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投拓——不是拿不到地,是你的觀念不行了

房地產投拓——不是拿不到地,是你的觀念不行了

歡迎關注:“舊改說”,點擊主頁可加城市更新群,房地產乾貨資料

今年的土地公開市場可謂水火兩重天,上半年土地市場高溢價,地王頻出,下半年融資收緊,流拍加劇。

很多城市公開市場的土地,存在一個問題,按照大部分公司現行的投資測算模板來測算,基本上都只能勉強能算過賬,或者是略高於公司要求的財務指標,但是舉牌及溢價能力並不強。

這是哪裡出了問題?是政府的預期太高了,還是大部分公司對項目的財務指標的設置太苛刻了?

兩者兼有,地方政府對於土地財政的依賴性在往縱深方面發展,上一輪房地產市場的行情,普遍太高了地方政府對地價的預期,因此反饋在土地起拍價方面。

另一方面,房地產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進入了一個白銀的時代,這個階段典型的特徵是行業利潤降低,而且更加關注規範性、專業度。現在還有不少公司固守10%-15%淨利潤指標,以及4-6個月內開盤的高週轉要求,並以此指導拿地。結果就是很少有地能夠符合要求,拿不到地。

上一個十年中國平均的經濟增速在7%-8%,居民收入增長在10%以上,房地產市場的購買了和房價增長的預期有比較好的購買力基礎。但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率會在6%以下,居民收入增長也會走低,支撐未來房價上漲的預期是不足的。這就直接導致了在預測市場時,不能有太樂觀的價格預期,同時部分房企在固守高利潤指標的同時陷入了不敢拿地,無地可拿的境地。

房地產投拓——不是拿不到地,是你的觀念不行了

為了緩解拿地焦慮症,很多公司選擇了拿地區域下沉,即一二線城市主城—遠郊區—三四線城市的擴張策略。但是有這個拿地思路的不止一家,大部分房企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此策略,導致三四線城市的土地成交均價暴漲。同時隨著廣大三四線城市棚改紅利接近尾聲,市場重新補庫存的階段,市場風險在累加。拿地策略再次遇到了困難。

你的拿地觀念是不是不行了。

1、想做快週轉,追求利潤指標,本是無可厚非的。但需要找到自己的核心優勢在哪裡,產品和品牌有技高一籌的優勢能做出高溢價的產品?還是團隊專業化,配合程度高,能夠實現高週轉。很多中小房企都在學習一些高週轉的頭部房企,制定一些高週轉和高利潤的經營模式,並以此來指導拿地策略。品牌和產業溢價能力不足導致市場價格預期比較保守,團隊的專業性、配合度和執行力,導致原先制定的開盤和現金流回正時間往往滯後,現金流的緊張又導致後續拿地困難,如此循環往復。

實現高利潤還有一個巨大的障礙,那就是地方政府對土地價格的高預期。房價增長是有盡頭的,經濟新常態下居民收入的放緩,決定了國內的房價是不可能向過去十年一樣再有成倍地增長,未來拿地階段對房價的增長預期是有限的,這會成為一種常態。這會直接倒逼大部分房企降低拿地的財務指標要求。

2、提前預判市場,而不是在市場熱點時“硬槓”。有對恆大、萬科、保利等穩健型房企進行研究的人,會發現一個規律,這類房企不會在市場最熱的時候去拿地,也很少拿地王。因為手中的土地儲備豐富,拿地策略相對理性,避開公開市場競爭最熱的階段,選擇窗口期拿地。反觀部分盲目衝規模,補土儲的房企,高價地拿得不少,代價極高,而且去化困難。或者是在拼價格的競爭中,落後於其他更激進的房企,從而落得顆粒無收的情況。

提前預判市場,從容等待拿地窗口期,跨越週期拿地,理性拿地,這是最優的路徑。

3、想只賣房子掙快錢,這條路越來越窄了。要獲得超額利潤和持續現金流需要關注存量資產,並做好增值服務。國內房地產在過去二十年的城市化浪潮中,眾多房企依靠快速銷售,規模擴張站在了千億甚至是五千億的臺階上。截止今年7月,已有11家國內房企進入了世界五百強。

但是這種模式是不可持續的,國內房地產市場的總量在未來不會像過去十年一樣還能迅猛擴張。想要擴充規模的房企,必須要改變現有的經營模式,而關注存量資產和自持物業就是一個不錯的選項。

房地產投拓——不是拿不到地,是你的觀念不行了

國際全方面,以美國為例,大名鼎鼎的美國總統特朗普,也同時是美國排名靠前的地產公司的大BOSS。但是特朗普公司的主營業務不是賣房子,而是持有並長期經營的遍佈美國的“特朗普大廈”以及酒店等資產。在美國市值靠前房企主營不是做物業開發和銷售,而是做持有和長期經營的。

國內方面,現在地方政府制定的拍賣文件動輒要求自持物業的比例,或者是在競拍達到限價時競自持。這其實就是在引導房地產企業更多關注存量資產,更多地去做經營和招商,做強房地產的實體經濟屬性,而不是隻做開發商。目前國內的長租公寓、大型商業、產城等開發模式其實就是在對自持物業的一種嘗試。但是基於目前國內相關金融工具,以及金融支持遠不能滿足,這條路還很長。

國內關注存量資產,做商業運營的優秀代表,如華潤置地的租金收入已破百億,未來的市場大有可期。

房地產投拓——不是拿不到地,是你的觀念不行了

4、能不能做強金融屬性。

由於監管層面對金融行業的限制,目前所有行業特別是房地產行業可以說都是在為銀行打工。相比於國外的房企,國內房企的融資成本時高出了一大截的,銀行拿走了房企利潤的大部分。因此未來做強金融屬性,降低融資成本,是提升房企拿地能力的命門。

自2009年以來,各大房企的紛紛在金融領域進行了探索,房企的金融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包括綠地集團、星河集團、華潤置地、魯能集團、萬科、恆大等紛紛進入金融業。做強金融屬性有多重好處:一是能夠拓寬融資渠道,擴大資金來源,特別是在當前融資政策收緊的情況下,有個金融平臺的優勢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二是有利於拓展新的業務板塊,打造多元化的業務佈局,創造新的贏利點;三是獲取投資收益;四是促進地產於金融的協同,甚至是實現產融結合,相輔相成無限放大。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來源於投拓江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僅供讀者參考不確保文章的準確性,如有侵犯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歡迎點個關注唄~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