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年劉邦放項羽回江東,而且項羽真的再和劉邦爭江山,還有機會嗎,為什麼?

小小一個書生


垓下戰畢,劉邦對項羽說:你是當世英雄,我也是當世英雄,你死之後就沒了對手,所以放你回去,咱們再戰,你走吧。

如果真是這樣,項羽出了劉邦的大營,就立即找地方自盡,要麼再跑到烏江邊上,直接跳江把自己淹死。

為什麼?

項羽還拿什麼再打啊?就憑自己叱吒喑嗚而千人皆廢,就憑自己起兵八年而從無敗績,就憑自己叫西楚霸王。因為垓下之戰是戰略決戰,也是最後一戰,項羽必敗且必死。

1.韓信已經掃蕩西楚,佔據彭城

韓信破趙定齊,當此之時,項羽還能折騰一下,派龍且率20萬楚國精銳,支援齊國田氏,恢復田齊王國。不是項羽有多好心,而是齊國地接西楚,就不能讓韓信佔定了齊國。

同時,項羽親自領兵攻略外黃梁地,說十五天就十五天,項羽一頓拳腳就讓彭越知道怎麼做人。

但是,就在項羽梁地囂張之時,龍且的20萬楚國精銳被韓信報銷了;大司馬曹咎也在滎陽前線被劉邦打得打敗,損兵折將。

於是,項羽才答應鴻溝議和。但這時候已經晚了。灌嬰的騎兵軍團已經從齊地殺向西楚,掃蕩魯地、渡過淮河,而又返渡淮河,再殺一遍。

等到劉邦軍團與韓信軍團頤鄉會師,西楚之地已經被灌嬰掃蕩了一番,而源源不斷地韓信軍團正是從西楚國都開拔而來。

於是,在垓下之戰的時候,項羽的20萬大軍已經成了游擊隊,要麼戰勝劉邦後,再去重建西楚;要麼被劉邦戰勝,而死無葬身之地。

2.英布已經收復九江,北掃淮南

灌嬰的騎兵部隊,北上淮河,擊潰了西楚的最後一支有生力量,項聲,郯公軍團。同時,降服彭城以及留、薛、沛、酇、蕭、相等縣。

而同時,劉賈和英布的兩萬大軍已經重新收復了九江國,並逼降了楚國大司馬周殷,佔據壽春,取道淮南殺向了垓下。

所以,項羽的西楚國已經盤踞了兩支大軍,一個是韓信的齊國軍團,一個是英布的九江兵。

而且韓信和彭越這兩個傢伙,一聽劉邦要劃疆定界,也就是說打完項羽、馬上就封國王。於是,立即請戰,根本不顧在後方搶錢搶人搶地盤了,帶著大軍就奔著垓下衝了過來。

沒錯,他們就是衝過來的,因為打完仗就是一方諸侯。彭越和韓信這麼賣力,劉賈與英布當然也不敢落後,要是打完了沒他倆啥事了,那還怎麼玩。所以,劉賈和英布的九江兵也是瘋了似的殺了過來。

但無論怎樣,據有九郡的西楚國,已經不再姓項了,一部分姓韓,一部分姓英,甚至還得有一部分姓彭或姓劉。

3.垓下之戰後項羽就是光桿司令,不可能東山再起

所以,垓下之戰的時候,項羽的全部資本就是從成皋、滎陽戰場上退下來的20萬楚軍。而且這些人連年作戰,造就被劉邦耗軟了。到了垓下的時候,不僅兵無戰心、將無鬥志,而更關鍵的是沒了後方基地、沒了糧食。

項羽軍團已經成為了一支徹徹底底的流軍。所以,垓下戰敗後,項羽無處可去、無路可逃。他的歸宿,要麼是死,於是烏江自刎;要麼是降,劉邦會答應嗎;要麼是逃,又能逃到哪裡?

所以,劉邦就是裝孫子,放項羽一條生路,楚霸王也無處容身。

劉邦不殺他,那英布呢?英布怕死了楚霸王,而且還背叛過他,不趁項羽勢微趕緊殺了了事,還能留著項羽報仇嗎?

