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陽:殷墟車馬坑展廳葬4個人、10匹馬,形象的歷史教科書


河南省安陽市,中國最早的車馬遺蹟,殷墟車馬坑展廳葬4個人、10匹馬,最形象的歷史教科書。

河南安陽殷墟是世界文化遺產,是一個王朝的縮影,2006年7月13日,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的第三十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安陽殷墟正式入選了《世界文化遺產》的名錄中,位於河南省安陽市的安陽殷墟也是我國第33處世界遺產。

考古專家評價,殷墟“發掘著一個典型的奴隸社會”。具有“都市、文字和青銅器三個要素”。“是一個燦爛的中國文明”。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賦詩云:“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

畜力車是古代先民陸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殷代的車子,考古屢經發現,而且結構基本定型,離開它最初發明的時間應該有一個相當長的階段了。古文獻中說夏代就發明了車,但是至今未發現夏代車的遺存。殷墟考古發掘的殷代車馬坑是華夏考古發現的畜力車最早的實物標本。由此證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車的文明古國之一。

中國最早的車馬遺蹟,殷墟車馬坑展廳展出的6座殷代車馬坑和道路遺蹟,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和安陽市文物工作隊分別在安陽劉家莊北地、南地和孝民屯東地發掘的,商代道路遺蹟是在滑翔學校南地發掘的。


這幾座車馬坑,保存基本完整,具有較高學術研究和展示價值。每坑葬1車,其中5坑隨車皆葬兩馬,4坑各葬1人。經鑑定,殉人中多為成年男性,另有1少年男性。殷代車馬坑不僅展示了上古畜力車制的文明程度,同時也反映了奴隸社會殘酷的殺殉制度。它是國人最形象的歷史教科書。

古人使用畜力作為車輛的動力,是以人類對野獸的長期馴化為先決條件的。以馬為例,據說最上的馬並不是現在這個樣子,最早的馬只有一尺左右高,相貌和現代的狐狸差不多。經過上千萬年的自然進化,特別是通過人類上萬年的培育,它才變成供人騎乘和作為車輛動力使用的家馬。

我國古代一直習慣用馬來駕車,馬車的出現至少可以追溯到 4000 年以前。《尚書》中有“服牛乘馬”的說法,到了商朝,已經有裝設有輻車輪和車廂的馬車。春秋戰國時期,用馬拉的戰車多少成了國力強弱的標誌,馬作為騎乘之畜也開始為我國古人所普遍使用。


西漢時,為了爭奪馬匹,不惜發動戰爭,派軍隊去西域索取驃悍雄健的汗血馬。三國以前的古人騎馬還不知道用鐙,體力消耗極大。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發明了馬鐙。這是一個極其簡單而又有很大實用價值的發明。英國科技史家李約瑟說,馬鐙傳到歐洲,促進了歐洲人的騎兵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