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代中央官制入手,來看看清代“清承明制”以外自身獨特的制度

從清代中央官制入手,來看看清代“清承明制”以外自身獨特的制度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也是第二個少數民族大一統政權,享國268年,可以說是一個相當成功的大一統政權。

那麼清朝為什麼能如此成功呢,因為清朝身為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借鑑了之前歷朝歷代的各種得失。尤其是前朝明代的得失和各種制度,從而形成一套完善的制度,在制度上最大程度上防微杜漸,所以才有了268年的國祚。

清朝對於明朝的制度可以說是全盤接受,因此被稱之為清承明制。

雖然封建社會改朝換代以後,本朝參考前朝制度來制定各種制度是一種常見情況,但清朝的“清承明制”可以說是很徹底。諸如清廷在入關以後的順治三年二月,翻譯了明朝的《洪武寶訓》,由順治帝制序頒佈天下,自認為繼承明統,所以與天下共遵明之祖訓,這可謂是前所未有的情況。

到了清末,仍然有人認為:“

我朝設官,大半沿前明數百年舊制”。

由此可見清朝的“清承明制”,可以說是全盤繼承了明朝制度。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有兩點,一是清朝在入關以後全盤繼承明朝制度,是為了方便招降前明龐大的官紳階級,使他們對於清政權的牴觸減輕。二是清朝畢竟屬於是一個生產力發展落後的少數民族政權,制度上並不完善,所以入關以後,自然因地制宜的採用了明朝制度。

從清代中央官制入手,來看看清代“清承明制”以外自身獨特的制度

那麼清朝在“清承明制”之外,還有沒有其他自身的制度特色呢,今天宋安之就以清代的中央朝廷官制入手,來具體說說這個問題。

清朝自身最大的制度特色是八旗制,這個想必大家都清楚,宋安之就不多說了,重點來說說其他很少有人知道的制度。

首先清代的官職較之其他朝代,有一個很大的特色,那便是中央朝廷的官職為復職。也就是說有一滿員,必有一漢員。比如說六部尚書,很多人認為六部尚書就是六位尚書,其實清朝的六部尚書分滿人六部尚書和漢人六部尚書,以此類推其他官職大多也是這般復職。

清朝為什麼這樣做呢,說白了就是面對人口基數龐大的漢人,清朝是不得不用不得不拉攏,所以以復職的方式來拉攏漢人。當然這種方式也很高明,看似有滿人尚書也有漢人尚書,相當公平,但真正掌權的是滿人,漢人官員只是負責不重要的政務,關鍵時刻拍板決定還是要看滿人官員。而且這種情況在細節上也有所體現,

諸如朝會上滿員班列皆在漢員之前。

在這裡大家注意一下,清朝的官職復職情況,只限於中央朝廷。在地方上,並沒有實行復職。

從清代中央官制入手,來看看清代“清承明制”以外自身獨特的制度

此外清朝還首創了理藩院、內務府、軍機處。

先說說理藩院,理藩院的前身是清朝還沒有入關時設立的蒙古衙門。顧名思義就是負責清廷與蒙古的事宜。

後來蒙古衙門升級為理藩院,負責管理內外蒙古、回部(新疆維吾爾族)、番部(藏族)的事務。至於西南各民族並不包括在內。說白了就是清廷統治少數民族的最高權力機構。

理藩院尚書一般由滿員擔任,偶爾也會出現由蒙古人擔任的情況。

清代的理藩院,可以視為清朝分而治之的一個具體表現。以理藩院來對待各少數民族進行不同政策的深化統治,來最大程度上加強朝廷對於地方的統治。

清朝的內務府則是比較特殊,全稱為總管內務府衙門,主要職責為專管愛新覺羅一族的日常生活等皇室事務。

從清代中央官制入手,來看看清代“清承明制”以外自身獨特的制度

內務府的本質其實如同明朝宮廷的二十四衙門一般,只不過清朝入關以後將二十四衙門併入內務府。

而且還有一個最大不同,內務府的總管大臣一般由滿族王公或者大臣兼任。不像明朝二十四衙門由太監掌管那般,這樣一來清朝不會出現明朝太監亂政的情況。

其實說起來內務府也曾差點被取而代之,因為順治帝親政以後仿明朝二十四衙門設立了十三衙門,意圖以太監來打壓滿洲大臣,達到君權集中。不過順治帝死後,輔政的四大臣馬上殺了順治帝寵信的太監吳良輔,並且撤銷了十三衙門,重新以內務府來管理一切皇族事務,從此形成定製。

至於軍機處,其實可以說是清朝君權集中之下的一個標誌性體現。

眾所周知明清是中國歷史上兩個君權高度集中的朝代。明朝的君權高度集中的一個標誌在於廢掉丞相制,設立內閣。而清朝的君權高度集中,可以說是在明朝延續下來的內閣基礎上,更進一步,在雍正時期出現了軍機處,使皇帝的君權在制度上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從清代中央官制入手,來看看清代“清承明制”以外自身獨特的制度

清朝的君權集中路程,可以分為三步:第一步是開國初期的王公大臣分享軍政大權,在皇太極時期形成議政王大臣會議,一切軍國大事都決於議政王大臣會議,像順治帝可以繼承皇位,就是通過這個會議選出來的。

第二步是經過攝政王多爾袞擅權以後,順治帝時期清朝的諸王權力開始縮水,議政王大臣會議自然沒有了以往的那般權力。到了康熙帝時期,在康熙十六年設南書房,“特頒詔旨,由南書房翰林視草”,說白了就是剝奪內閣還有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進行君權集中。

第三步是雍正帝在位時期,雍正七年雍正帝以西北用兵為由,設立了軍機處。

軍機處的設立使雍正帝進一步加強皇權,一切軍國大事都操之於皇帝一人之手。從此以後,一般的政事,由內閣票擬。而軍國大事則由軍機處大臣請皇帝訓示,來直接擬旨發佈。

像後來咸豐十年設立的總理衙門,剛開始就是按照軍機處的制度設置的,後來總理大臣更是多由軍機大臣兼任。

從清代中央官制入手,來看看清代“清承明制”以外自身獨特的制度

軍機處的設立,可以說是意味著封建社會的君權達到巔峰的標誌,而雍正帝因此被一些學者稱之為獨裁皇帝。說到這裡可能有人不解了,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不都屬於獨裁皇帝嗎,為什麼說雍正帝是第一位獨裁皇帝呢?

其實中國古代的皇帝看似生殺予奪言出法隨,但並不是每個皇帝都可以大權獨攬。像明朝沒有廢除丞相制度以前,丞相一直是百官之首,負責統領百官,對於皇權威脅自然很大,皇帝在制度上並非可以那般隨心所欲,只能利用權謀之術打壓各方勢力來進行大權獨攬。而雍正帝設立軍機處的意義在於,使皇帝在制度上可以最大程度上大權獨攬,自然是意義重大了。

以上就是清朝“清承明制”以外自身獨特的制度特色,並不是全面,但大致如此。可見清朝身為少數民族大一統政權,能享國268年,其統治階級也是相當聰明,不只是全盤接受了明朝制度,更是在學習借鑑之下,創造了自身的特色制度。

正所謂以史為鑑,雖然清朝在晚期是喪權辱國,在今天留下了很多罵名。但單純討論其制度方面,還是有著很多可圈可點之處,畢竟也是一個享國長達268年的大一統政權,還是有著其優秀之處的。

從清代中央官制入手,來看看清代“清承明制”以外自身獨特的制度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明清史及其中國大歷史,喜歡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說說那些一成不變的歷史,覺得可以的朋友記得點贊關注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