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聚力問題整改 推動主題教育“得民心”

通訊員 朱芳源

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山丹縣堅持以“效”字貫穿始終,向問題“叫板”,讓群眾“叫好”,主動聚焦群眾“最急最憂最盼”問題,聚焦“最難啃的硬骨頭”,不遮不掩找問題,真抓實幹解難題,確保主題教育見實效、得民心。

解難題 向硬骨頭叫板

佔道經營、店外經營、流動攤點......不僅影響市容市貌,妨礙交通秩序,而且還存在食品安全隱患。山丹縣將“啃硬骨頭”擺在突出位置,把破解城市治理“堵點”作為提升群眾幸福感、獲得感的重要舉措。

持續鞏固省級衛生縣和省級文明縣創建活動成果,建立環境衛生整治檢查工作機制,採取集中排查、錯時執勤、巡查值守等方式,對流動攤點、店外經營、佔道經營等城市管理“頑疾”進行集中治理,下達《責令限期(立即)通知書》641份,取締佔道經營、店外經營、流動攤點180餘次,教育勸導店外經營、佔道經營違法違規相對人860人次。堅持疏堵結合,在城區設置臨時便民市場2處,將55戶流動攤販引導至指定位置規範經營。

抓重點 聚焦民生關切處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山丹縣聚力改善民生,將主題教育同脫貧攻堅緊密結合,著眼於解決貧困群眾增收渠道不寬的問題,以實實在在的改變贏得民心。

採取“非遺+扶貧”工作模式,依託全縣9個非遺工作室,建成“非遺扶貧工坊”3個,持續加大傳統工藝技能培訓力度,舉辦以山丹烙畫、山丹剪紙、山丹花饃等手工製作為主的培訓班6場次、技能大賽1場次,培訓貧困戶勞動力40人次。協調“山丹花饃”“手工編織”“石木堂”等非遺工作室吸納貧困戶勞動力42人,人均每月穩定增收400-500元,在做好非遺傳承的同時,有效增加了貧困戶收入。

解難題 回應群眾最急最盼

將“解決好群眾現實的利益問題”作為主題教育一項專項工作,堅持民有所呼、我有所應,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難點、痛點、堵點”問題。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村群眾到縣城務工、經商,城區居住的農村群眾辦事往往要坐車到鄉政府辦理,耗時長、來回跑。針對這一情況,山丹縣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省首創鄉鎮綜合便民服務+法律服務綜合業務辦理工作機制,依託法律援助窗口,在城區設立鄉鎮綜合便民服務中心,將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社保卡申領等17項便民服務事項納入業務範圍,實現了便民服務、法律援助、公證諮詢“一站式”諮詢辦理,城區居住的農村群眾不回村就可以辦理絕大部分事項,有效解決了群眾辦事來回跑的問題。鄉鎮綜合便民服務中心運行以來,各窗口累計接待群眾1100人次,辦理各類實事942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