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经济委就“加强改进对民企的金融服务”在上海调研

11月12日至15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加强和改进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调研组在沪调研。调研组深入多家民营企业及金融机构现场调研、组织多场座谈会分别与政府有关部门、金融机构、民营企业交流。市政协副主席王志雄参加。

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近年格外受到重视。为打通这一瓶颈,上海于2018年年底出台的《关于全面提升民营企业经济活力,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制定了“三个一百亿”金融支持政策,建立了针对民营企业的100亿元上市公司纾困基金、100亿元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100亿元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市经信委推出并实施“中小企业百家千亿信用融资计划”,市财政局推动“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央行上海总部改进考核评估机制,引导商业银行增加对小微、民营企业贷款;上海银保监局推出普惠金融考评办法、小微企业融资分层监测等创新工作机制;上海证监局主动挖掘民营企业,支持其首发上市和再融资等,效果显著。

民营企业往往存在财务不连续、缺少抵押物、信用评级低、经营风险大等问题,是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避而远之的主要原因,上海也有类似情况。综合多家相关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的数据显示,近年上海新增大额不良贷款、大额逾期贷款中,民营企业都占了绝对多数。针对这一难题,上海有关部门一方面通过鼓励金融机构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加快完善民营企业的信贷流程和信用评级模型,来提高贷款发放效率和服务便利度。

同时,鼓励银行、供应链核心企业运用区块链等技术,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为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服务;另一方面加大协调力度,扩大银税共享数据、升级银税服务平台,建立平台与银行系统直联,实现银税数据实时在线信息交互机制等措施,为民企金融服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截至今年9月底的数据显示,上海银行业贷款余额中,民营企业贷款超过一半,中资法人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近1/4,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0%以上;银保监会辖下18家中资银行一级分行普惠金融超额一倍半完成考核指标,上海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比年初下降近1个百分点,属于全国最低水平;票据再贴现业务同比增加近一倍,受益企业近1500家,几乎都是民营、小微和科创企业;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上海首发上市27家企业,其中18家是民营企业。依靠数据横向对接、大数据、云计算、风险建模等技术手段,各商业银行在针对小微企业的风险控制、应对策略和流程管理方面普遍取得较大进展,围绕供应链、电商平台等场景,结合税务、社保等数据,形成了标准化、数字化、批量化的小微经营策略,大幅度提高了对小微企业的服务水平。但令银行感到棘手的还有一些中大型民营企业。这些企业集团化运作较为普遍,融资金额大、期限长,财务制度不健全但“花招”娴熟,资金流向难以管控;产品市场竞争力不高,在合同签订中处于弱势水平,容易陷入多头债务陷阱等,加大了金融机构放贷的风险压力。

轻资产科技型小微企业缺乏可靠的融资渠道,也是这次调研组关注的重点之一。这类企业自身积累少、规模小、生存期短、抗风险能力弱;其所从事的创新活动又往往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技术风险和理解难度都较高,且缺乏可以参考的市场信息,常规的金融服务很难满足其融资需求。

调研组不少成员认为,当下是一个资金短缺与资本过剩并存的时代,靠行政命令,搞“拉郎配”并不难,但要真正理顺各种关系,精准施策,依然任重道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