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来:文圣一脉的凋零,三四之争的背后,或是老秀才的无奈之举

一、卷首语

文圣一脉,凋零惨淡,走的走,死的死。有欺师灭祖的崔瀺,有身死道消的齐静春,有远赴海外的左右,有流落大隋的茅小冬。

老秀才自己,作为曾经如日中天的儒家第四圣,三教百家无数人敬仰儒家圣贤,为何沦落到自囚功德林,甚至被搬离文庙?

所谓的三四之争,真的是表面上“人性本恶”输给“人性本善”这么简单吗?

剑来:文圣一脉的凋零,三四之争的背后,或是老秀才的无奈之举

风清扬符合你心中的老秀才吗

二、三四之争

老秀才在三四之争中,惨败收场,至于怎么败的?却如同雾里看花,一直迷雾重重、扑朔迷离。

吵架没输过的文圣,为何会输了三四之争?为什么老秀才说“三四之争,文圣一脉不可能赢也不能赢”?他在担心害怕什么?真的是因为,文圣的道理不够高,或者言语论据不够犀利吗?

以老秀才的个性,若真的输了三四之争,若真的道理不够高、不如别人,还会天天“自吹自擂”吗?还会自夸“吵架没输过”吗?

显然,在三四之争的背后,肯定有老秀才的某种谋划或者妥协。

剑来:文圣一脉的凋零,三四之争的背后,或是老秀才的无奈之举

文圣一脉

三、杀身成仁

就当时的环境而言,浩然天下可谓是内忧外患,内部文脉之争一触即发,外部妖族窥视,觊觎浩然天下。

苟利天下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老秀才的心中,和浩然天下的黎民百姓、世道人心相比,文圣一脉的存亡,又算得了什么呢?

因此,我怀疑文圣一脉的凋零,是老秀才为拯救这世道人心的无奈之举,是为了眷顾这浩然天下,所做的“杀身成仁”。文圣走出功德林后,合道浩然天下,不就是最好的佐证吗?

以一人一脉的生死,换浩然天下的安宁,没有大毅力、大善心,又怎会有如此大宏愿?又怎会行此大功德?

剑来:文圣一脉的凋零,三四之争的背后,或是老秀才的无奈之举

儒家集大成者

四、合道天下

古往今来,浩然天下的读书人,可谓多如过江之鲫,但是能合道浩然天下的,却只有两人。可见,文圣大道之高。

既然浩然天下,是至圣炼化,那合道浩然天下,便是与至圣大道相合,因此,我推测另一位合道浩然天下的,便是礼圣。而老秀才所说的“见贤思齐”,便是一个佐证。

老秀才合道浩然天下,要比肩礼圣,要守护这天地清平,要眷顾这世道人心,甚至不辞辛劳地开辟新的洞天。

前后结合来看,老秀才三四之争的落败,是不是有点像故意为之?只要能守护浩然天下,一家一脉的学说又算得了什么?文圣杀身成仁,以一人救天下人,不负圣人之名,是为大善。

剑来:文圣一脉的凋零,三四之争的背后,或是老秀才的无奈之举

三四之争

五、合格的先生圣人

作为先生,老秀才答疑解惑,对学生的问题,是一再慎重,甚至有些问题,要费十年之功才给出答案,在传道授业解惑上,可谓是一丝不苟。

作为圣人,合道浩然天下,眷顾世道人心,为了浩然天下的清平而奔波,甚至不顾身份,前往剑气长城、开辟新的天下。

剑来:文圣一脉的凋零,三四之争的背后,或是老秀才的无奈之举

传道授业解惑

六、书里书外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老秀才是个可爱的人,是个踏踏实实,在红尘俗世中做学问的人;是一个严于律己,宽容待人的读书人。

他可以劝陈平安,要肩挑草长莺飞,不要活得太累;也可以牺牲自我,杀身成仁。

剑来:文圣一脉的凋零,三四之争的背后,或是老秀才的无奈之举

可爱、可敬的老秀才

可惜,现实中,这样的君子圣贤,实在是太少了。少到,看见陈平安有这样的先生,便羡慕不已,甚至有点心酸。

但愿这世道人心,能如文圣所愿,越来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