烏江亭長所謂江東方千里、數十萬人,足以王之。江東百姓就那麼熱愛他們的西楚霸王嗎?即便熱愛,現在江東掌權而且還活著的,要麼已經投降了韓信,要麼已經投降了英布。這些叛徒才是江東的真正主宰,見項羽回來,不用劉邦吩咐,他們也會把項羽給咔嚓了,絕不給項羽翻身收拾他們的機會。

所以,再怎麼如果,項羽也沒法跟劉邦較量了。因為垓下之戰不僅是決戰,而且是掃尾戰,只不過楚霸王太牛,所以殺雞用了大牛刀。項羽戰敗、劉邦戰勝,從韓信定齊便已經註定了。除非韓信改旗易幟,否則沒有任何可以想象的空間。


減水書生


可以。

項羽自稱西楚霸王,當年僅僅帶領八千江東子弟便將強秦打的潰不成軍,背水一戰以多勝少,傳下千古美名,但是因為自己自負與婦人之仁在鴻門宴上沒有殺掉劉邦,他才會失敗。如過再給他一次機會,項羽會捲土重來取代劉邦的。

劉邦在擊敗項羽後便大肆屠殺功臣漢初三傑之一韓王韓信,燕王臧荼,西漢諸王之一梁王彭越,燕王盧綰,趙相陳豨,統統死在了劉邦的猜忌之下。反觀項羽如果捲土重來,劉邦並沒有與項羽一戰的將領,並且劉邦陣營之中有項羽舊部,項羽捲土重來他們肯定會重新跟隨項羽打天下。

項羽的軍事能力並不比劉邦手下的將領們弱,軍事上絕對不會比韓信差(從鉅鹿.彭城.垓下.東城這幾戰可以體現),大多數都是以少勝多,用自己少於秦軍幾倍的兵力取得絕對優勢。只是後來失敗是因為他的自負,所以當他認真起來反思自己,知道自己的錯誤去改正,他會更加強大。‍



懷握瑜兮


首先這個命題就是錯的。項羽自己不肯過江東。他自己要自刎,不關劉邦的事。也就不存在劉邦放不放項羽這碼事。如果項羽真的再和劉邦爭江山,還真應了李清照的"捲土重要未可知"了。

一,項羽過了江東之後,"江東父老憐而王之",讓項羽羞愧不己。他決心再做越王句踐一回。臥薪嚐膽,數年之後,恢復勢力。

二,派人廳再勸齊王韓信自立。韓信,彭越,劉邦分了彭城九郡,只要韓信得地後,必回齊國,不可能再與劉邦合一塊兒。劉韓彭他們三方聯盟則分開了,自治不暇,何來過江滅項羽?

三,項羽在憑他的名聲,舊部也會尋了來。復聚的可能性非常大。保自恐怕不是問題。虹果說爭天下,那肯定要費些力。

四,如果項羽在鬥爭中汲取教訓,與劉邦的三年反秦四年爭權,共七年的相知相鬥,改變策略,用拖累法,利用年齡差距,拖垮劉邦,畢竟一年年老,一個壯年,前者拖不起,後者有時間。則再爭天下有可能,只是要讓韓信靠邊站。

五,即或劉邦被項羽拖垮,項羽還要面對齊國韓信,這才是對手,誰勝誰敗,到最後也就沒有法說了。

命運早就註定,項羽自殺了。他不想再打下去了,便宜了劉邦,彭越韓信分了項羽的封地,回去了。這說明這兩人是可以"說"的,當初武涉策略一點,財產土地許諾多一點,情況恐怕就不一樣,韓信不動,垓下之圍即形不成,項羽又何至於夜裡突圍,止於烏江。


劉一千五


我認為還是存在機會的。

項羽落敗和劉邦全勝以及整個天下的態勢,還有他們兩個自身的條件會發生一些變化。

項羽落敗前,以強力經營天下。他的前半生就像是李逵的三板斧,呼呼三個板斧下來,雖然威風凜凜,能把人嚇個半死,但力量用盡了。回頭看看,地盤沒了,人才沒了。而反觀劉邦,積蓄力量,招數不斷。

項羽的勝,勝在氣勢上,勝在神勇上。

劉邦的勝,勝在佈局上,勝在示弱上。

這就是劉項二人的各自特色。

如果項羽捲土重來,他一定是深刻反省了自己失敗的原因。既然重新來過,那他定是有了必勝的把握。他由強者轉為弱者,重佈局而收斂氣勢,以示弱之法麻痺敵人而潛藏神勇。如此,他就有了戰勝項羽的主觀條件。

