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父嘉與華父督,儒家孔子的祖先與醫家華佗的祖先

孔父嘉與華父督,儒家孔子的祖先與醫家華佗的祖先

前為孔父嘉,後為華父督

一、孔父嘉與華父督

孔父嘉與華父督,都是宋國的貴族大臣,皆為子姓。孔父嘉,簡稱孔嘉,是姓氏孔的祖先;華父督,簡稱華督,是姓氏華的祖先。

孔父嘉,名嘉,字孔父。他是宋閔公一世的六世孫,其世系傳承是:宋閔公一世,名共——弗父何——宋父周——世子勝——正考父——孔父嘉。

華父督,名督,字華父。他是宋閔公一世的八世孫,是宋戴公的次子好父說(YUE,四聲)的兒子。宋戴公長子為宋武公,次子為好父說。

父,即夫、甫,亦即男子的意思,常用於表字。

孔父嘉,前765年到前710年,活了五十五歲,是宋殤公的大司馬,掌管軍事,輔佐宋殤公,他是宋殤公的曾祖父輩。

華父督,史書上沒有記載他的具體出生時間,估計應該比孔父嘉年輕一些,去世於前682年。如果按照他也活了五六十歲推算,應該比孔父嘉年輕二三十歲。

與華父督同一輩的宋國公爵是宋宣公、宋穆公兄弟,下一代宋國公爵就是宋宣公的兒子宋殤公、宋穆公的兒子宋莊公。

宋公國是商王國的後裔,商、宋皆出自東夷,東夷人的傳統是兄終弟及,因此,出自東夷的商、宋、秦,都屢屢有兄終弟及的情況出現,這與宗法制度嚴密、必須嫡長子繼位的周、魯等國是不同的。

宋宣公之後,傳位於其弟宋穆公,宋穆公之後,又開始下一代的兄終弟及,傳位於兄長宋宣公之子宋殤公,之後,又傳位於宋穆公之子宋莊公。

兩代的兄終弟及,本來很正常,但是,這第二代的兄終弟及,亦即,從宋殤公到宋莊公的傳遞,是通過弒君提前實現的。

宋殤公,前719年到前710年在位為宋國公爵,在位十年。

宋殤公好戰,在位十年十一戰,宋國民眾苦不堪言。

太宰華父督,貪戀司馬孔父嘉之妻的美色,乃使人宣揚國中:“民不堪命,皆孔父為之。”說打仗都是孔父嘉搞的,以此引發了民眾對孔父嘉的憤恨,華父督遂率眾襲擊孔父嘉,殺孔父嘉而奪其妻。

宋殤公聞訊大怒,欲責華父督,華父督一不做二不休,又弒宋殤公,再迎回住在鄭國的公子憑,亦即宋穆公的兒子,繼承宋國爵位,是為宋莊公,他是宋殤公的堂弟。

孔父嘉的一個兒子木金父,為避滅門之禍,逃到魯國的陬邑(今山東曲阜),以孔為氏,從此孔氏在陬邑定居,變成了魯國人。

《左傳》、《公羊傳》、《穀梁傳》,都記載了華父督殺害孔父嘉的這一段歷史。

孔父嘉與華父督,儒家孔子的祖先與醫家華佗的祖先

春秋前期的各國地圖

宋莊公在位十八年,他在位期間,太宰華督大權獨攬。

前692年,宋莊公去世,其子繼位,是為宋閔公二世。

宋閔公二世在位期間,與魯國多次交戰,八年(前684年),魯國擊敗宋國於乘丘(今山東鉅野),擒宋國大夫南公長萬;九年(前683年),宋國報復去年乘丘之役,再攻魯國,戰於鄑邑(今山東曲阜南),宋軍又敗。

南公長萬是周初名將南公括的後裔。南公括,周武王的大將,姬姓貴族,以滅商的戰功,獲封曾國。

後來孔子弟子也有南公括,七十二賢人之一,他是周初南公括的後裔,他娶了孔子之兄孔孟皮之女為妻。

南公長萬後來被釋回。宋閔公二世和南公長萬一起去打獵,他取笑南公長萬曾為俘虜,南公長萬心懷怨恨。十年(前682年),南公長萬趁下棋時,殺宋閔公二世,太宰華督猝不及防,也被殺了。

