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項城,有兩個城市名片,一個是袁世凱,一個是蓮花味精。
11月5日,蓮花味精廠宣佈進入破產清算時間。
巔峰時期,蓮花味精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中國人吃的味精有四成來自蓮花味精廠。
項城三分之一的人都在蓮花味精廠工作。
如今,味精“臭名”昭著,項城“每一條街上都可以找到一個下崗的蓮花員工”,其實控人被懸賞30萬,曾經的“味精大王”結局只有兩個:要麼破產,要麼易主。
從巔峰到沒落,這朵“蓮花”凋零的背後,除了內部經營不善,更重要的是中國人的“味精迫害妄想症”:味精緻癌、化學合成、上火、脫髮、殺精……總之,味精就是不好。
我見過的人裡面,90%對味精的認識全是錯的。一個危險程度堪比糖鹽的家常調料,成了他們眼裡的三聚氰胺。
信不信?看完這篇文章,你將戰勝朋友圈裡一半的好友。
1
來自東方的“味之素”
1908年的一個普通的中午,日本帝國大學的化學教授池田菊苗坐到餐桌前。
他剛剛做完一個複雜的實驗,心情格外舒暢。妻子端來一碗海帶黃瓜湯,他不像平時那般狼吞虎嚥,而是慢慢呷一口,覺得今天的湯,格外“鮮”。
再喝幾口,確實鮮。
海帶和黃瓜都是餐桌上常見的食物,怎麼會這麼鮮,也許是海帶?
職業敏感使得池田帶著海帶回到了實驗室,一研究,就是半年。
半年後,池田發表研究成果,在海帶中可以提取出一種名叫“穀氨酸鈉”的物質,放一點點在湯裡,就能使味道鮮美到不可思議。
隨後,一種叫做“味之素”的商品出現在東京淺草的商店裡,廣告語是“家有味之素,白水變雞汁”——這就是最早的味精,以“鮮”聞名。
當時,中國菜的“鮮”,主要來自魯菜。
作為八大菜系裡唯一的北方派代表,魯菜以魚,蝦,豬骨湯等吊出來的鮮鹹味口兒名震八方。
19世紀初,味精傳入中國的時候,曾一度是奢侈品。
雖然在1923年中國有了自己的味精,但價格奇高——不到一斤的味精,售價7元,要知道,當時一般家庭一個月也不過幾十元的生活費。
那個時候,中國人的餐桌,常常是單調的白粥就鹹菜,吃口饃,就算好日子。
即使逢年過節,也無非下館子涮口羊肉,或者買斤豬肉燒個魚,就是大餐。
1957年,北京東來順
在憑票過活的年代,味精和家禽蛋類一樣,代表著體面和珍貴,只有在高級餐廳的飯菜裡,才能嚐到味精的“鮮”味。
1962年上海市的味精票
怎麼才能讓每個人都嚐嚐這口“鮮”呢?
1983年,蓮花味精在河南項城成立,“蓮花味精,味道無可替代”的廣告語通過電視屏幕傳遍大江南北,不到半年,味精的產量就擴大到了1000噸。
曾經屬於高級餐廳特供的“味精”,開始走進普通家庭的廚房,和糖、鹽、醬油一起,成了調味必備,甚至各類小吃零食也靠味精提鮮。
蓮花味精,也迎來了它有名有錢的“好日子”。
當年,項城有一個怪現象:“每次蓮花味精一發工資,項城的物價就會漲,因為工人們領了工資就要買東西,拉動了好多其他產業。”
在90年代初期,普通員工每月能拿二三百的工資,還另有年終獎金,有員工的半年度獎金甚至高達4000元,要知道當時大熱的“幸運”牌方便麵,才5分錢一包。
當時,1/3的項城人都在蓮花味精工作,他們拿著高於一般水平的工資,領著各種廠裡發放的生活用品,提前感受到了鐵飯碗的力量。
1996年蓮花味精社招時,要交一萬五保證金才能去上班——這事擱到現在,怕是要被舉報的,然而當年,人人都想進蓮花工作,在相親市場,蓮花的員工屬於鄙視鏈頂端,還有許多項城人早早結婚,為的是拿到“佔地工”的指標和分紅。
所謂“佔地工”,就和“煤礦分紅”類似,工廠佔了自家地,要為家裡人提供工作機會,年底還有分紅,分紅按人頭算,結婚能加一個人。
蓮花味精帶動一系列建設,除了迎賓館,項城唯一的公園也叫蓮花公園
1998年,相約98唱遍中國,蓮花味精帶著“世界第一”的成績,成功登陸A股上市,讓項城也跟著狂歡了一把。
在這座小城裡,很多人不知道股票、期權是什麼,但他們基本都拿到了原始股,按照上市時每股7.01元算,價值7010元,這筆錢,一年後變成了11000多元。
蓮花盛放,遠銷到世界各地,光中國12億人口,就有4億消費者。
不僅在餐桌上,方便麵裡的調料包,辣條,幾毛錢的小零食裡,都能看到味精的身影。
一粒小小的晶體,就能滿足我們童年永遠旺盛的食慾和挑剔的口味,真是幸福的好時光。
2
我們從什麼時候開始害怕味精的?