而反觀此時的劉邦,志得意滿,驕傲自大。深居皇宮,喝酒擁美女,沒有了威脅,那種好吃懶做放縱好色的脾性又冒出來了,艱苦奮鬥的精神又丟棄在了歷史的垃圾桶裡。如此,他就有了失敗的主觀條件。

再看天下大勢。

劉邦稱帝后,開始大肆殺功臣。這些人有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韓王信。這些人都是和劉邦稱兄道弟的。當時這些人手握兵權,形同諸侯。此時劉邦雖然是坐在了寶座上,但政治形勢並不穩定。朝廷的兵權並不完全掌握在他手中。這些手擁重兵的王侯,有很多隻是在表面上迎合劉邦,暗地中卻包藏禍心,伺機而動。

如果此時的項羽能夠認清形勢,徹底改正自己的缺點,暗中接納力量,調配資源,到時候登高一呼,肯定是應者雲集。但是機會就像電光石火,轉瞬即逝。如果項羽錯過這段時期,等到劉邦把這些人殺光,那就永遠不可能有翻身的一天了。

失敗後的項羽有劉邦的陰柔忍耐,褪去了當初的血氣之勇和婦人之仁。而此時的劉邦增添了一些當初項羽的壞毛病。再加上此時的天下大勢對項羽有利,如果能合理調配資源,抓住機會,來一個鹹魚翻身也是有可能的。






遊逛歷史村


如果是放走項羽的話還是有機會。

垓下之戰決定了天下的走向,也是這場戰役逼死了西楚霸王。

垓下之戰是項羽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和麵對數倍於自己的漢軍的戰役,楚軍大約有十萬,漢軍大約有六七十萬,韓信帶領著30萬漢軍,於項羽交戰,敗退,這裡可以看出項羽的能力和楚軍的戰鬥力還是非常強大的,還是可以看到項羽翻盤的幾率很大。

很多人都說韓信是敗退,其實韓信只是給自己留條退路,他有30萬大軍如果能打過,還用詐敗嗎?霸王心切導致十面埋伏,但是項羽還是以一敵百,還是成功的撤退了,但是突圍後被劉邦追上沒能逃到江東,最後自刎於烏江,一代霸王隕落。

如果劉邦放項羽去江東無疑是放虎歸山,劉邦放了項羽就代表這劉邦和項羽的整個封地封敵,劉邦擊敗項羽的時候項羽還有自己的地盤,這些人是絕對效忠於項羽的,

這樣對劉邦來說是個很大的隱患,彭城之戰項羽只有3萬人就能打退56萬大軍,這個是項羽的實力,如果放了項羽無疑也預示著劉邦的滅亡。

諸侯是靠不住,劉邦之前就被諸侯過,韓信彭越,也是靠不住的,如果放了想項羽,使項羽在江東壯大勢力,這是可怕的,因為項羽不死,項羽的封地的人就不會投降,劉邦只有強攻,這就更加激發百姓的憤怒,他們會自發組建軍隊抗衡,等過了幾個月項羽帶著大軍到來這些士兵看到項羽是何等的興奮,這時的劉邦只有死路一條。


只是想抱抱你好咩


項羽就是不自殺,也難東山再起。

垓下之戰,項羽大敗。回江東,天下久經戰亂,已非暴秦,民心趨求和平,恐難聚眾。當初蒯通勸韓信“自立可南面稱王”,韓信為天下人計,拒絕了。即使有人跟隨,劉邦也會“宜將剩勇追窮寇”,項羽只能退入山中打游擊。但項羽是貴族,屬於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南軍總司令羅伯特李之流,不可能遊擊擾民。再說遇到的是流氓劉邦,並非貴族格蘭特將軍,所以自殺是最好的歸屬。

最好的結果是以長江為天埑,對峙一段時間,爭取韓信英布彭越。但項羽是貴族出身,年輕氣盛,對平民出身的劉邦有一種寧斷無不折腰的高傲心態。

項羽背上了對不起自己的家鄉子弟思想包袱,無臉見江東父母,心裡負擔太重。項羽無法像劉邦那樣輕車逃跑一腳蹬下妻子兒女,也無法像李自成那樣僅剩十八騎逃進商洛山。所以,項羽自殺是對自己對天下最好的交代。


