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來:文聖一脈的凋零,三四之爭的背後,或是老秀才的無奈之舉

一、卷首語

文聖一脈,凋零慘淡,走的走,死的死。有欺師滅祖的崔瀺,有身死道消的齊靜春,有遠赴海外的左右,有流落大隋的茅小冬。

老秀才自己,作為曾經如日中天的儒家第四聖,三教百家無數人敬仰儒家聖賢,為何淪落到自囚功德林,甚至被搬離文廟?

所謂的三四之爭,真的是表面上“人性本惡”輸給“人性本善”這麼簡單嗎?

劍來:文聖一脈的凋零,三四之爭的背後,或是老秀才的無奈之舉

風清揚符合你心中的老秀才嗎

二、三四之爭

老秀才在三四之爭中,慘敗收場,至於怎麼敗的?卻如同霧裡看花,一直迷霧重重、撲朔迷離。

吵架沒輸過的文聖,為何會輸了三四之爭?為什麼老秀才說“三四之爭,文聖一脈不可能贏也不能贏”?他在擔心害怕什麼?真的是因為,文聖的道理不夠高,或者言語論據不夠犀利嗎?

以老秀才的個性,若真的輸了三四之爭,若真的道理不夠高、不如別人,還會天天“自吹自擂”嗎?還會自誇“吵架沒輸過”嗎?

顯然,在三四之爭的背後,肯定有老秀才的某種謀劃或者妥協。

劍來:文聖一脈的凋零,三四之爭的背後,或是老秀才的無奈之舉

文聖一脈

三、殺身成仁

就當時的環境而言,浩然天下可謂是內憂外患,內部文脈之爭一觸即發,外部妖族窺視,覬覦浩然天下。

苟利天下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在老秀才的心中,和浩然天下的黎民百姓、世道人心相比,文聖一脈的存亡,又算得了什麼呢?

因此,我懷疑文聖一脈的凋零,是老秀才為拯救這世道人心的無奈之舉,是為了眷顧這浩然天下,所做的“殺身成仁”。文聖走出功德林後,合道浩然天下,不就是最好的佐證嗎?

以一人一脈的生死,換浩然天下的安寧,沒有大毅力、大善心,又怎會有如此大宏願?又怎會行此大功德?

劍來:文聖一脈的凋零,三四之爭的背後,或是老秀才的無奈之舉

儒家集大成者

四、合道天下

古往今來,浩然天下的讀書人,可謂多如過江之鯽,但是能合道浩然天下的,卻只有兩人。可見,文聖大道之高。

既然浩然天下,是至聖煉化,那合道浩然天下,便是與至聖大道相合,因此,我推測另一位合道浩然天下的,便是禮聖。而老秀才所說的“見賢思齊”,便是一個佐證。

老秀才合道浩然天下,要比肩禮聖,要守護這天地清平,要眷顧這世道人心,甚至不辭辛勞地開闢新的洞天。

前後結合來看,老秀才三四之爭的落敗,是不是有點像故意為之?只要能守護浩然天下,一家一脈的學說又算得了什麼?文聖殺身成仁,以一人救天下人,不負聖人之名,是為大善。

劍來:文聖一脈的凋零,三四之爭的背後,或是老秀才的無奈之舉

三四之爭

五、合格的先生聖人

作為先生,老秀才答疑解惑,對學生的問題,是一再慎重,甚至有些問題,要費十年之功才給出答案,在傳道授業解惑上,可謂是一絲不苟。

作為聖人,合道浩然天下,眷顧世道人心,為了浩然天下的清平而奔波,甚至不顧身份,前往劍氣長城、開闢新的天下。

劍來:文聖一脈的凋零,三四之爭的背後,或是老秀才的無奈之舉

傳道授業解惑

六、書裡書外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老秀才是個可愛的人,是個踏踏實實,在紅塵俗世中做學問的人;是一個嚴於律己,寬容待人的讀書人。

他可以勸陳平安,要肩挑草長鶯飛,不要活得太累;也可以犧牲自我,殺身成仁。

劍來:文聖一脈的凋零,三四之爭的背後,或是老秀才的無奈之舉

可愛、可敬的老秀才

可惜,現實中,這樣的君子聖賢,實在是太少了。少到,看見陳平安有這樣的先生,便羨慕不已,甚至有點心酸。

但願這世道人心,能如文聖所願,越來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