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果稈編織致富夢,帶農增收她不走尋常路

“花了一年半時間,終於研發出這些工藝品,再多的辛苦都值了。”來自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新繁鎮67歲的新繁棕編省級傳承人朱木蘭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獲“社會扶貧模範”和“中國怒江草果編第一人”榮譽稱號。

草果秆编织致富梦,带农增收她不走寻常路

朱木蘭在全國第六個扶貧日上受到州委、州政府表彰

談及做怒江草果稈編織一年多來的艱難時,朱木蘭喜極而泣。除了家人,沒人知道,這一年多來,即將步入古稀之年的她熬過了多少不眠之夜。

嫁來的媳婦成了棕編傳承人

在新繁,說起棕編,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朱木蘭;說起朱木蘭,人們第一反應便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繁棕編”。認識朱木蘭的人都說,她的棕編生涯充滿了傳奇色彩。

1972年,20歲的朱木蘭嫁到新繁鎮龍安鄉,勞作之餘跟著婆婆學習棕編技藝,由於心靈手巧又肯吃苦,很快就在棕編手藝人裡出了名,併成為新繁棕編加工收購點的一名技術工人。隨著新繁棕編出現滯銷,很多人選擇另謀出路。朱木蘭也不例外。但放不下新繁棕編的她,還是牽頭成立了成都榮龍帽業有限公司,選擇守著老祖宗留下的手藝。

後來,新繁棕編先後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而朱木蘭也成為了四川省省級新繁棕編代表性傳承人。一路走來,她帶領近3000名婦女製作棕編工藝品,年人均創收5000餘元。

嫁來的媳婦成了全鎮婦女的貼心人,也成為棕編傳承人,這在新繁成為美談,也成為傳奇。

古稀之年結緣怒江草果編

肖志是成都和佳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瀘水分公司負責人,他在一次與怒江扶貧系統的朋友聊天中得知,怒江很希望在漫山遍野堆積的廢棄草果稈上做點文章,給貧困群眾找一條增收活路。2018年3月,肖志通過成都的戰友順利與朱木蘭“搭上了線”,“怒江那邊有很多草果稈,你看看能不能把它們變成爛筐筐什麼的,讓老百姓賣了掙幾個鹽巴錢?”

與棕編打了半世紀交道的朱木蘭見過草果,卻未曾見過草果稈,不過,肖志的一句“爛筐筐”一下子就激住了她,“要編就編好東西,爛筐筐我可不編!”

原本可以守著“棕編傳承人”終老的朱木蘭從未想過,這一“喜歡”,就和怒江草果稈有了“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緣。

從見到怒江草果稈的第一眼到最後與草果稈的“不離不棄”,朱木蘭說,這其更多的是對怒江草果稈一種莫名的情愫。她說,當肖志駕車輾轉千里將1000斤草果稈送到她面前時,她瞬間就認定了自己與這堆“亂糟糟”的東西的緣分,“那種不濃不淡的香氣在我們家院裡飄來飄去的,這是棕編和其他編制品都沒有的氣味,我很喜歡。”

讓朱木蘭想不到的是,此前一天能編兩三頂帽子的她,在這些又幹又脆的草果稈面前竟“束手無策”。“隨便一折就斷了,即便不斷,編出來的東西也是怪模怪樣的,看不成!”看著自己費盡心思熬到半夜三更才做出來的“醜八怪”,朱木蘭曾一度想過放棄,但那種不到山窮水盡決不放棄的性格和心底裡對編制品樸素而深厚的感情,讓她一咬牙又堅持了下來。她相信自己的直覺,這些散發著香氣的民間工藝品一定會擁有屬於自己的市場!

讓怒江草果稈“華麗轉身”

“你這樣起頭容易散,得壓著一點才穩,像她一樣,可以拿手機壓在上面。”“接頭要緊,做到嚴絲合縫,這樣編出來的東西才好看。”“不能這樣穿邊,來,你再看我穿一遍。”

……

今年3月底以來,無論是在福貢縣匹河怒族鄉託坪村、知子羅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上帕鎮依塊比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還是在瀘水市上江鎮葉子花居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都能看到朱木蘭和她從新繁棕編協會帶來的師傅現場指導村民進行草果稈編織。

草果秆编织致富梦,带农增收她不走寻常路

朱木蘭在安置點教授群眾草果稈編織技術

草果秆编织致富梦,带农增收她不走寻常路

安置點群眾在學習草果稈編織技術

每個安置點為期1個月的培訓,讓大部分村民掌握了帽子、拖鞋、抽紙盒、挎包的編織技藝。一些婦女經過1個月培訓後已成長為培訓點老師,不僅掌握了編織技術,還能獲取報酬。

託坪安置點是怒江草果編的“誕生地”。走進展區,朱木蘭輕撫一件件彌散著草果清香的編制品。當新繁棕編遇上怒江草果稈,兩種互不關聯的植物讓朱木蘭覺得妙不可言,“竹編、藤編都不能解決怒江草果稈易斷易碎的難題,我們新繁棕編竟然很完美地解決了,而且編出來的東西還好看耐看。”

草果秆编织致富梦,带农增收她不走寻常路

安置點群眾編織的草果稈編制品

棕編技術能讓怒江草果稈“華麗轉身”,這一點朱木蘭深信不疑。剔除棕葉葉脈的錐子在怒江草果稈上無“用武之地”,她就自行研製排針來開絲,最終拉薄成帽子、挎包、花瓶、果盤等工藝品所需的原材料。

歷經1年多的失敗後,當由426根草果稈絲編織而成的帽子完成最後一道工序,在朱木蘭手中誕生時,她的欣喜簡呼之欲出。“像竹編又像棕編,太好看了,比我自己的娃兒還要寶貝!”

誓將草果編引向“不尋常路”

“這輩子,除了新繁棕編,我要把所有精力放在怒江草果編上!”說話快、走路快、性子急的朱木蘭,自走進怒江那天起就沒想過給自己留條後路,而由肖志、她和另一名成都市級竹編非遺傳承人楊隆梅合資成立的雲南槿韻民族手工藝文化傳承有限公司,則更好地在草果編手藝人和商家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樑。

對大多數草果種植戶而言,這一年,草果採收後,那些剔丟在溝箐邊的老稈,又給他們帶來往年不曾有的“意外驚喜”。

草果秆编织致富梦,带农增收她不走寻常路

朱木蘭向前來考察的人介紹怒江草果稈編制品

“草果稈編制品對很多人來說陌生又稀奇,所以打造時一定要考慮從產品到商品再到奢侈品的變身。”對草果稈編制品,朱木蘭有著清晰的定位,真正讓這些工藝品走出怒江,走出雲南,走向世界,還有很多路要走。“要想讓我們的師傅在形式和品種方面研究探索一些新產品,需要給他們創造走出去的機會。”

朱木蘭希望儘快培養出草果編傳承人,“我們師傅總有一天會離開怒江,但有了怒江本土的傳承人,就有了帶不走的技藝,怒江草果稈編織的前景也才會長盛不衰。”朱木蘭說,希望通過草果稈編制為怒江貧困群眾找一條新的增收路。

作者 陸娉婷 孫葉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