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法國和德國間出現重大分歧和矛盾,是對北約影響大,還是對歐盟影響大?

新文化街男孩


法國和德國之間在大部分問題上立場是一致或者相似的,不過在一些細節問題上會有不同。

這不會影響到兩國關係的大局。

比如在伊核問題上、在國際局勢的看法上、在國際多邊主義的維護上,在對歐盟和歐洲一體化進程上,他們都是一致的。

只是對北約的態度最近似乎出現了一些微妙不同。

特別是馬克龍指責北約似乎已經失去了協調能力,德國總理默克爾等對此不認同,並且強調了大西洋兩岸聯盟的重要性。

不過這種所謂微妙不同,也並不是說法國要走脫離北約的道路,而是法國希望北約能夠更進步,而不是被很多問題所累。這和德國強調的“北約一家親”是並行不悖的。

要是按照題目所言,法國和德國出現重大分歧的話,影響的肯定是歐盟的團結,這是最大的影響,也是首要的影響。

歐盟如今是怎麼來的?

就是法國和德國之間的經濟協作才產生的。具體而言是二戰後德國和法國摒棄前嫌,設立了一個煤鋼共同體,彼此進行經濟合作。後來英國等國加入,形成了歐洲共同市場,產生了歐共體,最終發展出了歐盟的形態。

歐洲的合作也從煤鋼共同體進入到了經濟一體化,最終導致外交方針和司法系統一體化的道路上。歐洲有自己的管理機構、法律系統和議會等,這才有歐盟的基本形態。

所以,如果法德不合作,歐盟的基礎就沒有了。

要知道英國早晚要退出歐盟,那麼歐盟基本就是法德兩巨頭說了算。

這兩巨頭產生分歧不可調和的話,歐盟還能好麼?

至於北約,其實不會因為法國或者德國的分歧而有重大影響,原因是北約和歐盟不同。

剛才說了,歐盟主導權就是法德,這兩個國家說拜拜,歐盟也就面臨解體。

而北約主導權不在法國和德國,也不在英國,而在美國。法國和德國都是跟班。

只要美國這個主心骨在,法國和德國的分歧都是浮雲。

歷史上戴高樂的法國就曾退出北約,幾十年後薩科齊才重新加入北約。但這幾十年法國的空窗期,北約受影響了嗎?基本沒有,該幹嘛還幹嘛。

所以法國人最終才覺得還需要北約,才灰溜溜的又回來了。

綜上所述,法國和德國爭端對北約沒啥太大影響,即使退群影響都不大。但是對歐盟的打擊是致命的。


木春山談天下


德法雖然是歐盟的創始國,也是歐盟的核心國家,但德法畢竟是兩個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民情和傳統的國家,因此德法之間肯定是有一些矛盾的!這在歐盟成立之初就有,歐盟不還是這麼走過來嗎!



同樣的北約國家之間也是存在諸多衝突的,不僅僅是德法之間有一些矛盾,歐美之間也存在矛盾,甚至各個國家之間都存在難以解決的衝突和矛盾,這在任何一個國際性組織中都存在,也是難以克服的!例如:同屬於北約的土耳其和希臘,之間就有領土糾紛,經常性的槍口相向。



當然德法之間的矛盾主要體現在,雙方國家利益之間的衝突,這點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對歐盟的影響肯定要比對北約的影響要更大,畢竟德法是歐盟的核心,德法還是北約中兩個既不出力也不出錢的主!



德法的矛盾核心是:法國自二戰後形成的戴高樂主義的影響下,一切核心利益必須立足於法國自身具備,而對體系或者盟友的依賴並沒有那麼強烈,雖然同屬歐盟的核心,但法國更像一個習慣單打獨鬥獨行俠。



德國恰恰相反,二戰後對德國戰敗國的一些限制,讓德國可以在經濟上擁有發展空間,但卻不能在軍事上謀求更大的發展,因此德國空有強大的經濟和工業能力,要想有所作為,必須通過借殼生蛋的方式,才有可能取得預想戰略目標,因此德國迫切的希望歐盟能在軍事上有所突破,從這點意義上看,歐盟的真正核心是德國,法國只是虛有其表罷了!


