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倒數第一的“墊底辣妹”到考上名牌大學,她的媽媽做對了什麼?

最近,朋友小玉為了能讓孩子好好讀書,真是操碎了心。

“打也打過,罵也罵過,他就是不願意好好上課。你說他以後能有什麼出息啊?”

她家孩子的事情,我聽小玉說過不止一兩次了。孩子一二年級的時候,其實成績還可以。大概是因為上了高年級,學業壓力大了,功課也難了,他成績沒跟上。

現在,索性是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模樣,懶得學了。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像小玉孩子這樣的事例並不少見。常常聽到一些家長說起自家孩子,總是說:“他小時候很乖的,讀書成績也好,越長大越不像話了!”

奧地利兒童教育學家阿德勒說過:“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都有一種在任何環境下都要追求優越的衝動。”

那為什麼有的孩子就是不願意努力讀書呢?

因為自卑感。

阿德勒在《兒童教育心理學》一書中講到:“自卑感和追求優越感是基於同一個事實的兩面,兩者相輔相成。”

他說:“所有兒童都會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自卑感,它會激發兒童的想象力並試圖通過改善自己的環境來消除自卑感。”

而那些成績不好的孩子,他們是難以通過考試成績,來滿足自己的對優越感的追求的。

懶惰恰恰成為了他們的一個避風港,甚至是“獲得特權的小手段”。

我們生活中有個口頭禪:“如果他不是太懶,現在肯定做什麼都很出色……”

你看,對於那麼學習成績不好或者不自信的的人來說,懶惰無疑是很好的安慰。而要是他真的取得了一絲絲成就,就會跟之前毫無作為的形象形成鮮明對比,從而獲得極大的讚賞。

懶惰甚是還帶給他們好處。“他們不必揹負著別人對他們的期望,即便他們沒有什麼成就,別人也不會過分苛責他……他的懶惰卻成功地吸引了別人的關注,至少他的父母要為他操心!”

所以說,懶惰背後藏著孩子們的小心思呢,作為家長的你,是否真的懂得?

那麼,如何才能引導孩子走向“正軌”、發憤圖強呢?

從倒數第一的“墊底辣妹”到考上名牌大學,她的媽媽做對了什麼?

從倒數第一的“墊底辣妹”到考上名牌大學,她的媽媽做對了什麼?

我們不要企圖通過打罵的方式,來逼一個孩子愛上學習。可能,那隻會讓他更加憎恨讀書。

很多家長,看到自己家的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或者孩子上課不認真聽講被老師批評了,不管三七,上來就是把孩子臭罵一頓:

“你怎麼那麼笨啊,考這麼低分!”

“真的太差了!這道題也能算錯數!”

“我工作那麼辛苦供你讀書,你就不能好好聽一下課嗎?天天被老師批評!”

我們以為,把孩子罵一頓,孩子就會知道害怕,從此就會認真讀書了。殊不知,結果可能往往相反。

阿德勒在《兒童教育心理學》中這樣說到:

“許多教育者通常會採取強迫性的手段,喚醒那些成績不好、在他們眼中沒有遠大目標的孩子沉睡的雄心。如果這些孩子勇氣尚存的話,這種方法有時也會奏效,但是不宜普遍使用。那些學習成績已經接近低谷的孩子會被這種方法搞得不知所措,因此變得更加愚笨。”

早段時間,新聞報道了一個這樣的事情:一名12歲的女孩子離家出走了,原因是自己考試的成績“不理想”, 很少考班級第一第二,經常被媽媽罵“不爭氣”,由於長期受到父母的責罵而變得自卑,最終受不了了,選擇離家出走!

從倒數第一的“墊底辣妹”到考上名牌大學,她的媽媽做對了什麼?

你們看,哪怕是本身學習成績就不錯的孩子,都經受不起父母的無情的打罵與批評,何況是那些本身成績就不好的孩子呢。

讀書成績不好的孩子,本身就對自己的能力有所懷疑,他們往往更容易變得自卑與內向。如果父母再無情地打罵,無疑會一步步地使他的心理防線不斷崩潰。

久而久之,孩子並不會因此愛上讀書,相反,是憎恨與厭惡。

從倒數第一的“墊底辣妹”到考上名牌大學,她的媽媽做對了什麼?

