,但也可以將就一下了。

於是,蔡康永就去找媽媽商量。

媽媽說:學京劇可以,那你考試要拿第一才行哦。

然後,蔡康永就在考試裡拿了第一

不僅如此,十一歲那一年,蔡康永登臺演出。

表演的曲目還被錄下來,在中國廣播電視臺播放,可謂是相當優秀了。

蔡康永,你憑什麼?

從幼兒園到高中,蔡康永都是在臺北知名私立學校中度過的。

成績也非常穩定,次次都拿第一。

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了大學。

有一天,爸爸從外面回來,對他說:

“弟弟啊,去國外考個研吧,什麼專業沒關係,考個研回來就行。”

說這句話的時候,爸爸的想法,是讓他去國外讀一個好專業,鍍一層金。

可蔡康永卻不這麼認為:

“我願意去唸書,但我要念自己感興趣的科目。”

“那什麼科目,是我認為值得投入那麼多時間和精力的呢?”

電影。

蔡康永,你憑什麼?

傳統的父親,不能理解兒子的選擇,卻又拗不過,只能採取策略應對。

決定縮減蔡康永的生活費,好讓他放棄。

文弱的蔡康永也真夠倔,為了攢錢拍電影,規定自己一頓飯只能吃七塊錢;

床墊傢俱全部都撿別人不要的;

出去點餐的時候,為了省錢,只要飯不要菜。

即使如此,蔡康永也沒有更換專業,而是硬生生地靠自己扛過了留學的這幾年。

讓我留學?

可以,但我要選自己喜歡的專業。

縮減生活費?

沒關係,想要和別人對著來,就得為自己的“槓”付出代價。

從小就沒吃過苦的蔡康永,長大之後終於感受到了什麼是貧窮。

然而,正如他自己日後所說的:

一個人有了方向,情緒自然會去到它該去的地方。

人生一定是苦甜交雜,它才是一個人生。

蔡康永,你憑什麼?

3、“槓”上觀眾:康熙,再見

學完電影回國後的蔡康永,彷彿開了掛:

先去當地的知名大學當了講師,被推薦擔任許鞍華導演的《客途秋恨》的策劃和製片經理,還去參加了當年的戛納影展。

之後又簽約了香港邵氏電影公司做編劇,還做過臺北電影節的評審

可能很多人對香港邵氏電影公司並不瞭解,沒關係,他們出品的電影大家應該都看過:

焦恩俊和舒暢主演的《寶蓮燈》到2000年初,還在反覆播放;

李連杰主演的《功夫皇帝方世玉》深入人心;

還有星爺主演的《破壞之王》,更是經典中的經典。

值得一提的是,《功夫皇帝方世玉》就是蔡康永擔任的編劇。

入行就能參加戛納影展,拍電影就出經典爆款,這樣的經歷算得上是順風順水了吧?

這樣算是成績很好了吧?

可蔡康永還是不滿意。

於是,跳槽去做了主持人

當時臺灣的節目不允許做植入,播放量決定廣告量,所以很多節目都慢慢變得娛樂化了。

但這個趨勢到蔡康永這裡,戛然而止:

他做的兩檔節目的播放量都很一般,但因為能請到一些名人,抬高了電視臺的名氣,所以大家也都不在乎他的播放量了。

做了幾年主持人後,臺裡突然找到他:

哎,康永,你和徐熙娣搭檔做一個節目吧?

蔡康永想了一下,應該蠻好玩的,就說:

我試試。

這個節目,就是《康熙來了》

蔡康永沒想到,自己當初答應的一句“我試試”,一試就試了12年。

對很多人來說,《康熙來了》不是一檔消費時間的節目,而是一種精神食糧,一種陪伴。

從童年到少年,從少年到青年,從懵懂無知到初涉世事......

即使它有的時候不那麼好玩,不那麼娛樂,大家也總會在第一時間打開電視去守直播。

無論是口碑,播放量,還是觀眾緣,《康熙來了》一樣都不缺。

正常來說,這樣的結果,應該雙方都滿意,皆大歡喜。

可這一次,蔡康永槓上了觀眾。

2016年,一句輕飄飄的“我的康熙時光,再見啦”,讓這檔持續了12年的節目落下了帷幕。

在最後一期《康熙來了》的彈幕中,很多人挽留,祈禱,許願:

希望節目可以繼續,希望他們可以接著合作。

蔡康永,你憑什麼?

