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澳要幫美國開採稀土,加一起投入8600萬“鉅款”,敷衍白宮?

出於對貿易糾紛的擔憂,主要應用於高性能磁鐵產品的鏑在2019年已經漲價50%。這對西方來說是一個刺激。美國稀土企業在2015年已經破產,因此美國在其境內已經不再稀土產品,而且缺乏冶煉和加工技術,如今美國大部分的合金加工品都依賴對華進口。具體方式就是美國出口礦石原材料,經過中企分離與加工後,其中一部分再回流到美國。

日澳要幫美國開採稀土,加一起投入8600萬“鉅款”,敷衍白宮?

  為了減少對主要稀土產品出口國的依賴,2019年5月,美國主營化學品的Blue-Line曾與澳大利亞企業簽署了關於在美國境內成立稀土冶煉工廠的備忘錄,美方還準備推進高性能磁鐵技術的研發。

  高性能磁鐵對無人機、戰略導彈等武器來說不可或缺。而美國2018年對這些稀土產品的對外依存度是100%,只要存在必要性,稀土產品主要供應國可以隨時扼住美方的咽喉。

  現在情況似乎在向緩和的方向發展。日媒11月18日報道稱,2019年全球第一大稀土供應國的開採配額創造2年來的新高,達到132000噸。從礦石中提取稀土的冶煉分離總量也比2018年增加10%,達到127000噸。這一數字比2018年同期增加近54%。除此之外,鎢精礦開採總量的控制指標是105000噸。在這個時機點上擴大產能和供應量,是一種明智的做法:通過加大稀土供應的方式引發價格相對下降,進而能夠在高科技原材料主導權之爭中阻止西方來培育稀土產業鏈。

  日本看出了某些門道,但無濟於事。無論是日本還是澳大利亞,短期內都無法在稀土產業上產生什麼影響或發揮什麼作用。當然從主觀上講,日澳兩國都非常願意為美國分憂解難。

日澳要幫美國開採稀土,加一起投入8600萬“鉅款”,敷衍白宮?

  為了確保美國的稀土供應,澳大利亞一口氣推出了15個相關項目。11月14日,澳方宣佈要為稀土等礦物的開發提供低息貸款,同時還將撥款450萬澳元(約合2151萬人民幣)資助相關研究,併成立專門機構來管理。

  作為美國的稀土供應國之一,日本2018年為美國供應了佔其需求總量約3%的稀土。2019年8月,媒體報道稱日本在南壁島附近海域探測到大型稀土礦床,總儲量或達到驚人的1600萬噸。如果能夠成功開採,釔可以滿足全球780年之所需,銪可以滿足全球620年之所需,鋱可以滿足全球420年之所需,鏑可以滿足全球730年之所需。不過,如何開採還是個難題。而即便能夠順利開採,如何控制成本是另一個難題。

  按照日方的計劃,打算於2020年初部署水下航行器進行勘探。如果勘探順利,日本或將投入10億日元(約合6430萬人民幣)追加購買一些設備。

  從澳大利亞和日本的投入來看(加一塊才將近8600萬人民幣),與其說是要在稀土領域佔有一席之位,不如說向美國表忠心的意味更強一些。諷刺的是,日本的稀土60%還要倚仗對華進口,現在卻跑前跑後的要討主子的歡心。日澳兩國在稀土開採上花的那點小錢可謂是杯水車薪,它們應該也沒抱有多大的希望。而即便不計成本地投入,開採也順風順水,美國恐怕也等不起。因此日澳做出這種姿態的象徵意味超過實際功用,恐怕主要還是像在朋友圈秀加班一樣討好一下主公。

日澳要幫美國開採稀土,加一起投入8600萬“鉅款”,敷衍白宮?

  如果可能的話,日本和澳大利亞非常想控制稀土原材料以及市場價格,就像它們控制國際市場上鐵礦石的供應與價格一樣。可惜的是,上天把石油分配給中東,把稀土分配給了東方古國。實力即友誼。美日之所以在今天還能好好說話,主要就是因為它們知道“工業的維生素”掌握在誰的手裡。

  全球的稀土產業鏈條緊密相連、環環相扣,西方既沒有能力、更沒有這個意志去切斷某個供應方,或者說人為地隔絕某個市場。稀土第一儲量大國和第一生產大國從來都堅持6個字——開放、協同、共享,願意用稀土資源和產品來滿足友好國家發展的正當需要。劃重點——能不能順暢地獲得稀土產品,就要看是否友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