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年輕”的三位院士,在國外獲得成就,關鍵時刻都選擇回國

2019年的兩院院士評選工作已經結束,60名新當選的院士,大部分都已經超過60歲。這些院士一生都奉獻於自己專注的領域,默默地付出,在遲暮之年才獲得突破性成果,是非常的不容易,讓人非常的敬佩。

當然,我國也有很多年輕的院士,值得大家關注。相比於老一輩的院士,年輕的學者精力更旺盛,科研之路將會更加的廣闊,也更加引人注目。今天,筆者就和大家來盤點一下,我國三位最年輕的院士,這些院士都有著異於常人的天賦,自身的經歷也非常的豐富,值得大家學習。

一、邵峰

邵峰是一位在生物領域有著重大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在人體免疫系統跟病原的這場“鬥爭”當中,邵峰發揮著重的作用,是該領域的領軍人物。2017年以來,他連續獲得中國細胞生物學位傑出成就獎、傑出青年科學家獎、生命科學獎。更引起大家關注的是,他在2015年的時候就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年僅41歲,就成為當時我國最年輕的院士。

我國最“年輕”的三位院士,在國外獲得成就,關鍵時刻都選擇回國

邵峰的求學之路也非常的順利,16歲就在北大就讀,後來獲得美國密斯根大學博士學位,再到哈佛大學做博士後的研究工作。在人體免疫系統取得突破性的成果以後,美國的各個大學都向他發出邀請,希望他留在美國高校工作。可是,已經留美12年的他,更希望回到自己的國家做貢獻。特別是國內剛經歷“非典”,更需要他的成果做後續的治療工作。因此,邵峰在2005年就帶著自己的愛人回到中國。

我國最“年輕”的三位院士,在國外獲得成就,關鍵時刻都選擇回國

二、鄧中翰

鄧中翰是一位微電子學、大規模集成電路及系統專家,被稱為我國的“芯片之父”。正當中美進行貿易戰之際,他帶領著自己的科研團隊,默默研發芯片,並直接申請3000多項專利,彌補中國芯片市場的不足。在2009年的時候,鄧中翰成功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當時他才41歲,也成為我國最年輕的院士。

我國最“年輕”的三位院士,在國外獲得成就,關鍵時刻都選擇回國

鄧中翰出生在江蘇的南京,在國內讀完本科之後,他前往美國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碩士,並用五年的時間,獲得了物理學碩士學位、經濟管理學碩士學位、電子工程學博士學位,可以說是橫跨多個領域。大學畢業以後,鄧中翰曾在美國硅谷成立公司研發平行成像技術。21世紀初,他回到北京的中關村,並在國家的支持下,研發芯片,彌補中國“無芯”的尷尬局面。

我國最“年輕”的三位院士,在國外獲得成就,關鍵時刻都選擇回國

三、盧柯

這是我國改革開放以後最年輕的院士,也打破了中國人在國外當選院士的年齡記錄。盧柯在納米技術領域的研究成果,廣泛地應用在航空、航天、航海、高鐵運輸等各個領域。由於他的突出貢獻,38歲的盧柯就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41歲成為世界頂尖雜誌《科學》的首位中國評審編輯,並且還當選美國工程院院士。

我國最“年輕”的三位院士,在國外獲得成就,關鍵時刻都選擇回國

盧柯是一位從大山裡走出的孩子,16歲就讀大學,30歲就成為博士生導師,並專注於金屬材料的研究。正是因為他默默地專注於一個領域,加上他不懈的努力,終於發現了納米材料的本質結構特徵和性能,並且實現了金屬材料表面納米化的新技術。這些成果對我國的航天事業有著重要的作用,使得我國的納米技術能夠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我國最“年輕”的三位院士,在國外獲得成就,關鍵時刻都選擇回國

以上三位都曾經是我國最年輕的院士,在各自的領域都有著突出的成果,為我國的科技進步做出過重大的貢獻,因此,才會成為我國的兩院院士。這三位科學家都值得我們尊敬,也值得為他們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