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制瓷工藝的發展脈絡|乾貨

唐代制瓷工藝的發展脈絡|乾貨

| 書畫 | 玉器 | 瓷器 | 雜件 | 修復 | 科鑑 |

| 收藏愛好者線下交流陣地 |//////////

隋文帝楊堅先後兼併了北周和南陳,統一中原,方國號隋,至煬帝而亡。時間不長,但這一時期的陶瓷業卻比較發達。這是一個承上(南北朝)啟下(唐代)的過渡時期,它預示著一個新的時代風格的開始。

這一時期的陶瓷器造型基本上繼承了南北朝的風格,又有所變化,更加飽滿。從已經發掘出的隋墓裡,我們可看到大量質量較高的白瓷。

唐代制瓷工藝的發展脈絡|乾貨

唐三彩鳳首壺

唐代是被公認的封建社會的鼎盛時代,定都長安,洛陽為陪都。在這兩個地方都出土了大量唐三彩,藝術和技術上都非常高超,引起了世界注目。

這與當時這兩個地方所處的重要政治、經濟地位以及當時的厚葬之風密不可分。洛陽地處中原,自古以來人口稠密、文化發達、經濟繁榮。

唐代制瓷工藝的發展脈絡|乾貨

唐三彩杯盤

自東漢、魏、晉、北朝五百年來一直是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在經濟上,它是首都長安連結關東以及東南地區的樞紐。雖然唐代定都長安,但對洛陽地區也極為重視,特別在武則天時,定洛陽為神都,在此地施政達二十多年之久。

據史料記載,唐代的河南府是貢白瓷的重要產區,鞏縣窯、鶴壁集窯、陝縣西關窯等窯址都出產白瓷,同時燒造三彩器和彩釉器。

唐代制瓷工藝的發展脈絡|乾貨

唐青釉硯臺

發達的手工業是封建社會商品來源的保障,而興盛的商業又刺激著手工業的發展,陶瓷業在這一時期得到空前發展。

唐三彩器大多出自墓葬。唐王朝在西安、洛陽一帶設有龐大的政治統治機構,大批貴族、官僚聚集於此,生前窮奢極侈,死後厚葬成風。王公百官,競為厚葬,偶人像馬,雕飾如生,風俗影響至普通百姓。

唐三彩的出現是我國陶瓷工藝發展的必然產物,它表明古代陶瓷工匠對各種呈色金屬原料特性的認識、化學技術的掌握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唐代制瓷工藝的發展脈絡|乾貨

唐花瓷三足盤

帶色釉的發現和運用在漢代就已出現,如翠綠、慄黃、茶黃等色釉被廣泛使用。到北朝時期,也就是公元世紀初,我國北方就開始有黃釉、褐釉色瓷器的燒造。至晚到北齊,出現了白瓷和彩瓷。

初唐的三彩器以褐赭黃色為主,間以白色或綠色釉,採用蘸釉法,施釉較草率,釉層偏厚,流釉或燭淚狀,釉層沒有完全燒開,色澤暗淡。

唐代制瓷工藝的發展脈絡|乾貨

唐三彩馬

盛唐時期,三彩工藝明顯進步,在器型品種上,除了器皿以外,出現了大量生動的三彩人俑。

這時的三彩釉色潤瑩,賦彩自然,採用混釉技法,器皿多為內外滿釉,色彩有綠、黃、白、藍、黑等;裝飾手法除了刻花、印花外,還廣泛使用堆貼和捏塑;裝飾內容豐富多彩,花鳥走獸無所不包。

唐代制瓷工藝的發展脈絡|乾貨

唐三彩刻花三足盤

唐代制瓷工藝的發展脈絡|乾貨

唐三彩蓋罐 通高23.5釐米,口徑12.8釐米,足徑12.8釐米。罐口微撇,短頸豐肩,肩下漸收至底,平底圈足。罐蓋尖頂,出邊,直口,蓋與罐口不吻合,略小於罐口。罐口施黃釉,罐身施釉不到底,以綠釉為地,襯以白點及黃道組成的菱花圖案,蓋面以綠釉為地,襯以白點及黃道組成的四瓣紋飾。唐三彩陶器是在漢代低溫鉛釉陶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的成果。此件三彩蓋罐是唐三彩的代表作,釉彩鮮明亮麗,紋飾仿唐代流行的纈蠟染織物的圖案紋樣。尤其是此罐器形完整,更為難得。