江湖有多遠1


只要不死,就有機會,劉邦是這樣,項羽也是這樣。

曾經劉邦多少次,被項羽打的到處逃竄,甚至無立足之地,但是,劉邦從來都沒有放棄過。

他選擇的是絕處逢生,捲土重來,也只有像劉邦這樣打不死的小強,才有可能成功。

整個楚漢爭霸的過程中,項羽幾乎就沒有失敗過。

他一直都是在順境之中,而且永遠都是以王者的身份自居。唯一的一次失敗,還是最後一次在垓下,正是在這裡,他被韓信擊敗,然後自刎於烏江的。

項羽本不應該自殺的,因為他帶領著幾千人,從劉邦和韓信的幾十萬大軍中突圍了出去了,若是項羽不自殺,也是像劉邦一樣,選擇捲土重來。

那麼鹿死誰手,真的不一定呢?

甚至項羽的機會應該會更大一些,因為項羽是在10萬兵馬對陣韓信60萬兵馬的時候打敗的,那個時候項羽已經沒有任何援軍了,糧食補給就成了問題。

所以,沒有了糧食,也就導致了他最終的失敗。

為什麼說項羽有機會呢?

因為戰場上的變化是風雲莫測的,只要對手中,出現一點的差錯,就能給對方捲土重來的機會。

再說了劉邦集團在擊敗項羽之後,也不是堅不可摧的。

他們之間也是矛盾重重的,你像韓信,彭越和英布,與劉邦的關係,就很微妙。

劉邦若是不滿足他們想要的利益,他們就不會給劉邦賣命打江山。

這種利益的關係,是維繫不了多久的。

所以說只要項羽不死,隱藏起來發展自己的勢力,以待時機,他就能夠找到機會,等到劉邦真的和這幾個武將鬧掰了。

項羽再重出江湖,這時候他再去打劉邦,就易如反掌了。

劉邦本來就是項羽的手下敗將,他見了項羽就會發怵,心裡沒底,除了會跑,什麼都不會。

這樣的劉邦,真的是沒有辦法和項羽一戰的,若是沒有韓信等人的鼎力相助。

還有就是,若是事情真的如同這樣,韓信和英布以及彭越最終的命運,可能也就不一樣了。

可以說是項羽的死,直接或者間接的導致到了韓信,英布以及彭越後來的慘死。

項羽在垓下打敗之後,選擇了自殺,而不是捲土重來。

也許,他覺得敗給劉邦,是他此生的奇恥大辱。他不甘忍受這樣的侮辱,所以,只好自殺了。

也許,項羽是覺得愧對江東父老,畢竟當初他帶走的江東的八千子弟兵,全部戰死了,他沒有辦法給自己的老鄉交代。

為什麼只有他一個人回來了,其它的人怎麼樣了?

也許,項羽家族裡就是這種基因,作為將軍,敗了就是他們的恥辱,他們就必須選擇死。

總之,有太多種可能性了。

反正項羽是沒有想過捲土重來的,所以,這也就給了劉邦一統天下的機會。


太陽雨99999


很難,舉個例子,如果馬雲把現在的阿里及所有的財富轉讓給別人,他重新從頭再來,沒有了阿里巴巴,他想重振旗鼓,可以說沒有任何希望,所謂牆倒眾人推,如果他身無分文,要別人投資重新建另外一個類似於支付寶,估計就不一定會成功了,他的無人超市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項羽也一樣,一敗塗地,想憑藉自己的匹夫之勇重振旗鼓,很難,即使他有這個信心,最少二十年吧,那時候他也老了,沒有任何鬥志了


洋哥的傳說


不會,因為項羽這個人剛愎自用,不懂的尊重別人,項羽之所以會失敗原因是不懂得知人善用,不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實乃莽夫,只知道打打殺殺,相反劉邦知人善用,知道別人想要什麼,劉邦市井小人出身,懂得自己想要得到什麼,懂得各種人的心裡所想,所以成功是必然的。


生而孤獨何懼荒蕪


1、單論軍事指揮能力項羽無疑是吊打劉邦的。在群雄並起的時代要取天下,武力雖然很重要但光有武力卻是不行的。如果項羽不能學會授權任用人才,運籌帷幄平衡各方利益,即便再來一次其結果也只能是輸。

2、楚漢戰爭後期各路諸侯多歸附劉邦一方,天下再次統一趨勢明顯。項羽則處於孤立無援以寡敵眾之地,即便他逃回江東東山再起,也不可能阻擋天下統一的大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