1968年,美籍華裔醫生郭浩民發表了一篇文章,描述自己在中餐館吃完飯之後,突然出現了四肢發麻、心悸、渾身無力、頭疼等症狀,他猜測,這是由於中餐裡添加了味精所致。
本來只是一個小小的“猜測”,但被媒體創造出一個莫須有的新名詞——“中國餐館症候群(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
這是最早記錄在案的“味精有害論”,在當時,因為大家都吃不上味精,所以並沒有濺起多大水花。
2008年9月,甘肅岷縣14名嬰兒同時患有腎結石病症,經過調查,所有的矛頭指向了三鹿奶粉,三鹿為了提高奶粉的蛋白質含量摻了三聚氰胺,如果長期攝入會導致腎結石,甚至誘發膀胱癌。
事件一出,人心惶惶。
人們後知後覺地意識到,那些吃到嘴裡的東西,真的安全嗎?
從那時開始,隔幾天就會有食品安全相關的新聞出來。
勾兌奶茶,地溝油,火鍋飄香劑,辣椒精…曾經香噴噴吃過喝過的東西,居然都是食品添加劑搞出來的把戲。
小心街頭吃的滿身火鍋香的小店
彷彿一夜之間,人們談“香料”色變,連食品添加劑也被“妖魔”化。
當時餐飲界有句俏皮話,“情誼千斤不敵胸脯四兩,八小時大骨湯不如一勺味精”,本來是說味精的提鮮能力的,如今卻成了它的原罪——味精簡直比香精還能耐,肯定有問題。
2009年,北京衛視推出一檔健康節目,名曰《養生堂》,節目請來很多專家,講食療,講養生,吸引了大部分中老年群體,同時段收視率一度提高了8倍 。
專家都說過什麼呢?
有人說,最晚一歲就應該給孩子斷奶;
有人說,陰陽調和得長壽;
有人說,五色補五臟;
當然,還有“千古名方”
…
本來只是一檔電視節目,提供的信息往往不夠完整,但電視機前的媽媽們拿起小本本,記下專家說的話,出了問題,不是去醫院,而是先打電話問問專家。
我想專家被黑成“磚家”,大概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
專家說,養生講究口味清淡,要少鹽少味精,經過一番轉達,加上調味界的不光明“前科”,味精突然成了“罪人”,關於味精的謠言也突然多了起來。
蓮花味精的日子已經不好過了。
從2010年開始,蓮花味精的淨利潤曲線呈現出規律性的波動——偶數年盈利、奇數年虧損,盈利一般在一兩千萬,虧損則動輒幾個億。
虧損是真實的虧損,盈利則來自政府補貼和資產重組。
今年10月18日,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在官方微博發佈公告,向公眾有償徵集被執行人夏建統的行蹤和財產線索,“提供有效線索,30萬就是你的!”
蓮花味精(現稱“蓮花健康”)也收到了河南省周口市中級人民法院的決定書,面臨再次易主或破產兩種結局。
如今的蓮花味精
3
味精,到底該怎麼吃?
