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鷺島光影百年 廈門114年前就與電影結緣

【1905年電影走進琴島】

一名姓氏大石的寫真技師在鼓浪嶼放映影戲。這是迄今能找到的有關電影在廈門最早的文獻記載。

【1926年廈語片驚豔】

廈語電影《荔鏡傳》拍攝完成,這是廈門文史專家洪卜仁查到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並且足以憑信的第一部廈語片。

【1983年結緣金雞獎】

23位專家委員在鼓浪嶼上評出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那一年的廈門因為金雞獎,星光熠熠。

一座鹭岛光影百年 厦门114年前就与电影结缘

新中國成立後曾在廈門投入使用的電影放映機。(吳昀攝)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記者 郭睿 何無痕 資料來源/《廈門與中國電影》) 一座鷺島,光影百年。從“影戲”在鼓浪嶼上的驚鴻一瞥,到中華茶園中用以攬客的動感聲光,從孕育於廈門風靡至東南亞的廈語片,到一家家影院裡的人頭攢動,從《小城春秋》等一個個廈門故事搬上熒幕,再到鼓浪嶼、環島路等一個個廈門地標成為電影取景地。電影,成為廈門城市發展史上瑰麗的文化符號。

1983年春節剛過,鼓浪嶼的一處幹休所,來了一批電影人。長達半個月的時間,包含陳懷皚、秦怡、王心剛、孫道臨等老一輩電影藝術家在內的23位專家委員,在這座美麗的小島上評出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彼時,《人到中年》《駱駝祥子》拿下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花落吳貽弓(《城南舊事》),最佳女演員由潘虹(《人到中年》中飾陸文婷)、斯琴高娃(《駱駝祥子》中飾虎妞)獲得。“海藍島翠大洋風”,那一年的廈門因為金雞獎,星光熠熠。

36年後的今天,廈門與金雞獎再續前緣——11月23日,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典禮將在廈門舉辦。不僅如此,廈門還榮幸地成為未來五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金雞獎年份)舉辦地,深度參與中國電影發展歷程,持續見證中國電影光輝時刻。

【電影】

1905年,影戲讓廈門人開了眼界

1905年12月30日,《漢文臺灣日日新聞》在顯要位置刊登了一則報道:“一名姓氏大石的寫真技師攜帶電影放映設備到廈門,住鼓浪嶼,並邀請廈門當地居民前往觀看影戲。”這是迄今能找到的有關電影在廈門最早的文獻記載。

新聞裡的“影戲”,即我們如今所熟知的電影。大石氏放映的電影讓廈門人“開了眼界”,從此,電影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在廈門生根發芽、枝繁葉茂。廈門商家由此發現電影具有非同凡響招徠客人的魅力。

【電影院】

1907年,中華茶園率先在廈門島放電影

一座鹭岛光影百年 厦门114年前就与电影结缘

思明戲院

一座鹭岛光影百年 厦门114年前就与电影结缘

延平戲院的電影預告。(洪卜仁收藏)

一座鹭岛光影百年 厦门114年前就与电影结缘

早期廈語電影《荔鏡緣》特刊。

根據史料記載,廈門最早的專業戲曲演出場所,是邵利杏於1907年在田仔墘(今南田巷)修建的中華茶園。同年,中華茶園成為廈門島最早放映電影的地方,只是當時放映的影片內容還非常單調,通常是外國的《水澆園丁》這類家庭風情影片和中國的風情紀錄片。

隨著20世紀20年代後期上海影片和國外影片大量進入廈門市場,戲院在廈門陸續興起。在廈門繁華路段,相繼出現了思明戲院、三春戲院、南星樂園、開明戲院、中央戲院、大同戲院、龍山戲院、新世界娛樂城、金城大戲院等影劇院。其中,思明戲院於1927年動工興建,1929年落成開業,放映的第一部影片是美國米高梅公司出品的無聲歌舞片《華麗的巴特利》;南星樂園的電影院則是廈門第一個有電梯的電影院。這些影劇院有的以放映電影為主,有的除了放映電影之外,還演出京劇、歌舞劇及地方戲劇等。

到抗戰前,廈門已有13個電影放映場所。那時廈門城市面積約5平方公里,人口不過十來萬人,聚集那麼多的影院,在中國當時的其他城市也是少有的。作為廈門電影萌芽地的鼓浪嶼,亦是影院發展的繁華地帶,不到兩平方公里就有草埔路的鷺江戲院、海壇路市場口的嶼光戲院及海壇路的延平戲院等三家戲院。

當年戲院為招攬生意,除了印製電影說明書為觀眾介紹劇情外,新片開映還會在報紙上刊登廣告。會員卡、抽獎、贈品等這些銷售手段也在當年的廈門電影市場出現。此外,戲院還經常通過加演的方式籠絡客源,例如在正片開始前加演笑劇兩本,抑或是加演《葡萄仙子》一類的短劇。

【廈語片】

30餘年湧現400餘部廈語片佳作

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上,曾經開出一朵別具特色的亮麗花朵——廈語片。它孕育於廈門,發展於香港、臺灣,傳播於閩南華僑眾多的東南亞各國,歷經30餘年,孕育出了400餘部佳作。

第一部廈語電影是什麼具體攝於何時,各家說法不一。廈門文史專家洪卜仁查到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並且足以憑信的第一部廈語電影名為《荔鏡傳》,取材於廣泛流傳於閩南、潮汕一代的民間故事——《陳三五娘》。這部影片拍攝於1926年,其編劇和導演是原籍晉江安海後來遷居廈門的菲律賓歸僑俞伯巖。

