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縣大伾山天齊廟,兩個滾龍石柱是歷史倖存的寶物


浚縣天齊廟位於大伾山上南側的位置,又稱東嶽廟,始建於北宋,歷史上幾次毀於火災,最後一次是1987年被大火燒燬的,1991年進行了重修。

所以現在能看到的天齊廟,除了廟址之外,大多都是新的。

穿過首道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個二龍戲珠影壁,下面是一個許願池,就是那種扔錢許願的地方。

道教的信仰走的都是實用路線,想財神殿、藥王殿、三位老奶、送子老奶,寄託的都是人們很實際的願望。

設殿讓信徒有一個祭拜的場所是一種功德,但是打著信仰的名義,廣設捐款箱,讓信徒捐錢,多少感覺不妥。

新建的主殿是一個單簷的歇山頂建築,黃色琉璃瓦覆頂,在古代只有皇族,皇廟才可以用黃色琉璃,現代人多也不太講究。裡面供奉的是是東嶽大帝黃飛虎。

飛簷按照明清的制式所建,前面是騎鳳仙人,後面走獸一字排開。

門前兩根石柱上精雕滾龍飛雲,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為元代雕建,藝術價值頗高。因為是石頭材質才多次免於戰火,得以保存。

面前西面的石柱,龍頭超東,點綴雲紋,與東面的龍頭相對。

東面的龍頭與西面的東頭方向正好相反,紋路各有變化,相當傳神。

殿的四周還有很多石柱支撐,上面多少簡單的雲紋,至於新舊無從考證。

西邊還是個生錢的項目,說的很好聽“種紙錢,錢生錢;投硬幣,好如意”,邊上還站了一排財神。

出去的時候,發現連照壁後面都是個生錢的門路,鴻運鼓,敲一下就是一元。感覺這裡到處都是為錢設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