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棉鞋 一輩子——記淥口區朱亭鎮浦灣村黨總支書記陳和平

一雙棉鞋 一輩子——記淥口區朱亭鎮浦灣村黨總支書記陳和平

陳和平在村民家中走訪。龍理森 供圖

這個“村官”,實在太忙。

鄰村幹部參觀村文化廣場,他現場講解;上級教育部門慰問村小學的支教老師,他忙著對接;區裡幾個部門聯合檢查指導,他忙著張羅……

一上午,淥口區朱亭鎮浦灣村黨總支書記陳和平忙得像雞啄米。

很難想象,一個渾身是病、且摘掉一個腎的人,還有如此旺盛的精力;很難想象,一個正處級退休幹部當“村官”,還有這麼大的幹勁。

“我感覺重新獲得了母愛”

“村官”,陳和平當了3年。但是46年前,他就是這兒的“村民”了。

他少年喪母,父親一個人的工資要養活一家8口。靠學校發放的人民助學金,他才讀完高中。家裡困難,他記憶中從沒穿過棉鞋。每天一雙解放鞋、一雙雨鞋換著穿,腳臭。冬天,腳上長滿凍瘡,癢得難受。

1973年,16歲的他作為知青下放到朱亭鎮春石村鍛鍊,住在村民文大媽家。

一天晚上,剛洗完腳,文大媽遞給他一雙手工做的新棉鞋:“伢子,你試試看合不合腳。”

穿上人生中的第一雙棉鞋,他的眼淚奪眶而出,內心像點燃了一團火,身上暖洋洋的。“我感覺重新獲得了母愛。”從此,他稱文大媽為文媽媽。

“這雙棉鞋,一直溫暖著我。這裡的鄉親,給了我們知青許多幫助。我要儘自己所能,回報他們的恩情。”這一願望在他心裡紮了根。

參加工作後,他們幾個知青經常相約回村。他每年都會去看望文媽媽,還拿出部分工資,資助村裡10戶以上的困難戶,20餘年始終如一。

2016年,市委組織部發出“招賢令”,號召退出領導崗位的幹部到省級貧困村或軟弱渙散村任職3年。

這一年他剛好60歲,是市紀委正處級調研員,正準備退休。“招賢令”讓他輾轉反側。“我是黨和人民培養的幹部,到村裡任職,就是回報黨和人民!”

他第一時間報了名。

妻子王愛雲一聽,臉上晴轉陰,家裡起了冷戰。

妻子不是不講理的人。他有十餘種疾病,剛動完大手術,切除了一個腎。她自己身體也不好,一直在治療。第二個孫女剛出生,小兩口也想老人幫忙替個手。一家人早盼著他退休呢。

“我身體吃得消。曾經的學生也能幫我。家裡的活,我週末回家安排好。”陳和平向妻子解釋,還動員親友“敲邊鼓”。妻子不開腔,心裡默許。他認準的事要回頭,難。

組織考察時說:去哪個村,可以充分考慮,尊重個人意願。

他說:“我服從組織安排。我在春石村當過3年知青,如果組織批准,我就去那裡當3年村支書,用餘熱回報村裡。”

隨後,合鄉並村,春石村併入浦灣村。

全市166人報名,48人入選。正處級的他,成了浦灣村黨總支書記。

“我們共產黨員,說到就要做到”

3年前的浦灣,是軟弱渙散村。

一間40多平方米的村辦公房子,一本明裡虧空數十萬元的賬本子,一個三村合併後的渙散班子。村幹部開會,9點開會10點到,10點半鐘哈哈笑,不到11點結束了。陳和平明白,這“村官”不好當。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幹部。黨員幹部要起模範帶頭作用,班子要發揮戰鬥堡壘作用。他認準,這是解決軟弱渙散的關鍵。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立規矩、帶班子。

村支兩委開會,他定下規矩:通知幾點開會就必須幾點到,遲到的出50元錢學費,以示警戒。大家一致同意。

沒想到,隨後的第一個會,又有支委遲到。他找這位同志談心。“明天開會,要麼我交50塊錢,說明我執行紀律不力,認罰。要麼你交50塊錢,表明你遲到,甘受懲戒。”陳和平說。

“書記,你說得對,明天看我的。”這位支委表態。

次日開會,這位支委站起來說:“上次我遲到,違反了規矩,今天我作檢討、我交錢,希望大家以後都不要遲到。這樣,我們浦灣村才有希望。”

此後,村裡各種會議、活動,秩序井然。

村裡定期搞起了“微黨課”,組建了黨員突擊隊,一系列制度和舉措出臺,黨員的形象逐步好了,班子的凝聚力漸漸強了。

大家都猜,新書記第二把火往哪燒?

