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川西精神衛生中心 塑造醫養結合發展典範

厚德濟世,精博至善!

走進市第四人民醫院(以下簡稱:市四醫院),當“厚德濟世、精博至善”這幾個字展現在眼前時,讓人感受到市四醫院每一名醫務工作者的大醫厚德、醫者仁心的博大胸懷。

乾淨整潔的路面、蓬勃生長的綠草、五顏六色的鮮花……花園裡,坐著輪椅的老人在親屬或醫護人員的陪護下聽著鳥鳴,沐浴著秋日的陽光。

1952年,市四醫院建院以來,一代代醫務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從基礎設施建設到醫療技術,從服務水平到科研教學和社會效益,始終牢記“一切為了人民健康”的宗旨,堅持“厚德濟世,精博至善”的院訓。經過不懈努力,如今,市四醫院成為了我市唯一一家國家三級甲等精神病專科醫院,也是省內民政系統醫院中規模最大的精神病專科醫院。

近年來,在全面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中,市四醫院著眼於全球老齡化日益凸顯的趨勢,結合專業優勢,率先開展了醫養結合工作。醫院以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健康養老需求為出發點,以國家政策為指引,以醫療服務、康復照料、臨終關懷服務為重點,積極探索老年人在醫院康復養老的全新途徑,得到了廣大老年朋友和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患者滿意度明顯提升。

四川省精神衛生中心跨區域心身整合醫療聯盟醫院、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協同研究網絡成員黨委、精神衛生福利機構標準化建設優秀單位……67年來,一個接一個的榮譽見證著醫院不斷髮展壯大,也激勵著市四醫院醫務工作者努力前行。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隨著川西醫養中心建設的逐步推進,市四醫院將以打造川西高水平的精神衛生中心為發展目標,堅持“文化建院、品牌立院、科教興院、人才強院”的發展戰略,以精湛的醫療技術和優質的服務,為廣大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保駕護航。

打造川西精神卫生中心 塑造医养结合发展典范

加強技能培訓

事件述說發展

1952年,雅安桐子嶺精神病治療所成立,組建初期僅有醫務工作人員3人,收治患者3人。雅安桐子嶺精神病治療所組建之初,設備簡陋,僅有幾間瓦房。

1976年,隨著醫療機構重點的轉移,雅安桐子嶺精神病治療所也從福利院劃分出來,單獨成立雅安地區精神病醫院,開放床位40張。1976年至2000年,伴隨著農村公社的消失和集體化的瓦解,醫療機構開始將重點從公共衛生的預防計劃提供向醫療服務轉移,越來越多的衛生經費開始用於購買先進的醫療技術和設備。

1992年開始,醫療衛生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但市四醫院的發展卻面臨著“瓶頸”。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企業單位改制的不斷深入,延續了近20年的醫療體制和企業職工醫保被打破,單一的醫療服務已經無法適應醫院發展需求,大量的住院病人離開了醫院。而當時,全院僅有2個病區(男病區和女病區),原有的100多名住院病人迅速下降到70多人。

2000年,雅安撤地設市,雅安地區精神病醫院改為雅安市精神病醫院。2002年,醫院掛牌成立“雅安市精神衛生中心”,開放床位100張。2014年,市編制委員會批准“雅安市第四人民醫院”為第一名稱,實際開放床位800張。

桐子嶺精神病治療所、地區精神病醫院、市精神病醫院……市四醫院的名稱實現了從“所”到“院”的轉變,名稱的一路變遷,醫院也逐漸發展壯大。

打造川西精神卫生中心 塑造医养结合发展典范

良好的醫護關係

打造川西精神卫生中心 塑造医养结合发展典范

為老年人宣傳健康知識

打破瓶頸 探索醫養結合模式

2000年前後,市四醫院醫務工作者陷入了何去何從的思考之中,是繼續單一的醫療,還是順勢而上開闢新業務。

面對社會發展給醫院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面對醫院軟、硬件落後的現實,醫院一班人進行了一次深入大討論。

