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金融風險、促進安全創新 聽監管等多方人士怎麼說

新京報訊(記者 黃鑫宇)伴隨金融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我國金融安全總體可控,但防控金融風險、促進金融安全創新仍處於關鍵期。網絡風險給金融安全帶來哪些挑戰?傳統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成效如何?11月18日至19日,以“推進金融安全科技新發展”為主題的“2019北京國際金融安全論壇”(下稱“論壇”),在北京金融安全產業園開幕。眾多監管方人士、經濟學家及機構人士,分享了他們關於中國金融安全的前沿觀察與思考。

防控金融风险、促进安全创新 听监管等多方人士怎么说

當前,監管科技已成為多方關注的焦點。對此,中國互聯網金融業金融協會(下稱“中國互金協會”)會長李東榮表示,監管科技涉及架構轉型、系統改造、技術研發等諸多方面,需要較大規模的長期資源投入,因此建議加大中央和地方公共財政投入。重點支持監管科技領域的核心技術攻關、重要成果轉化應用、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方面。為監管部分插上科技的翅膀,使監管科技既要攔得了灰犀牛,也要攔得住黑天鵝。

中國互金協會秘書長陸書春補充道,無論從市場、行業還是監管,一直以來都在發展中強調安全,在安全中保證健康發展。同時,據陸書春透露,當前中國互金協會正在按照央行《關於發佈金融行業標準,加強移動金融客戶端應用軟件安全管理通知》的要求,積極開展加強客戶端軟件行業自律管理的工作與職責,正牽頭開展金融APP的實名備案工作。

當談及中國的金融安全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發表觀點,認為需要有三方面思考維度:要加強中國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進一步推動中國金融的市場化改革以及對外開放。“這三者結合在一起,中國金融的發展之路,才能既保持安全同時又具有極強的競爭力”。

吳曉求同時確信,“如果我們把金融的基礎設施做好、持續推進中國金融改革和對外開放,我不認為中國會出現大的問題,也不認為中國會出現危機意義上的貨幣貶值。雖然可能人民幣會有波動,但這是正常的,不會出現危機狀態的人民幣波動,也不會出現流動性風險、流動性危機。”

北京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長謝平在論壇上指出,金融科技有可能引發的一些新類型的金融風險,金融科技在發展與風險之間的平衡變量就是監管。金融科技監管需要重點關注的不是科技本身的風險,因為技術是中性的,需要重點關注的是科技應用於金融業務所產生的風險,人民銀行發佈的《金融科技發展規劃》也堅持了這一點。

謝平同時認為,中國在過去十多年來,在金融科技監管方面最成功的案例是對第三方支付的監管。尤其是網聯出現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全額上繳。第三方支付監管通過十多年不斷的博弈、改進、技術進步,最後形成了成功案例。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長王嫻在論壇上表示,金融宏觀審慎監管要以實現金融穩定為總體目標,通過制定宏觀審慎政策,實施宏觀審慎工具維護金融安全,降低和化解系統性風險,提高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健性。

在王嫻看來,由於系統性風險防範的高度的複雜性和艱鉅性,構建完善的金融宏觀審慎監管體系仍面臨諸多的挑戰。具體來看,一方面,系統性風險的複雜性源自於系統性風險的內生性,使金融系統性風險的監測和防範具有較大難度。另一方面,系統性風險的風險源和觸發機制具有隱蔽性,風險一旦被觸發就可能通過系統性金融機構、金融資產的拋售、預期的變化等等途徑迅速的傳播和蔓延並影響到實體經濟。

而作為金融機構方人士,華夏銀行行長張健華則表示,金融安全應具體包括六大方面:一是國家貨幣體系的安全,即貨幣穩定、幣值穩定。二是金融體系要安全,金融機構不能出問題。三是要有一個有效的市場,市場要有效。包括定價的功能,為各種不同的產品提供不同的服務價格,同時也為不同的投資者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務產品,可能風險偏好不同的客戶會有不同的投資;融資的便利化,市場主體應該能夠在金融市場當中獲得相應的資金的支持;激勵和約束機制的建立,如果出了問題應該淘汰。四是要有快捷支付的暢通,支付暢通、支付安全是金融安全非常重要的一個標誌。五是消費者的保護,既是維護公平,也是履行金融機構、金融體系的職責和初心的一種標誌。六是隨著信息時代到來,尤其是現在數字經濟的全面的來臨,信息安全保護是特別重要的標誌。

“在這裡,希望監管給予機構一定的空間和容忍。遇到問題我們就問題解決問題,不要把有些問題一棍子打死,但是有些問題必須得密切關注。只有這樣才能夠使技術健康地發展,真正為金融業的發展提供一些支撐,而不是增加我們金融體系的不安全、不穩定。”張健華坦言。

新京報記者 黃鑫宇 編輯 陳莉 校對 柳寶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