可蔡康永說:

不,就這樣結束。

如果只有不斷的和外界抬槓,和過去抬槓,才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成為真實的自己,那就“槓”下去吧。

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人生更多的可能。

不做欄目的蔡康永開始拍電影,看書,寫字,彷彿外界的所有聲音對他都毫無影響:

挽留,不捨,那又如何呢?

接下來的日子,他要為自己好好活著了。

4、“槓”上自己:不要輕易與自己和解

年少時,蔡康永一直覺得,這個世界上最討厭的書,就是工具書。

因為很多有用的東西,總是要去生活裡尋找,無法依靠書本獲得。

可到現在,他出了三本工具書:

《好好說話》,《蔡康永的說話之道》,《蔡康永的說話之道2》。

似乎真的應了網絡上傳播的那句話:

最終,我們都會變成自己討厭的樣子。

可這真的是一件壞事麼,真的是對自己的背叛麼?未必。

因為人的一生總會改變,不同的階段就會有不同的價值觀。

這個不斷更新自己意識的過程,不斷升級自己價值觀的過程,其實也就是與自己“抬槓”的過程。

蔡康永,你憑什麼?

蔡康永加入《奇葩說》後,很多人評論說,見到了一個從未見過的他:

嬉笑打鬧,觀點鮮明,和《康熙來了》裡面沉穩淡定的他判若兩人。

其實,這是因為蔡康永並不喜歡錶達觀點。

可越是不喜歡,不擅長的事,他就越想要去嘗試。

就像多年前,一本正經主持節目的蔡康永去嘗試做了《康熙來了》一樣。

多年後,擅長共情,不喜歡錶達觀點的他,又一次“槓”上了自己。

這一次,他站在了《奇葩說》的舞臺上,向人們展現了一個幽默,睿智,能言善辯,又善解人意的辯論導師。

對蔡康永來說,抬扛是一件幸福的事。

無論是槓上別人,還是槓上自己。

就像是一場辯論賽,在準備的過程中,一次又一次更新自己的思維。

在抬槓的過程中,一次又一次地突破了自己的侷限。

槓上父親之後,他選擇了自己喜歡的電影專業,為以後的轉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槓上觀眾之後,他卸下了12年的重任,學會為自己而活;

槓上自己之後,他出了書,參加了辯論賽,在《奇葩說》的舞臺上,把自己的辯論才能,發揮地淋漓盡致。

蔡康永,你憑什麼?

有人問他:

“你出了那麼多關於情商的書,為什麼從不提‘與自己和解’?”

蔡康永回答說:

我覺得不用接納自己,一直跟自己過不去,挺好的。

你要跟自己抬槓,然後你會沒完沒了的,一直不安心,一直不滿足,那就是活下去的動力。

我們最好興高采烈地活到最後一秒鐘,不要跟自己和解,你要跟自己抬槓,這是我認為的人生。



蔡康永,你憑什麼?

5、“槓精”的哭點

蔡康永曾說:

好像尋找到自己,跟別人證明自己,就是我的哭點。

2001年,李敖代班主持《文茜小妹大》,咄咄逼人地詢問蔡康永是不是gay?

蔡康永淡淡地回答,是啊。

一時間,蔡康永出櫃成為了各大媒體的頭條。

可成為人們眼裡“妖怪”的他,並不在意:

不談論,不回覆,不提及,也不避諱。

李敖隨後問他:“我知道你恨我,我願意再把你放回櫃裡,這樣可以嗎?”

蔡康永回答說:“我不恨你。”

這段對話又被媒體大肆炒作。

然而,輿論這次都力挺蔡康永,說他情商高,夠大度。

16年後,在《奇葩說》的舞臺上,談論到這個話題時,蔡康永突然崩潰大哭。

他稱自己唯一能夠做到的事,就是向爸爸媽媽證明,我們不是妖怪。

蔡康永,你憑什麼?

同時,他還說:

“如果有人要出櫃,我會攔一攔。

因為我知道出櫃之後所要面對的問題;

我也知道,不是所有人都能扛得住出櫃後的種種壓力。”

幾句話,道出了16年裡的無盡心酸。

這讓我想起了《奇葩說》的另一個場景。

馬東說:“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終究會原諒那些傷害過我們的人。”

蔡康永卻接到:“那不是原諒,那是算了。

人之通透,莫過於此。

蔡康永,你憑什麼?

本文作者:徐大維,暢銷書《超級個體:打造你的多維競爭力》作者,公眾號良大師主筆,原平安集團渠道總監,香港理工大學管理碩士,知名培訓顧問,簡書籤約作者。歡迎關注公眾號良大師(ID:liang_da_shi)。

——END——

點擊擴展鏈接,跟良叔一起提升多維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