院領導為醫院發展指明瞭方向——走醫養結合發展之路,探索老年人在醫院康復養老的全新途徑。

針對醫院醫療環境簡陋、資金短缺的實際,發動全院職工集資修建住院大樓,改善醫院住院環境。隨著醫養結合發展思路的落實,醫院職能的轉變,老年科也迅速組建起來。

1999年,醫院著眼於老齡化日益凸顯的趨勢,準確把握醫養結合的發展前景,充分結合醫院專業優勢,率先開展了醫養結合工作。醫院投資近1.3億元,建設總面積30174.07平方米,開放床位為600張,成為當時雅安規模最大、配套設施最齊全的康復醫養機構,也是雅安首家醫養結合示範單位。同年,老年科正式更名為老年醫學中心,率先在雅安開展“醫——養——護——康”四維一體的結合模式,首創本市醫院託老、養老的特色服務,彌補了其他託養機構缺乏醫療護理服務的不足。

醫院主要收治65歲以上患有各種內科疾病及心身疾病的老人,開展常見老年疾病、精神疾患以及心理撫慰的治療;目前入住率達97%,位居我市第一,省內前茅……在醫養結合特色發展道路上,市四醫院牢固樹立“幫天下兒女盡孝,替世上父母解難,為黨和政府分憂”的服務宗旨,醫務人員以“臨床醫療——康復——護理”為特色,按照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及認知情況分設心身疾病病房、失能病房、半失能病房及認知障礙病房,根據病情的不同,提供不同的特色服務。

如今,經過近20年的發展,市四醫院已經成為全市醫養結合的典範。

打造川西精神卫生中心 塑造医养结合发展典范

5年時間,“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蘆山強烈地震相繼發生,給金鳳山下的老院區造成了很大破壞,醫院後續綜合發展受到較大影響。

為改善辦院條件,助推醫院發展,震後,市委、市政府對醫院基礎設施建設和醫院綜合發展給予大力支持,另選新址重建醫院。在市委、市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的關心幫助下,市四醫院拉開了在雨城區大興鎮異地重建的序幕。全院上下共克時艱,重樹醫院發展信心。

在金鳳山下,市四醫院佔地13畝,建築面積9700平方米,有醫務人員50多人,住院病人也不過百人,而受地方經濟條件等諸多方面的限制,當時醫院的醫療設施設備相對落後。

經過6年時間重建和發展,市四醫院建築面積不斷擴大。如今,醫院佔地面積達50畝,建築面積7萬平方米,編制床位800張,實際開放床位1800張,現有職工近500人,是省內民政系統醫院中,規模最大的精神病專科醫院。

醫院分區域建造了春蘭院、夏荷庭、秋菊廊等園林景觀,園內種植了蘭花、菊花等植物,做到了季季有花開,季季有景賞;院區內擺放了藤椅、遮陽傘、直飲水,方便老人散步、晨練、休息。配有音樂治療師,在院區各角落安置了園林音樂設備,可在院區內提供音樂治療服務。同時,醫院著力改善病房環境,注重色彩搭配,改變過去的白色調,讓老人在色彩柔和、溫馨舒適的環境裡,參加健身操、書法、琴樂、棋牌等活動。建立識別體系,用鮮明醒目常見易記的圖案幫助老年人識別房間。佈置溫馨的家屬會見室,給探望的家屬提供一個私密的空間,提供遠程微信視頻服務,緩解遠在他鄉子女的思念之情……

災後恢復重建,市四醫院真正實現了一次大的騰飛,徹底改善了患者的就醫環境。為早日讓患者享受災後重建成果和優質服務,2017年1月,醫院啟動了創建三級甲等精神病醫院工作,形成了一把手負總責,班子成員分工牽頭,全員參與的工作機制。在全院幹部職工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創建成國家三級甲等精神病專科醫院,實現了從“二乙”晉升至“三甲”的跨越式發展,成為了省民政系統醫院的標杆。