陳和平啥也不說,一天到晚在村裡四處轉悠。他聽取村民意見,邀請市規劃設計院的專家,為村裡制訂發展規劃。

3個月後,他在村裡的會上提出,先“建個窩”“修條路”“打個洞”,也就是新建村便民服務中心,拓寬興隆至高升片區的道路,在京廣鐵路春石段鑿個涵洞,把村裡的3個片區連起來;然後實現“一村一環三區”的設想,即用3到5年,創建“美麗鄉村”,打通一條村內環形公路,將合併前的3個村分別建成湘江休閒旅遊區、立體林業區和鮮果小鎮區。

參加會議的黨員、組長們都笑:陳書記口才好、水平高,牛皮吹得大,不知道到底做得怎麼樣。

也難怪大家不信。他說的,都是村裡早就想幹、卻是多年都沒幹成的事。就拿“打洞”這件事來說,這要取得各級政府和鐵路部門的支持,立項、申報、審批等手續環節繁雜。熟悉內情的人提醒他,這事拖個八九年、花個三五千萬元,也是有的。想讓他知難而退。

他只一句話:“我們共產黨員,說到就要做到。”

其實,他心裡多少有點底:他曾應邀給廣州鐵路總公司中層以上領導講過黨課,有人脈;當年的學生,如今有的在政府相關部門任職,有資源;他是全省優秀黨務工作者、市“三嚴三實”先進模範,人家信任。

為了“打洞”,他真是“鑽山打洞”。各級各部門也特事特辦,一路綠燈。村裡沒花多少錢,鐵路涵洞當年申報、當年立項、當年建成。另兩個目標也在當年順利實現。

全村上下,刮目相看。

3年來,他為村裡爭取3000多萬元資金,開展項目建設30多個,拉通了環村公路,3個特色片區格局已經形成,浦灣村被列為市級“美麗鄉村”示範點。

3年前的願景,一一兌現。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回”

10多本駐村日記,記錄了陳和平在村裡的一千多個日日夜夜。每個日記本上,都工工整整地抄錄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話: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還有于謙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詩句。扉頁上則醒目地寫著:“捧著一顆心來浦灣,不帶半根草回株洲。”

41戶、130人,全村的貧困戶賬單,都裝在他心裡。每家每戶,他都去過。文清海家,他去得最勤。

文清海兩個女兒,都患肌肉萎縮症,重度殘疾,無法正常行走,只能靠手撐凳子挪著走。陳和平見了流淚。

回去後,他發動駐村幫扶單位、學生愛心團隊、兄弟姊妹以及愛心人士,捐錢、捐物、捐輪椅,為文清海在屋前種上桃樹,還聯繫安排他到村裡的合作社打工。後來,文清海讀小學的外孫女,不幸也遺傳了母親的疾病,需要高額的醫藥費。陳和平又為小姑娘發起了微眾籌,籌集醫療費用10多萬元。

留下必要的生活開支,他任村幹部的收入,全部用於慰問困難村民和孤寡老人。3年來,他為貧困戶、村小學爭取幫扶資金15萬餘元以及價值10餘萬元物資。“每為老百姓做成一件事,我心裡就有一種快慰。”他說。

陳和平在浦灣的宿舍,一張床、一個書架、兩張桌子。剛來那年,空調是壞的,他沒吱聲,自己買了個電烤爐過冬。區領導來慰問,問還有什麼困難,他笑著擺擺手。

今年7月,湘江流域遭遇特大洪災,浦灣村隨時有漫堤的危險。他帶領村民日夜奮戰在抗洪一線,提著沉重的沙包,咬牙往洪水中蹚,一步一步堅持。大家勸他,沙包我們提,書記你指揮我們就行了。他說:“我是書記,我得帶頭。”

提不了幾袋,眼前一黑,他坐在了泥裡。

洪水來的前兩個月,他長嫂去世。前一個月,妻子患腮腺淋巴瘤住院做手術。抗洪期間,二姐因病去世,他內心的煎熬如洪水翻滾。他做通姊妹、外甥的思想工作,請了一天假,上午送別二姐,下午又回到村裡參加搶險。

村民們說,陳書記,就是衝不垮的防洪堤。(株洲日報記者 李支國 李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