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PM2.5和臭氧成主要汙染物

秦皇島:PM2.5和臭氧成主要汙染物

秦皇島曾獲中國最美海濱城市、全國十佳生態文明城市、中國北方最宜居城市等稱號。儘管榮譽眾多,但秦皇島今年的空氣質量卻不盡如人意,從年初到9月曾多次進入全國後20名單中。

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9年9月和1-9月全國空氣質量狀況顯示,9月秦皇島再次進入168個重點城市排名後20位城市名單中,位於倒數第12名。在1-9月168個重點城市空氣改善幅度排名名單中,位於倒數第9名,同樣位於後20位城市名單中。

PM2.5、臭氧濃度均上升

秦皇島:PM2.5和臭氧成主要汙染物

作為中國近代旅遊業的發祥地,秦皇島彙集了豐富的旅遊資源,是馳名中外的旅遊休閒勝地,更被譽為“天堂之城”。近年來,由於秦皇島高度重視環境治理,空氣質量改善也取得的了明顯成效。

數據顯示,2018年,秦皇島空氣質量達標天數為285天,環境空氣綜合指數同比下降9.6%,細顆粒物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3.6%,超額完成省政府下達的目標任務,獲得了2018年年度“大氣汙染綜合治理先進市”的稱號。由於秦皇島的全年空氣質量達標天數位於京津冀地區前列,其秋冬季霧霾天氣困擾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優良天數同比增加17天,藍天白雲已經成為常態。

然而,在2019年,由於受到特殊的氣候影響,秦皇島的空氣質量急轉直下,多項汙染物濃度升高。今年1-6月,全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5.73,較去年同期的5.40上升了6.11%;全市監測有效天數181天,達標天數133天,達標率為73.5%,與2018年同期相比達標天數減少4天;全市重汙染天數4天,比2018年同期增加3天,全市主要汙染物為PM2.5。

在今年上半年,秦皇島的綜合指數和主要汙染物二氧化氮、細顆粒物、一氧化碳、臭氧平均濃度同比2018年不降反升。其中,PM2.5和臭氧的濃度上升較高,PM2.5平均濃度上升9.5%,PM2.5改善率排名全省倒數第一。1-6月,全市PM2.5平均濃度為46微克/立方米,較2018年同期上升9.52%;全市臭氧平均濃度為175微克/立方米,較2018年同期上升6.06%。

在1-8月,秦皇島全市細顆粒物平均濃度為40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1.1%,細顆粒物濃度改善率在全省排第11名。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今年9月,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形勢嚴峻。9月,全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4.91,較去年同期的3.77上升了30.2%。按照空氣質量綜合指數評價,全市監測有效天數30天,達標天數18天,達標率為60%,比2018年同期減少11天;全市重汙染天數0天,與2018年同期持平,全市主要汙染物為臭氧。

在1-9月,秦皇島全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5.25,較去年同期的4.78上升了9.8%;全市監測有效天數273天,達標天數198天,達標率為72.5%,與2018年同期相比達標天數減少26天;全市重汙染天數4天,比2018年同期增加3天,全市主要汙染物為臭氧。

通過公佈的空氣質量狀況來看,秦皇島空氣質量下降幅度較大,大氣汙染較為嚴重,其主要原因在於汙染物PM2.5和臭氧濃度雙雙升高。

厄爾尼諾加重汙染

2018年,秦皇島的大氣防汙治理取得了巨大進步。然而,在今年卻一直面臨空氣質量下降、汙染物反彈的情況。在《關於生態環境部強化監督交辦秦皇島市環境問題有關情況的通報》中指出,秦皇島在揚塵汙染、露天焚燒、工業汙染等三方面問題嚴重,而且厄爾尼諾帶來的特殊氣象襲擊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受厄爾尼諾影響,2019年2-3月“2+26”城市和汾渭平原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降水偏少,冷空氣活動較弱。大氣汙染物擴散條件接近十年來的平均指數,但較2018年同期偏差,靜穩天氣發生概率較高,不利於大氣汙染物擴散。因此,秦皇島的主要汙染物PM2.5的濃度有所上升。