唐代制瓷工藝的發展脈絡|乾貨

唐三彩燭臺 高29.8釐米,口徑7釐米,足徑12釐米。燭臺分上下兩部分,上盤小,下盤大,中間承以起弦圓柱,圈足外撇,上盤中心立杯形燭座,通體施藍、黃、綠、白彩釉,底素胎無釉。這件唐三彩燭臺造型實用古樸,施釉均勻,色彩深沉雅緻,又在三彩中點以藍彩,更增添了器物的華貴韻致,是三彩器的上乘之作。

唐代制瓷工藝的發展脈絡|乾貨

唐三彩刻劃三足盤 高6釐米,口徑27.7釐米,足距 17釐米。盤口為板沿式,平底,下承3足。通體以綠釉為地,盤心刻一團花,外環荷花、花蕾及荷葉紋,施以黃、綠、白三色。底無釉。此盤造型規整,盤心圖案以刻花方法填彩而成,畫面呈現凹凸狀,立體感強。由於採用了素燒工藝,胎體緻密,釉色以綠彩為主,色調清新淡雅,在三彩盤中較為少見,堪稱唐三彩器中的精品。


唐代制瓷工藝的發展脈絡|乾貨

唐三彩雙系罐 高12.5釐米,口徑13.5釐米,底徑6.9釐米。罐呈扁圓形,口內斂,平底,口外兩側各有一系。器內施黃釉,外壁以綠釉為地,上以白、黃、綠三色點染花朵。器施半釉不到底,露胎處呈白色。此罐器形雖小,但豐滿端莊,模製成型的雙系唐三彩罐的一個主要特徵。此罐以瓷土作胎,胎體堅緻潔白,燒成溫度較高。在鞏縣三彩窯址中曾採集到與此罐雙系及彩斑相同的殘片,由此可知此罐為河南鞏縣窯產品。

然而中晚唐時期的三彩製品每況愈下,這一有趣的現象恰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唐代由盛至衰的歷史現象。晚唐三彩多為小件,趨於單彩釉,而且釉面單薄,脫落剝蝕現象嚴重。

安史之亂(公元755年-763年)促使唐朝迅速敗落,形成藩鎮割據天下大亂的局面。
唐三彩器的燒造一般為兩個步驟,即素燒和釉燒。

唐代制瓷工藝的發展脈絡|乾貨

唐三彩胡人牽駱駝俑


它的胎質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紅色陶胎,出現於隋和初唐時期一種掛草綠、醬黃色混合釉的紅陶製品中,這一品種還不能被看成是真正意義上的唐三彩。

另一類是白色陶胎,為瓷土燒成,被認為是典型的唐三彩。這種坯體的特點一是吸水性強,使粘接部件牢固;二是可塑性較強;三是素燒後強度較大;四是胎質白,掛釉後釉色鮮豔。

唐代制瓷工藝的發展脈絡|乾貨

唐白釉渣鬥

唐三彩器的燒成溫度在800度-1000度左右,坯釉膨脹係數基本一致,使坯釉結合良好。

這一時期的人俑塑造,風格比較明顯。一改魏、晉時期秀骨清相的作風,女俑豐滿富態,男俑英武得體,形象生動,體現出生活中的情景。

唐代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異常活躍,聞名於世的絲綢之路加強了對外貿易,海路貿易也日見頻繁。

唐代制瓷工藝的發展脈絡|乾貨

唐鞏義窯綠釉小壺


出土的大量胡人俑印證了當時有許多外國人在中原一帶生活,他們多從事商業和藝術活動。經常可以見到胡人牽著駱駝,揹負著絲綢等貨物,形象極其生動。

在伊朗、伊拉克、埃及、俄羅斯以及印尼、日本等國家都發現了大量唐三彩器,說明唐代對外出口貿易的發達。

開始於南北朝時期“南青北白”瓷業佈局,到唐代形成較為明顯而固定的局面。

唐代制瓷工藝的發展脈絡|乾貨

唐邢窯白釉罐

從北朝到唐代這一階段,我國古代制瓷藝術逐步形成了青釉和白釉兩個大的系統,它們在後世分別沿著不同的方面各自發展。

白瓷的真正成熟期是在唐代,特別是在唐代中晚期,它已成為一個獨立體系,與青瓷分庭抗禮。
當時北方燒造白瓷的區域非常廣泛,而河北邢窯最為突出。它與南方越州出產的青瓷交相輝映,形成唐時代陶瓷業的兩大主流

