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54歲是個農民 玩泥巴30年練出絕活 是非遺傳承人 眾多媒體關注


#自拍我的故事#我叫劉忠陽,今年54歲,生於陝西澄城縣堯頭鎮陶瓷燒製世家,系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我的曾祖父、祖父、父親曾是堯頭、白水、陳爐陶瓷界知名手工藝人,聲名很大。

在父親的薰陶下,幼承家學,自幼便得傳做碗窯、黑窯的手拉坯製作及煅燒技藝。手法嫻熟、技藝精湛、工藝獨特、小件精細玲瓏,大件精美大氣,獨樹一幟,堪稱一絕。深受陶瓷愛好者的收藏和青睞。

我居住的堯頭鎮古稱“窯頭鎮”,因瓷器窯較多而得名,又由於古聖人“堯”與“窯”的發音相同,久而久之聖人之堯這個優雅的字符慢慢地取代了瓷窯的“窯”。

堯頭鎮這一地名一直稱謂至今。堯頭窯遺址東至白家城,北至澄白路,西至西坡村,南至溝邊,約四平方公里,整個遺址包括古遺址窯址,瓷片堆積層,古民居建築群、古道、古樹、作坊和高嶺土等。

堯頭窯遺址位於澄城縣堯頭鎮附近,這裡是典型的山區山原地貌地帶。進入其中,但見山原起伏,溝壑縱橫。古老的街道,廢棄的民居、祠堂,熄滅了火焰的瓷窯,隨處可見.堯頭窯作為持續了幾百年的西北最大的民窯,曾經為西北一帶經濟建設和人民生產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然而,隨著市場的轉型,堯頭窯漸漸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衰落下去,乃至停息了熊熊窯火。堯頭陶瓷,曾經以造型粗獷渾樸、紋飾簡練誇張,瓷胎厚重堅實,釉色純淨細密,

2014年初春,中央美院博士生導師靳之林教授來堯調研過程中,對我的純手工黑瓷作品給予了極高的贊評和賞識。我的作品“黑釉窯變獅子罐”2016年在北京國家博物館舉辦的“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參展並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永久收藏。

隨著時代的變遷,“窯頭鎮”已經成了遺址,曾經繁華的製陶場景,成了歷史,現在只有我跟幾位工人,還在原址上重複這項工作。

為了制一件好陶器,我跟幾位村民在黃土打成的窯洞裡,整天都在和泥,制胚,燒窯,每天都在重複著這項工作。

我把家也搬進了窯洞,每天吃住都在窯裡,半間窯洞住人,半間窯洞做活,我的老媽做飯,我的愛人彩繪,孩子們圍著看電視,窯洞裡整天都是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一件件新式的陶器,都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我做出的陶器,不僅僅是普通人家用的碗、盤子、罐子,而是一件件漂亮的工藝品,還有的遠銷到了海外。

很多外地人都來我的陶窯參觀學習,還有一些攝影人、畫家、作家都來這裡採風。我的製陶窯洞也成了當地熱門景點,很受遊客的歡迎,我會把這項手工製陶技藝傳承下去,讓這門古老的技藝發揚光大。張旦原創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