廈語片早期發展過程中,以閩南音樂歌唱作為賣點,劇情取材於閩南民間戲曲故事,《陳三五娘》的故事就多次被搬上銀幕。抗戰時期,以上海為基地的廈語片製作陷入困局,一大批廈語片的主力演員、導演、編劇等南下香港。在香港,廈語片迎來一段黃金期。據不完全統計,20世紀40年代末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香港出產了240多部廈語電影。

20世紀70年代初,隨著普通話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地區的提倡,廈語片漸漸銷聲匿跡。

【亮點】

《火燒紅蓮寺》

年份/導演:1928/張石川

在廈門拍攝的這部影片帶動了中國電影史上第一次武俠神怪熱。

《英雄小八路》

年份/導演:1961/高衡

以廈門湧現的“英雄小八路”故事為原型,影片主題曲《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被定為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

《小城春秋》

年份/導演:1981/羅泰

改編自廈門籍作家高雲覽的同名小說,脫胎於廈門破獄鬥爭的真實歷史。大部分場景在廈門拍攝,全部採用實景。

《瘋狂的賽車》

年份/導演:2009/甯浩

這部影片裡80%的場景取自廈門老城區,其中俯拍場景將老廈門的閩南風韻顯現得淋漓盡致。

《烈日灼心》

年份/導演:2015/曹保平

改編自廈門作家須一瓜小說《太陽黑子》,全程在廈門拍攝,上映後票房與口碑雙贏。

《西虹市首富》

年份/導演:2018/閆非、彭大魔

廈門人民體育場、環島路、五緣大橋等地標出現在電影中,這部大量在廈取景的電影一週票房就破10億元,廈門美景也隨這部爆款喜劇電影更加為人所知。

【資料】

電影人中的廈門之光

吳村(導演,代表作:《天涯歌女》)

一座鹭岛光影百年 厦门114年前就与电影结缘

吳村

吳村,1904年生於廈門集美。1931年,吳村成功自編自導處女作《血花淚影》,引起圈內人的關注。1934年,吳村進入創作高峰期,並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他的作品以高度凝練的真實再現現實。隨著時代變化,吳村開始探索歌唱片的領域,先後拍攝了《歌聲淚痕》《天涯歌女》《黑天堂》《蘇三豔史》等歌舞片。除了編導外,吳村還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詞曲,其中《天涯歌女》中的插曲《玫瑰,玫瑰,我愛你》傳唱至今。

艾霞(演員,代表作:《時代的女兒》)

一座鹭岛光影百年 厦门114年前就与电影结缘

艾霞

艾霞原名嚴以南,1912年生於廈門。1931年,她加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憑藉影片《舊恨新愁》嶄露頭角。1933年是艾霞“高產”的一年,除了《春蠶》《時代的女兒》外,她還參演、主演了5部影片。拍片之餘,艾霞還在報刊上發表文章與詩作,人們讚譽她為“作家明星”。1933年,艾霞自編自演《現代一女性》,“自任編劇兼主演,集二者於一身的女演員,在中國電影歷史上,恐以艾霞為發端”。

白克(導演,代表作:新聞紀錄片《臺灣省受降特輯》)

白克1913年出生於廈門,自廈門大學教育系畢業後,到南京中央攝影廠學習。學成後,白克先到上海發展,拍攝了多部電影。臺灣光復後,白克被選派到臺灣,製作了以臺灣光復為主題的新聞紀錄片《臺灣省受降特輯》。1946年7月起,白克在臺灣組織拍攝了《今日之臺灣》系列紀錄片,並把這些影片帶到大陸放映,讓大陸人民第一次從影片上了解臺灣的面貌和風情。1955年,白克導演拍攝了閩南話片《黃帝子孫》,這是臺灣電影史上第一部閩南話片。

李嘉(導演,代表作:《蚵女》)

一座鹭岛光影百年 厦门114年前就与电影结缘

李嘉

李嘉1923年在廈門出生,20世紀60年代與李行、白景瑞等同被稱作“臺灣電影導演第一代”。1945年,李嘉從廈門大學歷史系畢業,1951年起,歷任臺灣農業教育電影公司紀錄片編輯,臺灣“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編審、製片廠主任等職。1955年起,李嘉外借給民營製片公司拍攝閩南話片,作品有《補破網》《麻瘋女》《捉鬼記》等。1964年,李嘉與李行合導《蚵女》,開啟臺灣電影“健康寫實主義”路線風潮。

羅泰(編劇、導演、演員,代表作:《小城春秋》)

羅泰,1924年10月出生於廈門,原名陳衷。1948年,羅泰進入東北電影製片廠任演員,1950年到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劇本創作所專事創作,1953年,轉入長春電影製片廠。在此期間,他成為多部影片中耀眼的“綠葉”:在新中國第一部驚險反特影片《無形的戰線》中飾演王春榮;在1950年出品的《趙一曼》中出演大反派敵司法科長;在《鐵道衛士》中的演出更是讓眾多影迷印象深刻。20世紀50年代後期,他相繼編寫《和平鴿》《如此多情》等電影劇本。1979年,羅泰與王家乙共同執導《小字輩》,該片獲得同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青年優秀創作獎”。導演處女作的成功極大地鼓舞了羅泰。此後,他又導演了《小城春秋》(1981)、《風雲初記》(1983)、《倔公公犟媳婦》(1985)等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