孔父嘉與華父督,儒家孔子的祖先與醫家華佗的祖先

南公長萬弒君

華督是姓氏華的祖先,後世名人包括宋國權臣華元、三國名醫華佗、三國名將華雄、曹魏重臣華歆、二胡演奏家阿炳華彥均、數學家華羅庚、漫畫家華君武等等。

當然,不少姓氏,都是有不同的來源的,姓氏華,也不例外,有不同的來源,分別來自子姓、姒姓、姬姓、嬴姓,但是,子姓的華督及其子孫,是姓氏華的主流,姓氏華的大部分,來自於子姓。

宋國貴族、蕭國國君蕭叔大心,借其它諸侯之兵反擊,立宋閔公二世之弟御說(YUE,四聲)為宋國公爵,是為宋桓公一世。蕭叔大心為姓氏蕭的祖先。

孔父嘉與華父督,儒家孔子的祖先與醫家華佗的祖先

蕭大心

南公長萬戰敗,逃往陳國。宋人以金賄賂陳國,索要南公長萬,陳國“使婦人飲之醇酒,以革裹之,歸宋”,宋國將南公長萬剁為肉醬。

二、堅持交戰禮儀的宋襄公

宋桓公一世,在位直到前651年,在位三十餘年,他的夫人是大名鼎鼎的宣姜與衛昭伯的女兒。

宋桓公一世有六子:公子目夷、公子茲甫、公子鱗、公子蕩、公子向、公子敖。

三十一年(前651年)春,宋桓公一世去世,此時宋國也搞起了周王國那一套宗法制度,嫡長子公子茲甫繼位,他就是大名鼎鼎、講究禮儀的宋襄公。

霸主齊桓公去世後,五公子爭位,最後,宋襄公出兵,扶立齊孝公,齊國局勢才得以穩定,宋襄公以此功勞,繼承齊桓公,成為中原各國的霸主。

宋襄公在位十四年,前650年到前637年。

前638年,楚國北上進犯中原,宋國作為中原各國的霸主,出兵阻擊,兩軍於今河南柘(ZHE,四聲)城一帶的泓水沿岸爆發泓水之戰。宋國任司馬的子魚,亦即宋襄公的兄長公子目夷,力主趁楚軍半渡而擊之,宋襄公卻堅持按照當時的作戰禮儀,進行堂堂正正的交戰,不屑於偷襲。正面交戰的結果,楚軍獲勝,宋軍戰敗。堂堂正正的戰敗,是可以接受的,這並不可恥,這正是中國人後來越來越稀缺的貴族精神的體現。

孔父嘉與華父督,儒家孔子的祖先與醫家華佗的祖先

宋襄公出徵

宋襄公中箭負傷,但他並不後悔,實力不如人,輸就輸了,戰敗可以接受。春秋時期的軍隊都是以貴族為主,每次戰爭,幾十上百輛戰車交戰,時間不超過一天,實際上是貴族紳士之間的決鬥,經常發生一對一的單挑,後世小說演義中的單挑式戰爭的描述,就是來自上古時期的貴族單挑,不過,這種戰法最晚到春秋中期就結束了,小說演義卻無論什麼朝代都是這種戰法,這個就誇張了。在早期,車戰或騎士,單挑決勝負,世界各地都有,歐洲的“春秋時期”前期,亦即中世紀前期,騎士交戰也是單挑,只不過歐洲的春秋時期比東方的春秋時期晚了一千年。

但是,歐洲的“春秋戰國”之後,正常發展到了近代工業社會,而東方的春秋戰國之後,卻歷經了兩千年的變態的專制社會,走了一大段彎路,直到二十世紀才步入工業社會,可謂是起大早趕晚集。

