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忙”火箭年發射數再破10——又一個“十戰十捷”的背後

前不久,當我國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49顆北斗導航衛星時,很少有人注意到這樣一組數字:這是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的第106次發射,也是該系列火箭今年的第10次發射,拿下“十戰十捷”的戰績。

長征三號乙和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丙,同屬於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該系列火箭總設計師岑拯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採訪時稱,此番“破10”,是該系列火箭繼2018年一年14次發射後,年度發射次數再度超過10次。

截至目前,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完成317次發射,而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共成功發射106次,約佔我國運載火箭發射次數的1/3,堪稱“中國運載火箭中的‘勞模’”“中國最忙的運載火箭”。

頻繁的發射,會否影響發射結果?

岑拯說,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入軌精度高、適應能力強,可以“一箭單星”也可以“一箭多星”發射,既可以用於標準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也可以用於超同步轉移軌道或低傾角同步轉移軌道發射,以及深空探測器發射。

不過,一年十幾次發射任務,不到一個月就要完成一次發射——頻繁的發射,是否影響發射結果?換言之,發射數量快速上升的同時,如何保障發射質量?

這是不少人擔心的問題,但從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目前的統計來看,作為我國運載火箭高密度發射的“主力”,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是我國目前高軌道任務發射次數最多、成功率最高的火箭系列。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龍樂豪每每談及於此,都難掩激動之情,“今年是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首飛25週年,作為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首任總設計師兼總指揮,我非常自豪!”

龍樂豪告訴記者,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之所以能夠率先成為我國發射次數最多的火箭,在其最初的構型總體規劃及總體技術方案中就具備了良好的前瞻性、全局性和適應性,長征三號甲、乙、丙三型火箭具有“系列化、組合化、模塊化”的特點,因此火箭憑藉對發射任務的高適應性和飛行高可靠性,在嫦娥奔月、北斗組網等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起到了“擎天柱”的作用。

截至目前,我國北斗工程從一期到三期,探月工程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全部由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實施發射,是我國重大科技任務的“專屬列車”。龍樂豪透露,未來,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將繼續發展,針對電氣系統一體化、控制重構等技術進行改進,為航天強國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今後火箭研製將“拆成”兩部分?

據中國科學院院士、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姜傑介紹,以往火箭都是針對發射任務專門設計的,自2017年開始,型號隊伍提出了“去任務化”設計,也就是對火箭進行通用化改進,最終實現整箭級的產品化、通用化和組批化生產。這項工作開展以來,研製隊伍在嚴控產品質量的同時,陸續實現了火箭不同部段的通用化,並在歷次發射中得到了驗證。

她還透露,自此次發射北斗三號任務起,後續所有的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除了與衛星關聯的部分,其他結構比如助推器、芯一級、芯二級等都將實現“去任務化”。

“具體來說,以後火箭研製工作將分成兩部分,像衛星支架、整流罩和飛行軟件部分,與衛星有關聯,就根據任務來定製;但是火箭上的其他產品,其技術狀態通常是一致的,可以提前在流水線上進行批量化生產。”姜傑說,如此有望繼續提高火箭的生產效率,及其對任務的適應性。

事實上,此番“十戰十捷”之後,這枚“最忙火箭”在年底之前還有3次發射任務。

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總體副主任設計師劉立東告訴記者,為了更好地應對持續高強密度發射態勢,型號隊伍在設計和研製過程中堅持提升箭上可靠性,增強地面設備使用安全性。

與以往相比,執行這次任務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就有兩項可靠性提升措施:一是測量系統在硬件上增加了保護裝置和防護手段,以更好地應對飛行過程中的惡劣環境,提升測量系統數據採集的可靠性,防止遙測數據丟失。二是對火箭的三級發動機內部局部結構,進行了優化改進。

“結構上的改變,可以降低膜片的應力水平,提高膜盒組件疲勞壽命裕度和產品合格率,讓低溫發動機工作更加可靠。“劉立東說。

火箭高密度發射的背後,是人的高強度應對。

據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統計,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的研製團隊平均出差數達到了200次,數不清的破曉黃昏,奔波於機場車站,不少研製人員戲稱回北京工作叫做“出差”。任務忙的時候,每天工作十三四個小時,火箭成了陪伴他們最多的“家人”。

“當你看到你傾注心血的火箭騰空而起,它承載的是國家的重任,民眾的寄託,那一刻你會感到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這份職業帶給航天人的成就感和榮譽感,是別的職業很難相比的。”岑拯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