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球杆4年才湊齊,臺灣高球力量的進階:從呂良煥到潘政琮

在今年實現了美巡賽首勝的中國臺北球員潘政琮入選了由埃爾斯領導的國際隊,並將於今年12月9日至15日與由泰格·伍茲帶隊的美國隊在總統盃上對抗。對於潘政琮來說,他的總統盃的首秀地點——皇家墨爾本有著別樣意義。

一套球杆4年才湊齊,臺灣高球力量的進階:從呂良煥到潘政琮

潘政琮(圖片來源:IC PHOTO)

回顧臺灣高爾伕力量的崛起,謝敏男和呂良煥,兩位亞洲高球的傳奇選手給臺灣的後來者們開創了歷史先河,也奠定了基石。1971年,呂良煥先生在第一百屆英國公開賽上僅以一杆的差距輸給了李·特維諾,取得那場比賽的亞軍,從此聲震高壇。

一套球杆4年才湊齊,臺灣高球力量的進階:從呂良煥到潘政琮

1972年,兩人聯手在皇家墨爾本高爾夫俱樂部拿下了世界盃的團體冠軍,另外謝敏男還拿下個人冠軍。此時此刻,皇家墨爾本俱樂部的會館中還陳列著這場不可能勝利的戰役的紀念品。

一套球杆4年才湊齊,臺灣高球力量的進階:從呂良煥到潘政琮

呂良煥和謝敏男贏下世界盃團體冠軍(圖片來源:網絡)

1936年出生的呂先生家境貧寒,從小靠當球童背球杆掙錢,他甚至拿竹竿當過球杆,用曬乾的芭樂當球來打。在那個只有駐臺美軍才能打得起小白球的時代,打一場正式的高爾夫對他來說無疑是極度奢侈的活動。而呂先生“湊”夠第一套球杆的過程也尤為漫長,總共通過三次“杆弟杯”比賽,歷時四年。如今自己經營的品牌工廠裡有成千上萬套高質量的球杆,但或許對於呂先生來說,在二十歲那年取得的第一套球杆在心中的分量是無法撼動的。

一套球杆4年才湊齊,臺灣高球力量的進階:從呂良煥到潘政琮

相比於呂良煥先生來說,1940年出生的謝敏男雖然沒有過用竹竿當球杆的經歷,但在那樣的年代,仍然是連球都買不起。無獨有偶,同為“杆弟”的謝敏男的第一套球杆也是通過“杆弟杯”贏來的。縱觀其比賽生涯,冠軍紀錄以百次計算。謝敏男先生雖年事已高,已經79歲高齡,但仍然活躍於高爾夫的賽場上。

2018年,78歲的謝敏男為了鼓勵更多的年輕人站上世界舞臺,參加了臺灣名人賽,為了此次的比賽,他提前一個月開始進行體能訓練。雖然最後還是因為天氣以及年歲的原因交出158杆的總成績而被淘汰,但其積極的心態仍能影響很多年輕的選手。

現如今,高爾夫不再是貴族的專屬,球員們也無需再經歷那樣一個資源匱乏的時代,但無論如何,其背後所付出的汗水是同樣抑或是更多的。

一套球杆4年才湊齊,臺灣高球力量的進階:從呂良煥到潘政琮

在這樣一個“湊巧”的地點,同樣是臺灣出身的潘政琮也希望能通過此次總統盃的比賽讓自己也像前輩呂良煥和謝敏男一樣,在“傳說”中佔有一席之地。潘政琮進入高爾夫世界的原因也與“杆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因為母親是“杆弟”(球童)而跟隨母親到球場玩耍,從此就與小白球結下不解之緣。

從業餘打入美巡賽,潘政琮是1988年以來首位打入美國公開賽的臺灣選手。從多哈亞運會的亞軍到如今總統盃國際隊的選手,或許此時的他也只是站在先行者們曾經站到的出發點,可不到30歲的潘政琮希望能再現前輩創造的輝煌,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