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 如何破解“縣域不經濟”?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也是區域發展的基石。

然而,“縣域經濟是一種行政區經濟,很容易侷限在縣域的‘一畝三分地’上,造成‘縣域不經濟’”,區域經濟學家肖金成指出,“縣域不經濟”,就是僅僅靠一個縣解決不了一個縣的經濟問題。“現在的縣,‘細碎化’現象比較普遍。在工業化生產時代,這些都屬於‘不經濟’或者‘不夠經濟’”。

如何破解“縣域不經濟”的問題?在肖金成看來,要改變“不經濟”,就要跳出縣域看縣域,用一盤棋的思維發展。

近日,《2019年中國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報告·綠皮書》(以下簡稱《發展報告》)新鮮出爐。根據研究成果,廣義中小城市經濟總量已達76.43萬億元,佔全國經濟總量的八成以上。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數為70.5,東部先發優勢明顯,中西部緊追。

實際上,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20年以來,西部的縣域經濟“經濟規模繼續擴大,經濟活力進一步增強,高質量發展有序推進”。去年10月,《中國西部地區縣域發展監測報告2018》就指出,2018中國西部百強縣市競爭力指數,平均值達到71.76,比前一年提高1.83。

此次,位於西部的成都新都區,就在《發展報告》中脫穎而出。新都成為中國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報告上的榜上成員,再次躋身5大“全國百強區”榜單。

打破限制 避免“不經濟”

县域经济 如何破解“县域不经济”?

要“跳出縣域看縣域”,突破縣域經濟的空間侷限,擴大有效腹地,交通的通達程度至關重要。成都新都區,就是“動脈通暢”的代表之一。

作為新中心城區,新都地處成都北門,不僅是“南絲綢之路”起點城市,還毗鄰“蓉歐快鐵”起始站點。雖是“縣域”,卻具備融入“一帶一路”獨特優勢。

正是得益於此,新都成了成都金青新“大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了這塊“金字招牌”,新都將有望在更寬領域、更高層次參與全球資源的流轉和配置,融入全球產業價值鏈高端。

去年,成都地鐵3號線連通了新都;目前,另一條串聯新都的地鐵5號線,也正加快建設;據規劃,地鐵27號線也將經過新都。大運量的軌道交通,使新都實現了與成都主城區的無縫對接,人流更加高效。

全省重大項目開工中,金鳳凰高架新都段、天府大道北沿線等貫通成都市中心的2個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先後啟動。

而成北片區交通節點轉換能力和通行能力增強,將串聯起成都北部的眾多縣域,為“金青新”三個縣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提供重要交通保障。

凸顯特色 以產業融入網絡

县域经济 如何破解“县域不经济”?

所謂“要想富先修路”,縣域要發展,交通的確至關重要。但如何避免淪為“過道”,留住通道上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等發展要素,成為經濟能效提升的關鍵。

為此,清華大學中國企業創業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玉傑認為,各個縣域應凸顯各自特色,從功能分工變成網絡佈局。只有這樣,才能從“通道”,變成“節點”——“圍繞著城市形成網絡化的格局,以城市為中心、交通幹線為網絡,把點線面帶全部覆蓋”。

而在網絡中,找準自己的定位和特色,是第一步。

以新都為例,今年四川最新的《縣域經濟發展考核辦法》中,將四川全省共183個縣、市、區劃分為四大類別,實行分類考核。新都所屬的“城市主城區”是類別之一,共有33個縣市區。

對於此類縣域經濟的發展,四川明確要“突出城市功能建設優先,側重高端要素集聚集成轉化,促進產城融合發展”。

之所以能成為“縣域經濟發展進步縣”,得益於新都清晰地認識到了特色產業發展和產城融合的重要性。

早在2017年,新都就陸續出臺《關於加快軌道交通、航空、現代物流三大主導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等政策,有針對性地強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而新都現代交通產業功能區,則是新都主導產業軌道交通和航空產業的重要承載地。作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四川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規劃面積150平方公里的新都現代交通產業功能區,就坐落於新都石板灘鎮的這座“新城”。

目前,這裡已經聚集了中車成都、中航發成發、中航發渦輪院等龍頭企業,規上企業達到160家,總產值超過350億元。此外,還已形成年產600輛地鐵整車的能力,全市60%以上的地鐵實現“新都造”。

並且為了進一步“側重高端要素集聚集成轉化”,新都區還聚集了科研及技術支撐,形成了“校院企地”合作對接機制。

截至今年4月,這裡已有74家企業與高校、院所共建科研項目,擁有4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6個國家級技術中心,1個博士後工作站,9個院士工作站,46個省市級研發機構。

對標國際 用營商環境留住企業

县域经济 如何破解“县域不经济”?

確定特色產業、促進產城融合,有利於縣域經濟在“網絡”中形成特色優勢。

下一步,要真正留住資源,肖金成指出“根本是讓市場發揮作用”。他認為,產業的發展和創新的動能,都源自企業。而政府需要做的,是“在營商環境改善上努力”,吸引企業聚集。

新都在今年3月,舉行了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年工作大會,為改善營商環境,劃出了明確的“任務表”,即:“部分營商環境指標達到國際國內先進水平,形成獨具優勢的國際化營商環境”。同時,建立符合新都實際、具有新都特色的營商環境政策體系,推動資源要素高效配置,市場活力充分激發。

一步一個腳印,新都的清晰思路可見一斑。

而其實,在第一個節點之前,新都已在5月率先動身。當月20日,新都主動“走出去”,在北京舉行了“智慧•創新•合作•發展——2019軌道航空產業合作論壇暨成都軌道航空產業功能區投資推介會”。

推介營商環境,正是為新都的特色產業吸引企業。當天,包括中鋁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首都航空、中國中鐵建工集團、悉地國際、康明斯集團、美國AECOM等在內,活動共吸引了60餘家軌道交通、航空航天領域知名企業到場。

實際上,《發展報告》中投資潛力、科技創新等領域,均與營商環境發展水平息息相關。新都能榜上有名,也正與其不斷提升國際化營商環境的努力密不可分。

從新都的經驗不難看出,西部縣域經濟的發展,突破思維和區位的限制至關重要——在更大範圍中對接生產資源、對標營商環境。

正如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教授李義平所說,在全球化背景下,不能孤立發展縣域經濟,應該把縣域的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和外邊的大環境和市場上的大需要,緊密地結合起來”。

每日經濟新聞 黃名揚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