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老漁民講述羊口新“三寶”:期待華美歸來

「深度」老漁民講述羊口新“三寶”:期待華美歸來

大眾網濰坊·海報新聞11月19日訊(記者 於明效)一條小清河聯接,壽光羊口從來都有“濟南府後花園”的說法。因此,順河逆流而上,壽光、淄博一直到濟南,沿河老人們都熟悉這句家喻戶曉的順口溜——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羊口有三寶,臭魚、爛蝦、螃蟹爪(音zhao三聲)。伴隨著時代、經濟發展,已被幾代人流傳的“羊口三寶”,如今也已有了嶄新的定位與詮釋。

臭魚,學名鰳魚,羊口當地人稱為“快魚”,黴變後經過蒸、煎口味極佳;爛蝦,指的是蝦醬,用特製木槌將毛蝦搗爛發酵,香味獨特,可稱一絕;螃蟹爪,將大郎蟹螯蒸、煮後晾乾,或做酒餚、或作零吃食用,其味美至極,不可言喻。“那是羊口老三寶,現在新三寶是親蝦、老蟹、河刀梢。”羊口鎮老漁民孫效寶向記者介紹,而他口中的新三寶,現已成為海洋珍惜資源。

「深度」老渔民讲述羊口新“三宝”:期待华美归来

羊口老三寶:永遠不變的記憶與味道

壽光市羊口鎮地理位置特殊,物產豐富,多條河流交匯後的小清河入海口因獨特的氣候與水質條件,繁衍大量適合生長的海洋特產,鰳魚(白鱗魚)便是其中之一。早先海產品捕撈缺少現代保鮮措施及設備,炸、煮、醃成為最常見的儲存方式,以便銷售。旺季因醃製不完,部分鹹魚出現變質、發黴等現象,漁民在食用時卻偶然發現,黴變後的鹹魚反而較鮮魚口味更加獨特,便開始嘗試程序化加工,繼而衍生出了獨到的羊口美食——臭魚。

聽老人們講,起初漁民們都用囫圇毛蝦醃製蝦醬、提取蝦油,偶然機會發現,毛蝦被碾碎後醃製,味道奇香,因此之後在生產時專門加入一道工序,用特製木槌將毛蝦搗爛,等徹底黴變、發酵後再開缸食用,遠遠便能聞到一股異香撲鼻而來。或蒸、或炒、或拌,甚至生吃,都能使人唇齒留香、回味無窮。就這羊口“爛蝦”,可謂暢銷全國,在多個大城市都享有盛譽,但凡到羊口旅行的遊客,順便帶回幾瓶送親朋好友是常有的事。

“林瀟湘魁奪菊花詩,薛蘅蕪諷和螃螯詠”、“螯封嫩玉雙雙滿,殼凸紅脂塊塊香”,《紅樓夢》中,曹雪芹把食蟹美味描寫的淋漓極致,食蟹人也深知,蟹螯肉之鮮美,鮮有可比。而說到蟹螯的食法,羊口人則更勝一籌。舊時漁民們在捕撈到大郎蟹時,因其價值較低,遂將其蒸、煮後晾曬至幹,當做酒餚或零食食用,而晾乾後的蟹螯,便成為佳品。如今,羊口蟹螯製作工藝又增添了許多,市場上流通食用成品的至少有四、五種口味。

羊口新三寶:從產量頗豐到海洋珍惜資源

“羊口三寶,家喻戶曉,很多人自小都是唱著順口溜長大的,更多的食對羊口悠久飲食文化和地域情懷的一種寄託。然而,更能代表羊口現代漁業的美食,非羊口珍稀‘三寶’莫屬。”老漁民孫效寶口中的珍惜三寶,就是漁民們所說的“羊口新三寶”——親蝦、老蟹、河刀梢。“不僅是羊口美食,更是當之無愧的海洋珍稀資源。”

濱海小城羊口,小清河、黃河、彌河、旺河、白浪河等諸多河流在這裡交匯入海,淡鹹水的融合,給羊口海域造就了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也為歷代耕海牧漁的羊口人帶來了豐厚的收穫。豐富的水生浮游生物讓這裡變成天然海洋牧場,各類品質優良、口感獨特的珍稀海洋特產也應運而生。“當今的羊口鎮,擁有山東省規模最大、效益最高的捕撈船隊,漁業捕撈產量更為同行業翹楚。也正是在這樣的地方,才能孕育於海之精品——羊口新‘三寶’。”

“在今天的海產品市場上,儘管海參、魚翅、鮑魚、乾貝、烏賊等琳琅滿目、名目繁多,但是,海蝦(養蝦)之於親蝦,螃蟹(海蟹、河蟹、南海蟹、養殖蟹)之於老蟹,刀鱭魚(分江刀,河刀,海刀等)之於河刀梢,前者之比後者,真可謂是小巫見大巫。不識羊口新三寶,不能稱之為精通海鮮美食;沒嘗過親蝦、老蟹、河刀梢,不能稱之為有口福的吃貨。”孫效寶介紹。

