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里事件後不久,英國政府撤去義律的職務,另派葡鼎查為全權公使,前來中國擴大侵略戰爭。
葡鼎查到達廣州以後,親自率領十艘軍艦和二十餘艘運輸船揚帆北駛,佔領廈門,進攻臺灣,到達浙江定海海面。原來,在英軍退出定海以後,清政府就派定海鎮總兵葛雲飛、壽春鎮總兵王錫朋和處州鎮總兵鄭國鴻統兵三千聯合鎮守。並任命江蘇巡撫裕謙為欽差大臣,主持三鎮軍務。
(三總兵塑像)
裕謙和林則徐的政見非常一致,在滿蒙貴族裡面,可以說是首屈一指的抵抗派人物。接到任命以後,他四處招兵,把駐守定海的軍隊增加到五千六百餘人,又在定海修建炮臺和防禦工事。但是,他是文進士出身,歷任文官,不懂軍事,在處理問題時,也總是固執己見,不聽別人的意見。有人主張應當把三個總兵調到內地,以便阻擋英軍登陸。他沒有同意。葛雲飛要求堵塞進入定海的主要水道,在周圍險要的關口增添炮臺,他也拒絕接受。
葛雲飛是浙江山陰(今紹興)縣人,從小練武,是個武進士。他從軍將近二十年,一直懷著忠心報國的堅強信念。到達定海以後,他讓王錫朋鎮守北面的曉峰嶺,鄭國鴻鎮守西面的竹山門,南面的土城首當其衝,守衛任務最為艱鉅,便由他自己負責。為了加強定海的防禦,他曾經擬訂過幾個計劃,報告上級,但都沒有得到應有的支持,因此心裡很不痛快,但他為國殺敵的決心卻從未動搖過。
《廣州和約》簽訂的消息傳到浙江,文武官員們誤認為戰爭已經結束,英軍不會再來。王錫朋和鄭國鴻同時接到上級的命令,準備立即收拾行裝,迅速返回原來駐地。動身前夕,葛雲飛為他們設宴錢行。可是,酒只喝了一半,下面就有人跑來報告:“廈門已經失守!”三個總兵大吃一驚,放下酒杯就奔赴軍營,佈置防守事宜。
葛雲飛知道,曉峰嶺背後有條通道,可以直達定海,於是就向裕謙寫了個報告,要求在這裡添設炮臺,增加守軍。裕謙手下的一個文書因嫌葛雲飛從來不向他行賄送禮,早就懷恨在心,所以不向裕謙彙報,就提起筆來代為批道:“定海一島,本大臣佈置十分周密,你三番五次來要兵要炮,不知你究竟安的是什麼心?所請各事,一概不許。”
這年九月下旬,英軍開始對定海發動進攻。葛雲飛頭裹青布頭巾,身披麻布戰袍,腳上穿著帶鐵齒的皮靴,冒著瓢潑大雨,在陣地上來回指揮。王錫朋和鄭國鴻也都親臨前線,指揮作戰。
士兵們見總兵官都跑在前頭,受到很大鼓舞,打仗非常勇敢。英軍連續進攻了五天,都遭到失敗。但清軍由於日夜奮戰,供應又不及時,也已經疲憊不堪。十月一日拂曉,大霧瀰漫。英軍乘機分成兩個縱隊登陸,所有船艦一律靠近定海海岸。第一縱隊約有一千五百餘人,從背後進攻曉峰嶺。王錫朋率軍衝下山來,英勇迎戰。
他們用火繩槍和抬槍向英軍射擊,使整個山坡象火海一般。王錫朋手執腰刀,一連殺死幾個英軍,但因寡不敵眾,他的一條腿被炮彈打斷,壯烈犧牲,陣地終於失守。英軍從曉峰嶺向下進攻竹山門,六十五歲的鄭國鴻也力戰身亡。
英軍的第二縱隊開始進攻土城。葛雲飛率領軍隊分段嚴守,進行阻擊。英軍發起幾次衝鋒都被他們打退,同時還打沉了一艘停在岸邊的英國船。這時第一縱隊英軍衝下山來,同第二縱隊英軍一起,對他們進行夾擊。葛雲飛親自開炮,進行抵擋。
炮彈打光以後,他又帶領二百名親兵,跳下城牆,用大刀同英軍拼搏。一個英軍軍官舉著一面綠色大旗,領著一群英兵迎面衝來,葛雲飛一見就厲聲罵道:“逆賊,你終於要沾汙我的刀了!”一刀下去,就將那個英國軍官殺死,因為用力過猛,刀被折成兩段。他隨即又抽出兩把刀來,向後面的英軍衝去。
英軍嚇得回頭就跑,他在後邊緊緊追趕,追到竹山門時,他正想上山,一個英軍從上面向他砍了一刀,把他的臉削去一半,鮮血淋漓,他忍著劇烈的疼痛,繼續撕殺。英軍從背後向他開了一炮,把他的胸部打穿,他依在一塊巨大的岩石下面,英勇殉難。
裕謙知道,英軍佔領定海以後,肯定要進攻鎮海。為了激勵官兵的鬥志,他在鎮海城內的關帝廟前召開了一次誓師大會,和官兵們約定:“不許退出城池一步,也不許接受英軍勸降的片言隻字,如果有人不遵守此約,就立即處死。”可是,負責鎮守城北招寶山的浙江提督餘步雲,卻沒有這個決心,竟以兩腿有病為理由,拒絕赴會宣誓。
十日黎明,英軍在勇江口登陸。裕謙親自登城督戰,而餘步雲卻跑上城來,建議同英軍議和。裕謙說:“議和只能苟安一時,而且有傷國體,還是以戰為好。”餘步雲走了不大一會兒,又跑上來對裕謙說:“我一人戰死,理所應當,但我家中妻子兒女三十餘口,實在可憐,況且今天是我女兒結婚的日子,請大師仔細斟酌。”
裕謙回答道:“兒女情長,就是英雄也免不了,但忠義事大,卻千萬不能動搖。”
貪生怕死的餘步雲垂頭喪氣地回到招寶山,仍然毫無鬥志。他不讓官兵進行反擊,英軍剛進入山龍,他就放棄炮臺逃走了。裕謙抵抗了一天,在城被攻破時,投水而死。英軍長驅直入,攻取了鎮海,隨後又佔領了寧波。
若有不足之處,還望指出。
未完待續。
閱讀更多 通讀歷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