今年4月20日,省衛健委主任何延政在市四醫院調研時,對該院災後重建取得的成就給予了充分肯定。“希望你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將災後重建成果惠及到每位患者。”何延政說,市四醫院要進一步創新工作思路,多舉措、多途徑發展專科特色,不斷提高患者就醫滿意度,開啟醫院高質量發展新徵程、新篇章,推動精神衛生事業和康養服務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打造川西精神卫生中心 塑造医养结合发展典范
打造川西精神卫生中心 塑造医养结合发展典范

院內優美的環境

特色在手 “內培外引”引領發展

近年來,市四醫院牢固樹立 “內培外引”人才培養理念,制定了《博士生報考》《學科帶頭人選拔機制及管理辦法》等一系列人才激勵政策;以優厚的待遇和真摯的誠意,引進一批高素質、高水平的專家型人才,竭力為其提供良好的發展平臺;每年派出業務骨幹到北京協和、華西、美國芝加哥聖安東尼等頂尖醫院進修,充分利用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等單位對口支援、技術協作和聯盟優勢,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方面向其“取經”,全方位開展“傳、幫、帶”工作。

近3年,引進和增加高級職稱26名、中級職稱80餘名、博士研究生2名、碩士研究生19名。隨著人才隊伍不斷壯大,醫院發展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心理醫學”“老年醫學”被評為省級甲級重點專科,成為全省民政系統首家獲省級甲級重點專科立項醫院。臨床心理學科、老年醫學專科、心理醫學科、心理醫學科護理、老年醫學科護理和臨終關懷為市級重點專科。成功設立雅安市院士(專家)工作站,成為我市首家申報併成功獲批建站的醫療衛生機構。科研項目從原來的寥寥無幾到現在已申報近50項,成功立項30餘項。

同時,醫院整合醫療資源,修建了近1000平方米的多功能康復大廳,配備了多種術後康復訓練器械,引進一批專業康復技術人才,針對老年人的康復需求進行康復鍛鍊。開設老年操健身、書法、琴樂、棋牌比賽等,充分發揮老年人的特長和愛好,和社會上的多種慈善團體、老年大學以及高校建立合作,定期開展各種文藝和慰問活動,在保障老年人物質需求的同時,極大豐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讓老人擺脫傳統就醫模式帶來的心理負擔,真正把醫院當成一個大家庭,從而能真正健康、快樂地過好每一天。

醫院《花與時光》參賽作品案例榮獲由國家衛健委主辦的第四季全國醫院擂臺賽西南賽區——改善醫療服務行動“十大人氣案例”第一名、“十大價值案例”提名獎。

近三年來,醫院收到錦旗500餘面、感謝信400餘封、鮮花300餘束。

大醫精誠,大愛無疆。

在川西醫養中心建設中,市四醫院將進一步創新醫養模式,著力構建多元多層的服務體系。加大與大學醫學院、衛生職業技術學校等高校合作,加快培養老年醫學、康復、護理、營養、心理和社會工作等全方面的人才,大力實施多學科聯動機制,將醫養概念從醫院向社區和家庭延伸,以互聯網為紐帶,各合作機構為基點,通過醫護上門、簽約家庭醫生、遠程會診、遠程診療、遠程諮詢等工作,使醫養結合工作更加專業化、細緻化、深入化,努力助推我市養老服務業和健康服務業發展,繼續書寫市四醫院的光輝篇章。

打造川西精神卫生中心 塑造医养结合发展典范

為病人診療

數字描繪發展

1952年,沒有獨立的醫用用房;1976年,建築面積不足200 平方米瓦房;2008年,建築面積10324.3平方米;2013年,建築面積24530.3平方米;2016年,建築面積38120.8平方米;2018年,建築面積68721.38平方米。

1952年,開放床位3張;1976年,開放床位40張;2002年,開放床位100張;2008年,開放床位800張;2013年,開放床位800張;2016年,開放床位1200張;2018年,開放床位1800張。