且說春秋時期,貴族們在戰爭中比的是勇氣和實力,而偷襲、欺詐、乘人之危都是不道德的,是不符合貴族禮儀的,是會被鄙視的。春秋時期戰爭的最大特點,在於遵守禮儀,講究信義,不以陰謀狡詐取勝。宋襄公說,“不重傷(不讓人二次受傷,就是不攻擊傷員),不禽二毛(不俘虜老年人),不鼓不成列(對方沒有排好隊列時,本方不能進攻)”,《淮南子》說,“古之伐國,不殺黃口(少年),不獲二毛(老人)”,正是春秋時代普遍的戰爭規範。作為殷商貴族後代、從小受到嚴格貴族教育的宋襄公,很自然地非常講究貴族禮儀風度,在戰爭中,他當然要取勝,但是必須以高大上的方式取勝,而不能以陰謀詭計的奸詐小人所為取勝。那些被後世諷刺為“迂腐、愚蠢”的禮儀,其實並不是傻,而是春秋時代貴族高貴風度的光輝體現,顯示了遵守規則、做事負責的良好品德,這與戰國時期完全不顧禮儀、任何陰損、殘酷手段都用的大規模平民戰爭是完全不同的。

宋襄公去世後,其子繼位,是為宋成公。宋成公之後,他兩個兒子先後繼位為宋國公爵,是為宋昭公一世和宋文公,其間又穿插了宋襄公夫人王姬的故事,此處不多贅述了。總之,後來的宋國爵位,一直在宋文公一系傳承。宋文公因其儀表英俊而得以繼位宋國公爵,只能說,長得帥,就是好。

華督的曾孫華元,華氏,名元,任宋國右師,宋國六卿之一,輔佐宋昭公、宋文公、宋共公、宋平公祖孫三代國君,為四朝元老。其父華御事,其子華閱、華臣。

華氏是宋戴公的後代,是戴氏中的大族,代代皆為宋國重臣。順帶說一句,宋戴公是姓氏戴的祖先,華氏強大,從戴氏中脫穎而出,獨立發展了。

前595年,楚國申舟出使齊國,擅自通過宋國境內,沒有向宋國提出通行申請,被宋軍抓獲。 華元心說,當我們不存在啊,遂下令將申舟殺了。

不久,楚莊王率大軍前來報復,包圍宋都商丘,長達七個月。宋國很多人餓斃,易子而食。宋國向晉國求救,晉景公聽信讒言,一直不來救援。宋文公只得派華元設法議和,華元夜入楚營,以短劍劫持了楚國將帥子反,對他說明了城中的情況,城裡劈開人骨頭當柴燒,互相交換子女來烹食。華元說:“如果貴軍解圍,我就不殺你,放了你,從此,我們與楚國結盟,否則,大家魚死網破,你們絕得不到好處。”

子反眼見短劍頂在自己頸部,自己命懸一線,只得答應退兵。

華元於是放開了子反。那時是講誠信、講信譽、重信守諾的年代,雖然子反脫身後,大批楚軍圍了上去,華元只是一個人,但是,按照當時的行事規範,子反是不能反悔的,他必須按照他的承諾,解圍,退兵。

子反也是實誠人,老實對華元說,楚軍也只剩兩天的糧食了,於是帶華元去見楚莊王,對楚王說明情況,楚王也只得按照子反的承諾,下令解圍退兵。春秋時期,大家說話算話,那是一個講信義的年代,誰不講信義,不守承諾,就沒法在貴族圈裡混,連國君也不能例外。

於是,楚國退兵,宋國與楚國結盟。

前579年,華元利用其在晉楚兩國都有好友的私交關係,主持大國晉國、楚國、及其附屬國,在宋國召開國際和平會議,約定此後弭兵息民,互通使節,晉國楚國平分霸權。此即歷史上著名的“華元弭兵”,這是華元生涯中的一大功業,後來華元的繼任、右師向戌更是達成了長久的晉楚和議,實現了長期的國際和平。宋國在當時的國際和平進程中,發揮了主要作用,居於中間位置,平衡了晉楚兩大國的關係。

三、勇將叔梁紇

再來看看孔子一家。木金父逃到魯國後,傳宗接代,木金父——祁父——防叔——伯夏——叔梁紇。

叔梁紇為魯國大夫,孔氏,名紇,字叔梁,魯國陬(ZOU,一聲)邑大夫,勇將,身長十尺,勇力絕倫。前623年到前549年,活了七十四歲。

前563年,晉國權臣荀罃(YING,一聲)、荀偃(YAN,三聲)、士匄(GAI,四聲),率諸侯聯軍,進攻偪(FU,二聲,同福)陽國。

這裡要說一下百度,在百度百科,偪陽國,被寫成“逼陽國”。喂,百度!這是嚴肅的歷史,不許說髒話!

