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果秆编织致富梦,带农增收她不走寻常路

“花了一年半时间,终于研发出这些工艺品,再多的辛苦都值了。”来自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67岁的新繁棕编省级传承人朱木兰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获“社会扶贫模范”和“中国怒江草果编第一人”荣誉称号。

草果秆编织致富梦,带农增收她不走寻常路

朱木兰在全国第六个扶贫日上受到州委、州政府表彰

谈及做怒江草果秆编织一年多来的艰难时,朱木兰喜极而泣。除了家人,没人知道,这一年多来,即将步入古稀之年的她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

嫁来的媳妇成了棕编传承人

在新繁,说起棕编,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朱木兰;说起朱木兰,人们第一反应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繁棕编”。认识朱木兰的人都说,她的棕编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

1972年,20岁的朱木兰嫁到新繁镇龙安乡,劳作之余跟着婆婆学习棕编技艺,由于心灵手巧又肯吃苦,很快就在棕编手艺人里出了名,并成为新繁棕编加工收购点的一名技术工人。随着新繁棕编出现滞销,很多人选择另谋出路。朱木兰也不例外。但放不下新繁棕编的她,还是牵头成立了成都荣龙帽业有限公司,选择守着老祖宗留下的手艺。

后来,新繁棕编先后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朱木兰也成为了四川省省级新繁棕编代表性传承人。一路走来,她带领近3000名妇女制作棕编工艺品,年人均创收5000余元。

嫁来的媳妇成了全镇妇女的贴心人,也成为棕编传承人,这在新繁成为美谈,也成为传奇。

古稀之年结缘怒江草果编

肖志是成都和佳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泸水分公司负责人,他在一次与怒江扶贫系统的朋友聊天中得知,怒江很希望在漫山遍野堆积的废弃草果秆上做点文章,给贫困群众找一条增收活路。2018年3月,肖志通过成都的战友顺利与朱木兰“搭上了线”,“怒江那边有很多草果秆,你看看能不能把它们变成烂筐筐什么的,让老百姓卖了挣几个盐巴钱?”

与棕编打了半世纪交道的朱木兰见过草果,却未曾见过草果秆,不过,肖志的一句“烂筐筐”一下子就激住了她,“要编就编好东西,烂筐筐我可不编!”

原本可以守着“棕编传承人”终老的朱木兰从未想过,这一“喜欢”,就和怒江草果秆有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缘。

从见到怒江草果秆的第一眼到最后与草果秆的“不离不弃”,朱木兰说,这其更多的是对怒江草果秆一种莫名的情愫。她说,当肖志驾车辗转千里将1000斤草果秆送到她面前时,她瞬间就认定了自己与这堆“乱糟糟”的东西的缘分,“那种不浓不淡的香气在我们家院里飘来飘去的,这是棕编和其他编制品都没有的气味,我很喜欢。”

让朱木兰想不到的是,此前一天能编两三顶帽子的她,在这些又干又脆的草果秆面前竟“束手无策”。“随便一折就断了,即便不断,编出来的东西也是怪模怪样的,看不成!”看着自己费尽心思熬到半夜三更才做出来的“丑八怪”,朱木兰曾一度想过放弃,但那种不到山穷水尽决不放弃的性格和心底里对编制品朴素而深厚的感情,让她一咬牙又坚持了下来。她相信自己的直觉,这些散发着香气的民间工艺品一定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市场!

让怒江草果秆“华丽转身”

“你这样起头容易散,得压着一点才稳,像她一样,可以拿手机压在上面。”“接头要紧,做到严丝合缝,这样编出来的东西才好看。”“不能这样穿边,来,你再看我穿一遍。”

……

今年3月底以来,无论是在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托坪村、知子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上帕镇依块比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还是在泸水市上江镇叶子花居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都能看到朱木兰和她从新繁棕编协会带来的师傅现场指导村民进行草果秆编织。

草果秆编织致富梦,带农增收她不走寻常路

朱木兰在安置点教授群众草果秆编织技术

草果秆编织致富梦,带农增收她不走寻常路

安置点群众在学习草果秆编织技术

每个安置点为期1个月的培训,让大部分村民掌握了帽子、拖鞋、抽纸盒、挎包的编织技艺。一些妇女经过1个月培训后已成长为培训点老师,不仅掌握了编织技术,还能获取报酬。

托坪安置点是怒江草果编的“诞生地”。走进展区,朱木兰轻抚一件件弥散着草果清香的编制品。当新繁棕编遇上怒江草果秆,两种互不关联的植物让朱木兰觉得妙不可言,“竹编、藤编都不能解决怒江草果秆易断易碎的难题,我们新繁棕编竟然很完美地解决了,而且编出来的东西还好看耐看。”

草果秆编织致富梦,带农增收她不走寻常路

安置点群众编织的草果秆编制品

棕编技术能让怒江草果秆“华丽转身”,这一点朱木兰深信不疑。剔除棕叶叶脉的锥子在怒江草果秆上无“用武之地”,她就自行研制排针来开丝,最终拉薄成帽子、挎包、花瓶、果盘等工艺品所需的原材料。

历经1年多的失败后,当由426根草果秆丝编织而成的帽子完成最后一道工序,在朱木兰手中诞生时,她的欣喜简呼之欲出。“像竹编又像棕编,太好看了,比我自己的娃儿还要宝贝!”

誓将草果编引向“不寻常路”

“这辈子,除了新繁棕编,我要把所有精力放在怒江草果编上!”说话快、走路快、性子急的朱木兰,自走进怒江那天起就没想过给自己留条后路,而由肖志、她和另一名成都市级竹编非遗传承人杨隆梅合资成立的云南槿韵民族手工艺文化传承有限公司,则更好地在草果编手艺人和商家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对大多数草果种植户而言,这一年,草果采收后,那些剔丢在沟箐边的老秆,又给他们带来往年不曾有的“意外惊喜”。

草果秆编织致富梦,带农增收她不走寻常路

朱木兰向前来考察的人介绍怒江草果秆编制品

“草果秆编制品对很多人来说陌生又稀奇,所以打造时一定要考虑从产品到商品再到奢侈品的变身。”对草果秆编制品,朱木兰有着清晰的定位,真正让这些工艺品走出怒江,走出云南,走向世界,还有很多路要走。“要想让我们的师傅在形式和品种方面研究探索一些新产品,需要给他们创造走出去的机会。”

朱木兰希望尽快培养出草果编传承人,“我们师傅总有一天会离开怒江,但有了怒江本土的传承人,就有了带不走的技艺,怒江草果秆编织的前景也才会长盛不衰。”朱木兰说,希望通过草果秆编制为怒江贫困群众找一条新的增收路。

作者 陆娉婷 孙叶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