醫院有19個職能科室,7個學術科室,心理醫學科、老年醫學科、康復醫學科為醫院的三大特色科室。職工近50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360人,高級職稱26人,中級職稱80人,博士生2人,碩士研究生19人。醫院擁有一批現代化的診斷治療儀器設備,包括雙螺旋CT、彩超、失眠治療儀、多導睡眠監測儀、便攜式多導睡眠呼吸監測儀、經顱磁治療儀、骨質疏鬆治療系統、生物反饋治療儀等先進的設施設備。

人物見證發展

市四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李家忠:堅守是最好的初心

“因為看到身邊的精神病患者生活非常痛苦,所以從小就下定決心要為他們解除痛苦。”談起自己成為一名醫生的初衷,市四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李家忠說。

26年的堅守,就是為了最初的一個夢想。

李家忠出生在滎經農村。從小他看到鄰村村民因患上精神疾病,長期在外無人照管。“那個年代,面對精神病人,許多人都會投來異樣的目光。”李家忠說,自己成為精神病醫院一名醫師後,周圍有些人也以異樣的目光看他。

1993年,李家忠從學校畢業後,主動要求到市四醫院工作。“當時,醫院在金鳳山下,外面是一片田野,交通非常不便。”李家忠回憶,那時,醫院設施簡陋,雨天一腳泥,晴天一身灰。遇到暴雨天氣,洪水在院區內肆虐,整個院區無從下腳。

那年夏天的一個晚上,一個大雷擊穿了李家忠宿舍的屋頂。幸虧當天他值班,沒有受傷。1998年前後,企業改制讓醫院發展陷入了困境,之前110多名住院病人,因為治療費用支付的改變,導致大量病人流失。“之前,許多企業職工住院費用由企業統一支付,改革之後發生了變化。”李家忠說,在最困難的時候,醫院甚至連工資都發不出來。

“面對困境,當時的醫院領導班子非常齊心,通過全面調研和深入瞭解大家意願之後,開始探索醫養結合的發展之路。”李家忠說,市四醫院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關鍵就是當時確立了正確的發展方向,並且一代一代的醫務工作者堅持不懈地走了下來。

“4·20”蘆山強烈地震後,市四醫院迎來了發展的重大機遇,通過異地重建,醫院發展駛入了快車道。隨著醫院醫養結合的快速推進,老年醫學科也逐漸發展壯大,醫院分成了老年醫學、心理醫學、康復三個大科,僅老年醫學科就開展了三個小科七個病區。

在市四醫院不斷髮展的過程中,李家忠也慢慢成長為老年醫學科主任。

“我們目前計劃組建ICU,隨著政府對醫養工作的重視,醫養中心的地位越來越高,入住市四醫院的患者的就醫、生活環境也得到了改善。”在發展道路上,市四醫院逐漸從一個“全封閉”醫院向“開放性”醫院發展,越來越多服務大眾的科室誕生,新的業務迅速開展起來。“現在,睡眠、康復等科室作用日益明顯,醫院的專科性和綜合性都得到了充分體現。”李家忠信心滿滿,隨著川西醫養中心建設的加快,市四醫院必將迎來又一個發展的春天。

市四醫院睡眠專科主任李雨輝:特色專科創造新的未來

睡眠專科、疼痛專科……近年來,市四醫院許多特色專科相繼成立。失眠多夢怎麼辦、很難入睡如何治、睡眠不足有什麼危害、如何才能睡個安穩覺?市四醫院睡眠專科主任李雨輝,作為精神衛生戰線上的新兵,在睡眠相關問題上卻是個行家。

近年來,市四醫院為了提升全院醫療技術水平,提高患者醫治滿意度,提升患者生活質量,醫院制定了一系列“內培外引”人才管理辦法和激勵措施,多渠道引進人才、培養人才,高級職稱、高學歷人員快速增長。

為幫助患者解決失眠這一難題,市四醫院設立了睡眠專科,開設了全開放臨床心理病房。醫院在開放病房下設有少兒醫學病房、睡眠醫學病房、心身醫學病房以及臨床心理學研究室,專為有各種睡眠問題的患者提供幫助。