“厄爾尼諾現象”也是造成我國眾多省市氣溫普遍偏高的原因。在2018-2019年因氣溫上升,導致我國大部分地區出現“暖冬”。受“暖冬”影響,秦皇島近地面累積的PM2.5會反射更多的太陽輻射,致使地面輻射降低,繼而出現逆溫,大氣混合層空間變小,PM2.5濃度又會進一步上升。此外,2月中旬以來,影響我國東部地區的冷空氣勢力總體偏弱,加之偏強的中低緯西太平洋副高,利於引導低緯度水汽向我國華北、黃淮、江淮一帶輸送,導致該地區氣溫偏高、溼度偏大,不利於汙染物的擴散,致使霧或霾天氣過程生成、持續。

臭氧成夏季主要汙染物

秦皇島:PM2.5和臭氧成主要汙染物

由於氣溫升高,秦皇島今年的臭氧濃度也在不斷攀升,夏季更是取代PM2.5成為主要汙染物。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受低壓系統控制,且氣溫不斷攀升,汙染物擴散條件不利,光照加強、溫度升高等氣象因素為臭氧生成提供了更便利的條件。臭氧也是我國六項汙染物監測物質之一,它的升高將間接推高氮氧化物等汙染物,尤其是在夏天濃度較為突出。

除了高溫,揮發性有機物(VOCs)反應生成臭氧和細顆粒物(PM2.5)也是影響空氣質量的重要因素。這兩種氣體主要來自於機動車尾氣的排放。因此,機動車對PM2.5和臭氧濃度的升高有所貢獻。此外,汽車製造過程中也會產生揮發性有機物(VOCs)。

秦皇島作為首都經濟圈的重要功能區,是中國最大的鋁製品生產加工基地,也是全球最大的鋁車輪和鋁製底盤零部件供應商,國內汽車零部件行業出口量第一,被譽為“車輪製造之都”。

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主要來源於塑料、橡膠加工、油漆、生產汽車噴漆和塗料生產等諸多產業領域。這些產品在生產和加工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含有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的廢氣,這些廢氣未經處理排進大氣,在一定條件下會形成光合作用,產生臭氧汙染。揮發性有機物(VOCs)的高排放再加上今年的異常高溫,導致秦皇島的臭氧汙染較為嚴重,且時間較長。

打響藍天保衛攻堅戰

隨著秋冬季來臨,氣候轉寒,臭氧汙染水平也將同步下降,但霧霾來襲,PM2.5汙染加重。為扭轉今年空氣質量指標不降反升的被動局面,有效發揮秋冬季大氣汙染減排效益,全面完成2019年空氣質量改善目標任務,秦皇島制定了《秦皇島市2019年9-12月藍天保衛戰攻堅行動方案》。該方案從十大方面進行了重點治理,加快推進禁煤區內清潔取暖改造工作、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加強對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和深度治理企業汙染、治理設施運行狀況的監管,確保穩定達標排放。同時,持續開展對“散亂汙”企業的排查整治行動,加強機動車尾氣貢獻高的路段機動車擁堵疏導工作等。

在大氣環境執法上要求從9月起一直到今年年底,組織開展大氣環境執法專項行動,重點檢查揚塵汙染防控、VOCs治理、工業企業達標排放及無組織排放管控、涉氣重點企業持證排汙,以及在線監測設施運行等情況,嚴厲查處環境違法行為。

為積極應對重汙染天氣應急響應,把各項管控措施落到實處,秦皇島不僅要加強組織領導,還要強化縣區主體責任。一方面,建立快速應對機制,全面加強執法監管;另一方面,要統籌全市環境執法力量,常態化組織開展執法專項檢查,進而推進相關部門研究建立聯合執法機制,持續保持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的高壓態勢。

秦皇島:PM2.5和臭氧成主要汙染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