關於味精的謠言,從來就沒有斷過。
媽媽說它是人工製品,不天然,吃了會變傻。
味精的主要成分,一直是19世紀初剛剛發明時的樣子——穀氨酸鈉,很多天然食物裡都有。
穀氨酸鈉進入胃裡,受胃酸作用生成穀氨酸,穀氨酸會參與腦內蛋白質和糖代謝——穀氨酸可以改善智力發育,母乳裡也有,吃一點,不會變成鐵憨憨的。
媽媽說它加熱會致癌。
當穀氨酸鈉加熱到 120 攝氏度,會產生焦穀氨酸鈉,焦穀氨酸鈉會失去鮮味——也就是說,如果溫度過高,味精的提鮮作用就沒了。
當然,如果焦穀氨酸鈉過多積聚在體內可能會出現手震、興奮及失眠等反應——但沒有證據,證明它會致癌。
就算你什麼都不信,你也可以用一個最簡單的笨辦法:出鍋前再放味精。
媽媽說它會導致脫髮。
媽媽,謝謝你給我的禿找了個藉口。
甚至還有人說,味精殺精。
這樣下去,味精要成“百毒之王”了。
但截至目前,世界各權威機構的結論都認為味精是安全的。
正常做一次飯,幾粒味精,不用擔心“攝入過多”,有可能攝入過多的,是那些經常在外就餐的人群,為了追求口味和鮮味,飯店的鹽和味精擱得多,會讓你不知不覺攝入過量鈉元素。
我覺得,味精被黑得這麼慘,很可能是你媽媽想喊你回家吃飯。
味精“惡名昭著”,人們把目光投向了它的兄弟——雞精和蘑菇精。
1998年,蓮花味精上市的時候,曾經的鄰居太太樂雞精找到奧美,策劃了一個廣告片,並設計了一個全新的產品包裝——包裝上的雞生動可人,彷彿裡面,真的有一隻雞。
像這樣吃雞精,也扛不住啊
味精不夠“天然”,加上致癌風險的謠言傳來傳去,主婦們開始相信,雞精是從“雞”身上下來的,天然健康的好調味品。
和味精相比,其他的調味品都過得很好,太太樂雞精的銷量早已突破50億,海天醬油市值超2000億。
雖然,雞精的主要成分,還是穀氨酸鈉。
醬油裡,也有穀氨酸鈉。
不僅原料相同,它們的製作工藝也相似——以玉米、小麥、大豆等為原材料,通過發酵、提純,最終變成固體或液態的調味料,烹飪的時候加一點,提鮮提味。
一粒黃豆,從3000多公里外的東北黑土地,輾轉到北緯23°附近的南粵醬園;
再經過300餘年傳統工藝的處理,歷經約200天太陽光近似直射的暴曬等處理;
最終釀造出色香味美、營養豐富的醬油,走上千家萬戶的餐桌,喚醒億萬百姓的味蕾。
這是海天醬油的一個廣告。
如果把黃豆換成玉米,可能就是味精的廣告。
既然味精沒問題,那為什麼有人覺得自己吃了味精確實口乾舌燥?
——不要懷疑,你味精吃多了。
當然,任何不提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
根據歐洲食品安全局的評估報告,“對於一個60公斤的成年人來說,每天攝入的味精不超過1.8克。”
而且確實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做飯加了味精,就要少一點鹽,因為味精中也含有鈉元素,如果攝入過量,會出現口渴、血壓升高,甚至頭暈、頭痛的症狀。
需要注意的不是味精,也不是雞精、醬油和鹽,而是,你究竟吃了多少。
注:味精無毒,但哺乳期的婦女、嬰幼兒來說應該儘量少吃或不吃味精,老人、兒童、高血壓以及腎炎、水腫等疾病的病人也不宜多食。
尾聲
曾經,辣條也像味精一樣被家長們嫌棄:它似肉非肉,奇形怪狀,偏偏又讓孩子一吃了就沒胃口吃飯。
辣條也背上了很多黑鍋,有人說是小作坊裡拿腳丫子踩出來的,有人說是香精調出來的……
直到現在,衛龍的包裝袋背後,都印著他們廠房的照片,可見謠言影響之大。
圖:真實的辣條生產線
但是多年之後,我們才發現都誤解了辣條:它或許營養價值一般,但如果說是髒的、有毒,這個鍋也是不敢背。
辣條的原理,其實就是麵筋、豆製品,是廠房大機器嚴格潔淨地生產出來的,加入符合國家許可的調料。
我們還聽說過種種謠言:無骨雞爪都是老太太啃出來的,臭豆腐是在廁所裡漚出來的,肯德基的雞個個都是哪吒,長了四隻雞翅六個雞爪……
當年謠言最盛時,連肯德基的老總都跑出來親自打廣告,在新聞聯播後的黃金時段澄清真相。
今天的味精,就像當年被誤解的辣條和炸雞一樣。衛龍和肯德基挺過來了,他們還有很多時間,可以一步步澄清當年的謠言。
可惜味精沒能等到這一天。
我能理解大家對食品安全的關心,但我同樣不希望看到味精被妖魔化。
沒有味精,現代中式廚房會損失很多滋味:也許鮮味還是專屬於貴族的滋味,高高凌駕在平民的酸甜苦辣鹹五味之上。
希望看完這篇文章,我們能重新看待味精——這個被人類誤解了幾十年的好朋友。
閱讀更多 酷玩實驗室Coollabs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