李雨輝就是“內培外引”中成長起來的優秀人才。作為睡眠專科的“領頭羊”,他見證了該科從無到有逐漸發展壯大的歷程。

市四醫院睡眠專科開放床位220張,病區環境優美,設施齊全。目前,擁有腦功能治療儀、多導睡眠監測儀、失眠治療儀、經顱磁刺激治療儀、生物反饋治療儀等先進技術設備,並配備了專業心理諮詢師和心理治療師,實行了臨床醫師和心理治療師雙軌制查房,住院醫護一體化治療服務深得患者好評。科室開展的各種睡眠障礙、心身障礙等疾病的診治及專業心理治療水平均處在省內領先水平。

“如今,需要讓更多的人瞭解睡眠的重要性,以及失眠的危害和治療辦法。”李雨輝說,近年來,睡眠問題日趨突出,不斷影響著國民健康。“2018年,我院心理醫學科被評為省級甲級重點專科,成為全省民政系統首家獲省級甲級重點專科立項建設的醫院。”李雨輝介紹,目前,市級重點專科增加了臨床心理學科、老年醫學科、心理醫學科、心理醫學科護理、老年醫學科護理和臨終關懷等6個項目。

從2017年至今,市四醫院科研項目從原來的寥寥無幾到現在已申報近50項,成功立項20項。

“隨著業務的不斷開展,一些失眠症患者和老年人入住本院,優美的環境,讓患者有家的感覺。”李雨輝介紹,院內環境優美,綠樹成蔭,鳥語花香。配置音樂治療師,可在院區各角落提供舒緩治療。

蘋果、香蕉、菠蘿……走進老年醫學中心,一個個用水果命名的病房彰顯著市四醫院的人文關懷,讓許多記不住門牌號的老年人順利找到了“家”。穿行在每一個病區,院區內標識標牌佈局合理、清晰醒目,溫馨提示語恰到好處。

自助查詢機、自助打印報告機、手機加油站、便民服務點……門診大廳增設的各種服務功能,大大滿足了患者和家屬的需求。同時,醫院還針對患者對營養的不同需求,配備營養師,開設平板點餐系統。

“隨著新業務的不斷開展,給醫院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醫院在醫養結合發展上前景更加廣闊。”李雨輝說。

打造川西精神卫生中心 塑造医养结合发展典范

為病人進行康復訓練

短評

堅持與努力成就夢想

“不為良相,願為良醫。”古往今來,多少人把成為良醫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並不懈努力去實現。

范仲淹少有大志,以天下為己任。年輕時,有一次到神祠求籤,問以後能否當宰相,無奈籤詞表明不能。於是,范仲淹又求了一簽,祈禱說:“若不能為宰相,願為良醫。”結果還是不行。

後來,有人問范仲淹:“大丈夫立志當宰相,是理所當然的,您為什麼又祈願當良醫呢,這是不是太卑微了?”

范仲淹回答:“古人說,善於用人,所以沒有無用之人;善於用物,所以沒有無用之物。”

在市四醫院的發展道路上,一代又一代的醫務工作者把“成為良醫”作為自己的人生夢想,在燃燒自己的同時,凝聚成醫院發展的巨大力量。

2000年,當醫院發展遭遇瓶頸之時,醫院全體醫務人員高瞻遠矚,準確把握人口老齡化帶給醫院發展的機遇,提出了醫養結合的發展方向。

特別是近年來,在醫院黨政班子的正確領導下,醫院率先發展為我市規模最大、配套設施最齊全的康復醫養機構,是全市首家醫養結合示範單位。醫養工作受到了患者、社會各界和各級領導的讚譽和肯定。牽頭成立了市醫養聯盟體,吸引大批省內外兄弟單位前來參觀學習。

曾經連工資都發不起的單位,如今成為了醫務工作者成就人生夢想的地方。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川西醫養中心建設的道路上,市四醫院醫務工作者救死扶傷,用精湛的技術詮釋一名醫者的初心,為“健康雅安”書寫更加壯麗的篇章!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周代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