「深度」老渔民讲述羊口新“三宝”:期待华美归来

親蝦:海產八珍之一 國際上久負盛名

羊口沿海所產對蝦為東方對蝦,又稱中國對蝦或明蝦,繁殖蝦苗的陳年大母蝦便是“親蝦”。小清河入海口是良好的親蝦繁殖、生長場所,每年提供的幼對蝦資源量佔渤海總量40%左右。當海水溫度降至10°C以下時,蝦群開始越冬泅遊,自萊州灣經渤海海峽至黃海南部深水區;翌年三月返回渤海的親蝦,分赴渤海三灣各河口附近產卵。對蝦春汛在四月上旬至五月上旬,秋汛在八月中旬至十二月上旬。

名列海產“八珍”之一的親蝦,在國際市場上很早就享有盛譽,是羊口傳統的出口商品之一,用其製作的魯系菜,如“清蒸大蝦”、“烹蝦段”、“炸蝦段”、“紅燒大蝦”等,均久負盛名。親蝦不僅具有個大體肥、頭裡有黃、肉色晶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等特點,更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富含蛋白質為蝦類之冠。隨著海洋資源的枯竭,近年來,對蝦產量銳減,野生中國親蝦更是近乎滅絕,只是在海上作業時偶爾見到。

「深度」老渔民讲述羊口新“三宝”:期待华美归来

老蟹:螯封嫩玉雙雙滿,殼凸紅脂塊塊香

市場上常見的海螃蟹統稱梭子蟹。其頭胸甲前緣左右兩側備有九枚鋸齒,最後一齒最為長大,橫向側方突出,使頭胸甲中部寬大,兩側尖細,形似織布用的梭子,故而得名。小清河口梭子蟹是一種地方性水產資源,每年只在春秋兩季作短距離的洄游。萊州灣海域是它的主要索餌場,黃河以北的深水區則是它的越冬場。懷卵的大螃蟹便是“老蟹”,也叫“石榴黃”,體大、爪特長,有“高個長不過三老蟹”一說。

萊州灣小清河口盛產的老蟹,是當地最有名的海產品之一,它以個大、膘肥、味道鮮美的特點居海鮮之首。每到春秋季節,當地人招待客人都少不了螃蟹,吃蟹場面更是令人難忘:一盆煮熟的海蟹,裡白外紅,打開蟹蓋,一股香噴噴的氣味撲鼻而來,又白又嫩的蟹肉,橙紅的蟹黃,令人口舌生津。羊口人的“吃了螃蟹啥都沒味”的說法毫不誇張,所以,在羊口待客,餐桌上上菜的程序也與外地有所不同:先上別菜,最後上蟹,是為待客之道。

「深度」老渔民讲述羊口新“三宝”:期待华美归来

河刀梢:麥稍黃刀梢長 幾近滅絕的珍品

河刀梢的學名叫刀鱭魚,為名貴經濟魚類。又叫“茅刀魚”,也叫“倒魚”, 羊口人則管它叫做“刀梢魚”,體長為20至40釐米,肚脊寬約6釐米,厚約2釐米。生活於河海交匯處,懷卵量2至10萬,每年春季產浮性卵,當年孵化後的幼魚3年成熟,在小清河口旺河淺海生長和越冬,這種魚性情激昂,遊如飛梭,離水即死。每年的4月初到麥熟前,刀梢從黃河口逆流而上洄游。因此小清河入海口有句漁諺:“麥稍黃,刀梢長。”

彼時捕撈的魚類極品河刀梢,多油,脂肪豐富,肉質細嫩、多刺,無論是烹炸煎炒,都可以製成美味佳餚。常見的吃法是將整魚洗淨,除去內臟,粘一些雞蛋糊或麵糊,放在油鍋裡炸成金黃色,做成“幹炸刀魚”。河刀梢不僅肉質細嫩,鮮味特奇,並可防治多種疾病,此魚性甘平,有健脾、益胃、益氣養血之功效,是幼兒、老年人和腎病患者的有益補品。老人們介紹,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前小清河刀梢產量尚可,但此後,由於海域受汙染以及其他自然環境嚴重影響,幾近滅絕,捕獲量極少。

期待:漁業轉型不斷升級 翹首以盼三寶歸來

民以食為天,中國飲食文化豐富多彩,各地的特色風味層出不窮。羊口,作為一座既有舟楫之便,又具漁鹽之利的歷史名鎮,所擁有的特色美食更是數不勝數。傳統羊口“三寶”是歷史的產物,價廉味香;羊口新“三寶”,則是當之無愧的海洋珍稀資源,乃上千種羊口海鮮美食中的上乘珍品,羊口以外的人知之甚少,甚至就單一品種見者不多,食者更是寥若晨星,能見“三寶”聚一席者,可謂是大福之人!

文章敘說的羊口傳統“三寶”與羊口新“三寶”,只是羊口大漁業、大漁鄉、大資源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羊口鎮按照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不斷增強漁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將傳統漁業向生態化、規模化、組織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進一步完善了海洋的綜合管控能力和現代漁業的轉型升級。相信不久的將來,隨著海洋環境的不斷改善,羊口新“三寶”將再次華美歸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