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的彈射座椅,為何曾經也是飛行員的生命威脅?

軍迷朋友們都知道,培養一位合格飛行員的花費,不亞於與之等重的金子,同時飛行員的挑選也極為嚴格。可以說,飛行員對一個國家的價值,要遠遠高於其所駕駛的戰鬥機。而當戰鬥機被導彈擊中或出現故障面臨墜毀的威脅時,彈射座椅無疑成為了飛行員的救命稻草。但是,彈射座椅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反而曾經一度成為收割飛行員生命的死神鐮刀,這又是為何呢?

救命的彈射座椅,為何曾經也是飛行員的生命威脅?

據悉,當空戰剛剛走入戰場舞臺的時候,由於那時戰鬥機速度較低,飛行員只配備了基本的降落傘。但隨著飛機的速度不斷提高,尤其是到了二戰時期,飛機的時速已經提高到了600公里以上。在此時,讓飛行員抵抗高速的氣流爬出座艙就已經比較困難了,即使成功爬出座艙,人也常出現被強氣流吹倒、撞向尾翼等情況。於是,各國便開始了彈射座椅的研究,在這一時期走入實戰的座椅便是壓縮空氣座。

救命的彈射座椅,為何曾經也是飛行員的生命威脅?

而當飛機進入噴氣時代後,飛機的速度已經超過音速,加之各種極其複雜的機動動作,彈射座椅的發展開始變得力不從心起來。首先,彈射速度不能太慢,彈射速度過慢的話,人難免會與高速飛行的飛機相撞(比如寡婦製造者F-104戰機,不少飛行員就被其機翼斬為兩半),甚至被吸入進氣道直接喪命

救命的彈射座椅,為何曾經也是飛行員的生命威脅?

但矛盾的是,彈射的速度也不能過快,因為人能承受的最大瞬間加速度,只有大概20個g,還只能承受不到一秒。如果彈射座椅瞬間加速太大,對飛行員脊柱造成的傷害是巨大的,同時還會造成飛行員暈厥。要知道,在高空中零下幾十度的溫度缺氧情況下暈厥並非小事。

救命的彈射座椅,為何曾經也是飛行員的生命威脅?

不僅如此,當戰機突發故障,在較低的高度甚至平地緊急彈射時,彈射高度到不了降落傘起降的高度,飛行員被摔死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所以,儘管此時第二代彈射座椅即火箭彈射座椅——這種加速度較“緩和”的彈射座椅已經問世,但當時飛行員彈射生還的成功率依然不容樂觀。

救命的彈射座椅,為何曾經也是飛行員的生命威脅?

如上文所述,由於戰機彈射狀況極為複雜,同時需要考慮各種各樣的因素,彈射座椅依然有些“跟不上發展”。就拿米格-21F的帶離式彈射座椅來看,為了儘可能地考慮到各種不確定因素,其設計極為複雜,僅發射就包括多次爆破保護分離等多個步驟。

救命的彈射座椅,為何曾經也是飛行員的生命威脅?

但複雜的設計卻又導致了故障頻出,極不穩定,彈射成功率低的感人,甚至曾出現過五次彈射、五次失敗的情況。其中有一次就是彈射座椅不能正常分離,飛行員使出渾身解數從6000米掉到2000米才成功手動分離,結果在開傘瞬間,座椅重重地砸在了飛行員的腰上,人雖活了下來,卻要在輪椅上度過餘生。

救命的彈射座椅,為何曾經也是飛行員的生命威脅?

好在,隨著技術的不斷髮展,直到第三代具有“零零標準(零高度、零速度彈射)”座椅的成熟,情況才開始出現了改觀。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俄羅斯的K-36型彈射座椅,在1989年巴黎航展的米格29撞鳥事件上,飛行員幾乎在零高度、零速度下,利用該型座椅逃生成功,只有輕微擦傷。也正是這次航展,使得K-36彈射座椅一時間聲名大噪,而在隨後的日子裡,這一款彈射座椅也的確拯救了無數飛行員的生命。

救命的彈射座椅,為何曾經也是飛行員的生命威脅?

最後,隨著第四代彈射座椅逐漸顯露頭角,彈射座椅才真正成了危急時刻可救命的法寶。這裡順便補充一點,民航客機之所以不搭配降落傘,真的不是錢的問題。試想一下,男女老少幾十個人在沒有經過任何訓練情況下在高空跳傘,面對的是僅零下40度的溫度、稀薄的空氣、還有做“布朗運動”的飛機,能活下來的概率實在不大。並且,有一人跳傘都會造成機艙失壓,剩下的老人孩子也不得不跳,相比較而言,還是相信駕駛員的技術比較靠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