孔父嘉與華父督,儒家孔子的祖先與醫家華佗的祖先

去查一下《廣韻》、《集韻》,上面明確寫著:偪,方六切,音福。偪陽,地名,見《左傳》。

且說晉國、魯國等國的聯軍,包圍偪陽城,久攻不下。偪陽軍民打開城門,假裝要投降,實際上是誘敵深入,聯軍的將士們一擁而入,偪陽軍民忽然將城門上的千斤閘放下,打算來個甕中捉鱉,關門打狗,將入城的聯軍將士全部消滅,在此關鍵時刻,勇將叔梁紇挺身而出,力舉千斤閘,使得已經進城的將士得以逃出。等將士們全部撤出,叔梁紇才放下千斤閘,自己也全身而退。

孔父嘉與華父督,儒家孔子的祖先與醫家華佗的祖先

叔梁紇力舉千斤閘

保存了有生力量的聯軍將士,最終攻克了偪陽城,滅偪陽國,打掉了這個橫擋在進攻楚國道路上的攔路虎。

叔梁紇的正妻姓施,他們有九個女兒,但沒有兒子,他的妾生了兒子孟皮,卻因為有足疾,不能做繼承人,叔梁紇與少女顏徵在,生子仲尼,即後來的孔子。當時叔梁紇已七十二歲,顏徵在十八歲。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記載:“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孔子小時候並不是在孔家長大的,而是隨母親顏徵在生活。

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去世,葬在哪裡,顏徵在不告訴孔子,東漢經學家鄭玄說,“孔子之父叔梁紇,與顏氏之女徵在,野合而生孔子。徵在恥焉,不告。”

後來顏徵在去世後,孔子將母親的棺材停放,四處詢問父親的墓址,後來有人看不過,告訴了他,孔子才將父母合葬,併為之造墳。

叔梁紇的墓地,今稱“梁公林”,位於曲阜城東十四公里,面對防山,北阻泗水,又稱“啟聖林”或“啟聖王林”。

《論語·子罕》記載,孔子自稱“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即少年時家境貧困,常常幹粗活,這說明孔子的母親出身貧寒,她與叔梁紇“野合”而生的孔子,得不到孔氏家族承認,否則作為一城最高長官的兒子,孔子在少年時的生活是不可能貧困的。

顏徵在,前568到前537,活了三十二歲。顏徵在與孔子的生活相當困難,堅強勇敢的顏徵在,在極為艱難的情況下,將孔子培養成身高九尺六寸、以博學聞名的英才。

孔子十四歲時,顏徵在因操勞過度而去世。

孔子二十歲時,才得以進入主流社會,做了小官,先後為“委吏”、“乘田”,管理糧倉和畜牧,孔子因小時候生活艱難,所以會幹一些粗活 ,因此,對於這些職業,他並不陌生,不過,這些畢竟與遠大志向有距離,於是,孔子二十五歲時開辦學校,三十歲時,漸漸聞名於國際,最終,成為一代宗師。孔子,前551年到前479年,活了七十二歲。孔子在思想文化上,開創了龐大的體系,在以中國為首的東亞各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孔子祖籍宋國,為了能經常回宋國祭祖,他娶了宋國女子為妻,生子孔鯉。

商宋皆為東夷,朝鮮也是東夷,因此,韓國說孔子是韓國人,不過,這說法是錯誤的,都是東夷這沒錯,但是,東夷也分不同的部分,商宋是河北夷,朝鮮是東北夷,而經常與商王國交戰的是山東夷,這幾部分,還是有很大不同的。

寫作本文所用的參考書籍:《史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廣韻》、《集韻》、《淮南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