與打罵恰恰相反,孩子們需要正面的鼓勵與理解。

有一部電影,名字叫做《墊底辣妹》,是一部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

女主角沙耶加是一名成績在年級墊底的學生,由於她早早就認定了自己笨,從來就不認真讀書,已經高中二年級的沙耶加,知識水平竟然僅相當於小學四年級。她整天只顧著打扮、玩耍,幾乎荒廢了青春。

轉折發生在高二那年,她下定決心努力讀書了!最終從一名偏差值只有30的學生,在輔導老師的指導下,利用一年半的時間提升了40偏差值,成功考上慶應大學。(所謂“偏差值”,是指相對平均值的偏差數值,是日本人對於學生智能、學力的一項計算公式值。偏差值反映的是每個人在所有考生中的水準順位。)

從倒數第一的“墊底辣妹”到考上名牌大學,她的媽媽做對了什麼?

沙耶加的逆襲,不是因為運氣,更不是因為家裡有錢。事實上,她的父親只關注她哥哥,而從不關心沙耶加。

她的生命迎來了這麼重要的轉折,最該感謝的是她的媽媽,以及她輔導班的老師,當然還有發奮努力的自己。

跟那些面對孩子不讀書就打罵的家長不同,沙耶加媽媽始終懂得給予女兒鼓勵,並相信自己的女兒,肯定會變得更好、更優秀。即使沒錢了,她也不怕辛苦,願意打多份工來供沙耶加去上輔導班。

而她輔導班的坪田老師,更是一位擅長“鼓勵教育”的老師。

哪怕沙耶加測驗的成績再差,坪田先生都能找到沙耶加的閃光點。在第一次去輔導班接受測試的沙耶加,一道題題目也沒有答對,甚至連“聖德太子”這個名字都看不懂!但坪田先生依然對她鼓勵:

“你的想法真是天才級別的呀!”

從倒數第一的“墊底辣妹”到考上名牌大學,她的媽媽做對了什麼?

“雖然全答錯了,但所有解答欄都填滿了!”

從倒數第一的“墊底辣妹”到考上名牌大學,她的媽媽做對了什麼?

在學校裡,一向都是被同學跟老師取笑的沙耶加,面對坪田先生的鼓勵,開心極了!

從倒數第一的“墊底辣妹”到考上名牌大學,她的媽媽做對了什麼?

在坪田先生幫助下,沙耶加不斷地克服了每一次的挫折,成績不斷地取得新進步,最終考上了日本著名的應慶大學!

從倒數第一的“墊底辣妹”到考上名牌大學,她的媽媽做對了什麼?

阿德勒說:“孩子們天生都有一種追求優越感的心理需求。”

如果孩子們都讀書過程中得到了鼓勵(注意,不是單純的表揚),就會堅定他讀書的信心。在他的內心,也會有一個信息在不斷強化:“我能讀好書”。

從倒數第一的“墊底辣妹”到考上名牌大學,她的媽媽做對了什麼?

毫無疑問,在現實的世界裡,讀書是我們大多數人最好的出路。即使他不是唯一的出路。

所以,早段時間“減負”的聲音一來,有人支持,有人反對,鬧得沸沸揚揚的。無非就是我們大多數人,對於通過讀書考高分上好大學的人生路徑的認可。

這當然是無可厚非的。雖然應試教育可能不是最好的制度,但是它確實是目前相對公平的一種方式。

但是,作為家長,引導孩子成長,除了成績,還有其他更重要的東西。

在《兒童教育心理學》一書中,阿德勒講到:“學校往往以學生階段性的成績作為成功的標準,而不是參照社會的終極需求與目標。”

孩子面對這些“人為設置的障礙”,又無法通過成績來“跨越”它時,慢慢地會變得不那麼愛學習了。他會變得倔強、頑固、無禮、逃學、甚至做出違法犯罪的事情……

“這些表現雖然不能贏得老師的讚美,但卻能成功的吸引教師的注意,甚至獲得其他兒童的崇拜。他們會以此為榮,將自己視為了不起的人物。”

所以,面對孩子不願意讀書,或者學習成績不好的時候,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注重培養孩子勇敢、堅韌和自信的品質,要讓他們學到,面對困難毫不畏縮,把遭遇的挫折當作一個新的問題去解決。”

讀書成績再好,那也是階段性的成績。

但是,一個人擁有了優秀的品質,那將會陪伴他一生,成為幫助他克服人生路上一切挫折的利器!

從倒數第一的“墊底辣妹”到考上名牌大學,她的媽媽做對了什麼?

文 | 超級好爸

圖 | 部分來自影片截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