唐代制瓷工藝的發展脈絡|乾貨

唐邢窯白釉玉璧形底碗

唐代陸羽在他的《茶經》中用“類銀”、“類雪”來形容邢窯白瓷的釉色,其胎、其釉的白度相當成熟。邢窯白瓷在燒成技術上也比較高超,從現有實物來看,沒有變型、歪塌等缺陷,製作工藝精細、造型端正,不失為一代名窯對產品要求之嚴格。

邢窯白瓷除以色白見長外,它另一個特點是樸素少飾,匠師的藝術表現多施於造型之中,器型簡潔、質樸、端莊而大氣。

唐代制瓷工藝的發展脈絡|乾貨

唐白釉兔系罐

它所構成的器皿容量大、重心穩、使用方便。這一時期最具特點的器皿是執壺,據考證是由前代的雞頭壺演變而來,是一種酒具,唐人稱為“注子”。

此外,黃河流域瓷窯都多燒白瓷,河南、山西、陝西的廣大地區都以燒白瓷為主。

唐邢窯白瓷始於隋,盛於唐,衰於元。根據其胎、釉的化學分析,應屬於高鉛瓷胎,其釉的化學組成,屬於CaO──AL2O3──SiO2系統範圍。

邢窯的燒成溫度一般在1340度左右,個別的高達1370度左右,燒成氣氛為還原焰。

唐代手工業產業的空前繁榮,還在於官方的介入,官府設置“將作監”、“少府監”等政府機構,對陶瓷、金工、漆器、染織等進行操控,為統治者服務。

唐代制瓷工藝的發展脈絡|乾貨

唐越窯青釉四系瓶

這時的越窯青瓷也得到大發展,引起許多文人騷客的矚目,紛紛吟詩作賦對其倍加稱頌讚美。其中陸羽的評價比較全面而得體,他形容越窯青瓷“類玉”、“類冰”,認為是當代最完美的瓷器。

由於唐代的飲茶之風盛興及朝廷對青瓷的需求量增大,促使唐代的越窯青瓷質量不斷提高。

唐代制瓷工藝的發展脈絡|乾貨

唐越窯青釉壺

尤其是在晚唐時期,形成了以浙江餘姚為中心的瓷區,產品胎質細膩,釉層勻淨,造型規整,品種豐富。在裝飾處理上也是以釉色裝飾為主流,以素面為主,形成獨特風格。

刻劃花裝飾以簡潔流暢的線條,廖廖數筆就描繪出當時人們喜愛的荷花、荷葉、牡丹花等花卉,絕無繁瑣多餘之筆。

唐代制瓷工藝的發展脈絡|乾貨

唐越窯海棠式杯

這一時期在窯爐上普遍有所改善。北方均為饅頭窯型,一般為直焰饅頭窯或者是在窯底上設置臺柱,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原始倒焰窯。

這幾種窯形都由火膛、窯室、排煙孔、煙囪四部分組成,火焰流向呈現半倒焰式,依靠排煙孔調節燃氣的流量;最大的改進是由原來的冷底窯改為熱底窯,使窯內溫差大大減小,溫度分佈更加均勻。

南方則以龍窯為主,為節省燃料、增加產量,充分利用空氣預熱,採取了加長窯身和減小窯床傾斜度的辦法,在浙江發現的唐初龍窯殘長就達40米,寬1.7米,傾斜度10-12度。

唐代制瓷工藝的發展脈絡|乾貨

唐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

唐代已經生產出釉下彩瓷器,這已是不爭的事實。當時的長沙窯又稱銅官窯,是我國最早製作釉下彩瓷的地區之一。

銅官窯釉下彩裝飾以斑點彩飾為主,在青釉瓷器上以褐彩或藍綠彩料點繪成花草紋樣。

褐色彩料是以含鐵量高的礦物原料為色料,藍綠彩料是以含氧化銅的礦物原料作色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