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名何樑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中,這三個人不一樣

35名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中,這三個人不一樣

昨天下午,何梁何利基金2019年度頒獎大會在京舉行。大會共頒發“科學與技術成就獎”1名,“科學與技術進步獎”35名,“科學與技術創新獎”20名。

35名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中,這三個人不一樣

35名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中,這三個人不一樣

在“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名單中,我們發現了三個熟悉的名字:印遇龍、王浩、何繼善。他們分別是大型紀錄片《我是科學人》第7期、第17期、第19期的訪談對象。

印遇龍院士常常笑稱自己是“養豬的”,他主要研究豬氨基酸營養代謝與調控,現任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畜禽養殖汙染控制與資源化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國家生豬產業技術創業戰略聯盟理事長。他的科研成果在國內外都有很大的影響力,是著名的高引科學家。

35名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中,這三個人不一樣

王浩院士是一名“調水大師”。作為我國著名的水文及水資源學專家,他在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工作的12775天中,創造性地建立了“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環理論,引領了國內海綿城市的研究和建設。由他參與設計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為5300萬人解決了用水難題。

35名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中,這三個人不一樣

何繼善院士是從一名普通礦工成長起來的應用地球物理學家。他長期致力於地球物理理論、方法與觀測儀器系統的研究,由他創立的“雙頻激電法”“偽隨機信號電法”“廣域電磁法”和“擬合流場法”為核心的地電場理論和儀器,秒殺西方堅持了幾十年的CSAMT法。

35名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中,這三個人不一樣

《我是科學人》

《我是科學人》是由《科學中國人》雜誌社與朗知傳媒聯合策劃製作的大型人物專題紀錄片欄目。欄目以我國當代傑出科學家為拍攝對象,回顧科學家的成長曆程、工作經歷和科研成就,使觀眾能夠走進科學家的世界,瞭解科學家的工作,感受科學家的人格魅力。從而實現展示科技創新成果、致敬科技工作者、弘揚科學精神、激勵年輕人投身科學事業的良好社會示範效應。截止到2019年11月19日,共有21期全網上線。

由華人運通首席冠名、長安信託特約贊助的大型人物專題紀錄片《我是科學人》全網上線,歡迎觀看。

傳承科學精神,汲取榜樣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