涇水書生


如果法國德國真的產生嚴重分歧、矛盾,肯定是歐盟問題上會受到嚴重損失。因為雙方在這一根基性的問題,一是具有共同利益,二是也有趨於一致的戰略目標。基本上,他們在認同的基礎上,才能和其他盟國們 一起行動,出力完成歐盟大業。反之,產生分歧,最低不能真正落實了。其他國家也不由自主看著他們,他們不解決問題,下一步也就無法進行。

法國德國都是歐洲核心國家,兩國也有意願共同維護髮展歐盟的壯大和進一步的統一。起碼他們希望看到歐盟如一個國家那樣,完全融合在一起。作為這個目標,也能激勵他們共同奮進,完成這樣一項使命吧。因此,在有分歧、矛盾的時候,我們也看到他們的共同點就是相互妥協,絕對沒有直接對抗,讓對方被動接受自己的意見。

但是北約不一樣了。北約說實在,是美國人操控的組織,也是為美國核心利益服務的。雖然表面他們也有許多條款、約定,但始終是美國標準來對待要求的。這次北約內部嚴重分歧,就看出問題實質了。如果不是美國縱容土耳其,這個也是北約組織成員,去放肆攻打同樣屬於北約盟友的庫爾德武裝。那麼,包括法國、德國等一批北約國家,怎麼能義憤填膺嚴厲譴責這種野蠻、霸道的戰爭行為呢?既然是美國為主的北約,但卻是美國自己破壞了北約的規則,法國德國當然沒有必要,也沒有辦法,去維護或保護好這個組織了。所以,說到底,北約是美國說了算,法國德國都是打醬油的,說了不算。那麼對北約還有什麼傷害和損失呢?沒有嘛!正因為北約如此混亂,那些過去多少要盡義務、出把力的北約國家,也在調頭走掉。如意大利和西班牙等,都把自己的相關武器調出土耳其了。信不到它,也不知能幹什麼,乾脆走吧。如此北約,折騰下去,還能起什麼太平洋兩岸作用呢?

當然,法國和德國在對待北約問題上會有不同。有一點肯定的,他們都是對待北約有共同的態度者,不會很認真、很當回事。因為身份是打醬油,不是主人,怎麼能有什麼作為!但表達情緒時,法國就會直白、厲害得多。如這次馬克龍就評價,北約已經腦死亡,完蛋了!德國則要挽回些面子,客氣說,法國說的過分的,沒有那麼嚴重。情緒上顯得還是低調和友善。沒有法國那麼大的怒火。

其實,這次出來滅火主要的是德國外長馬斯,他不忘教訓了馬克龍,說不要削弱北約,也不能認為美國不行,沒有美國,歐洲保衛不了自己。他說這些話,好像是美國人養活的奴婢,忠於主人。實際上,在他幾天前,關於柏林牆倒塌紀念會上時,他在感謝很多國家領導人時,獨獨“忘記”了美國,沒有提到美國。這當然被挑了毛病,也讓他不得不修正自己的“錯誤”,大概這樣的表達也是糾錯的手段吧。所以,很可能,也是德國沒有辦法的選擇方式。畢竟,自己也有兩次世界大戰發源地、戰敗國的陰影,不象法國那麼硬氣吧。

很遺憾,歐洲的問題不光北約弄得不清不楚,就連法國德國一心呵護的歐盟,也是一身病痛。英國脫歐對於歐盟的傷害,遠遠要大於它一個國家離家出走,到底能夠產生多少震盪,還要繼續看。所以,短期內,法德不會有什麼嚴重問題可對立。否則再對立,就把共同大業對沒了,豈不悲乎!


張139558534


如果法國與德國出現衝突和矛盾,歐盟和北約內部都會受到嚴重的衝擊。

由於歐洲地區在冷戰後依舊保持了總體和平的局面,因此,人們對於經濟上的需求實際上大於軍事。
(歐盟旗幟)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是二戰結束後美蘇對抗,尋求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對抗的軍事同盟。北約之所以讓許多國家趨之若鶩,是因為它存在共同防衛原則。北約的存在很大程度上能夠保護西方世界的安全。而在冷戰結束後,北約又成為了西方對外推行霸權的重要工具。

法國和德國都是北約成員國,但法國和德國均不是北約的核心,它們在北約內部僅僅是美國戰車的附庸,沒有主導權。能夠對北約施加強有力影響的只有美國。即便沒有法德兩國,美國,英國,加拿大,西班牙也可以維護北約的地位。法國在戴高樂執政時曾退出北約,後來薩科齊重新加入,在此期間,北約的實力也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馬克龍和默克爾)

相比之下,歐盟是歐洲國家關起門來自己構造的一個共同體。它的內涵包括了政治,經濟,文化的多方面需求,是20世紀歐洲國家試圖超然於美蘇兩極之外,獨立自主的產物,而歐盟的核心關係就是法德聯盟。法國和德國分別是歐盟國家中第二大和第一大經濟體(英國不算,快退了),法德兩國也是歐盟的發起國之一。

在解決敘利亞問題,烏克蘭問題,難民危機和希臘,意大利,西班牙債務危機的難題上,德國和法國是最主要的出力者。一旦法國和德國發生衝突,法德聯盟破裂,那麼歐盟內部將會真的面臨分崩離析的困境。而到時候其它歐洲國家的經濟發展將會陷入一片寒冬。


(默克爾和馬克龍)

冷戰結束後,歐洲大陸上的許多國家已經形成了經濟上依賴歐盟,軍事上依賴北約的局面。但對於法國和德國,以及一大堆歐洲國家來說,歐盟帶來的影響要遠比北約更關係普通人的生活。


朱興子


對歐盟影響大,對北約沒影響。


歐盟現在是以法德為核心,法德如果意見不一致,那基本上什麼事情都幹不成。

這段時間馬克龍訪華,和中國簽訂了關於地理標誌的協議。

什麼叫地理標誌?舉個例子

南京鹹水鴨必須是南京產的。

那我北京產的鹹水鴨能不能叫“南京鹹水鴨”,打上標籤賣到歐洲呢?

不能,北京產的,那就只能叫北京烤鴨。

地理標誌就是這個意思。


本來這類的貿易協議,歷次都是德國來談的,然而大家也看到了,默克爾身體不好。

馬克龍簽了,簽完了,發表了著名的“北約腦死亡”的說法。



立即引發了德國的憂慮。默克爾立即發表聲明,譴責了馬克龍,說北約依然有意義。

默克爾的說法,立即在歐盟內部引發了騷動,當法德不一致的時候,歐盟立即會遇到一個問題:誰來代表歐盟對外發聲?

法國和德國意見不一致,他們不行。

英國退歐了。

難不成讓意大利來抗起整個歐盟?


但是馬克龍和默克爾在北約問題上不一致,對於北約本身沒有任何影響。

反正北約的主導者一直就是美國,其次是英國,德法本來就是屬於“外圍組織”。

2003年伊拉克戰爭,美國說要打,就打了,德法不同意,不同意又能怎麼著?

德法對於北約根本無足輕重,有更好,沒有也無所謂。


李建秋的世界


北約是美國的,歐盟是德法的。德法出現矛盾和重大分岐,對歐盟是致命的,對北約無所謂。德法雖同在北約,法國卻曾退出過北約,而德國則是後加入的。可見,北約的重要或許對它們有,卻是非致命因素,而歐盟則不一樣。歐盟的嬰兒期是個叫“煤鐵聯盟”的東西。這是由時法國外長提出的一個計劃,即德法兩國在煤鐵生產上的合作計劃,德國有煤的優勢,法國有鐵礦優勢,作為互補雙方聯合生產。其實,法國的用心是為了監視德國的軍事經濟,因為二戰前,德國軍事工業的轟轟烈烈給法國的印象太深刻了,它要把握這個對手的煤鐵生產。


煤鐵是工業的基礎,戰略物質。法德以此開始,與意大利,比利時,盧森保,荷蘭六國組建了歐盟的初期形式一一煤鋼聯盟。很明顯,德法是其中核心。後來的發展,德國在經濟上獨領風騷,法國雖然經濟總量屈居歐盟第三,但其航空航天,軍工生產,高科技方面在歐盟卻是一技獨秀。並且,法國作為5常之一,國際上的影響力,德國無法與之相比。這樣,德法就成了歐盟事實上政治經濟方面的領導,兩國領導人建立了每月一次的會晤機制,交換意見,加強溝通,使昔日戰場上的仇敵,成了真正的盟友。


北約不是德法的核心利益,所以德法兩國對北約並不上心。馬克龍提出建歐洲軍,默克爾馬上出來作解釋,說建歐洲軍是為了歐洲國家內部團結,防止發生戰爭。無論德法心裡是怎樣想的,建歐洲軍的結果一定是削弱北約對歐洲影響的,由歐洲軍取代北約也是必然的,這是很淺顯的道理。世人都明白這個道理,所以,美國一心想拆散法德這一對兄弟。美國曾誘惑馬克龍,讓他退出歐盟,並承認給法國好處。但,目前來看,法德基本上意見一致,沒有矛盾,少有分岐,歐盟基本框架是穩定的。反而北約會因歐盟的離心離德,隱藏著危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