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求救信號」之三:“媽媽,我們家有多少存款?”

「抓住求救信號」之三:“媽媽,我們家有多少存款?”|| 渡過

華/文

我的前兩篇文章提到,患有情感障礙的孩子向家長提出相關問題時,一般有兩個意圖:一是試探了解家長的態度;二是主動發出求救信號,尋求家長幫助。

(一)

孩子在急性發作期,處於低能量狀態,有明顯的軀體症狀,基本日常生活以及社會功能嚴重受損,不得不休學在家。一般情況下,如果家長能夠提供好的家庭支持,系統、全面地治療一段時間,孩子的病理性症狀和情緒會逐漸改善。

到了治療鞏固期,孩子的身體能量和思考能力得以恢復,開始嘗試瞭解自己的病情,分析病因,有些孩子甚至能探索自救之路。

這一階段,孩子除了不能上學,生物鐘紊亂,其他方面都基本恢復正常。很多家長反映,孩子這時期經常會問這樣的問題:

“媽媽,咱們家有多少存款?’

”媽媽,咱們家就只有這一套房嗎?”

“媽媽,你和爸爸每個月的工資是多少?”

類似這樣的問題會不止一次問,直到獲得滿意的答案才肯罷休。

有位媽媽告訴我,她說家裡沒有存款,孩子情緒低落了好幾天。等她意識到這一點,告訴孩子:“上次媽媽和你開玩笑呢,咱們家裡有一百萬呢!”孩子不停追問,直到爸爸再次確認後才如釋重負。

家長感到很困惑:究竟是什麼原因會讓一個生病休學在家的孩子,關注家裡的存款呢?他到底在想些什麼呢?

(二)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類的需求是按照先後順序出現的,一個人滿足了較低的需求後,就會出現較高級的需求。

需求層次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對青少年來說,其生理需求就是保證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飲食,合理的運動,讓身體處於健康狀態。這是所有需求的基礎。

其安全需求,則包括人身安全、生活穩定,以及免遭痛苦、疾病等。

其社交需求,體現在和周圍人的正常交往,包括家人、老師、同學、朋友,關乎友誼、忠誠、關心、接納和歸屬感。歸屬感很重要,如果孩子感覺難以融入一個小團體或是班集體,格格不入,就會非常痛苦。

其尊重的需求,體現在榮譽、成就、信心、自由、獨立等方面,如參加班級活動為班級爭得榮譽,積極進取獲得優異成績;進而樹立自信心,獲得他人的認可和尊重等。

其自我實現需求而言,體現在自我價值的實現、目標的規劃等。

這些需求逐一得以滿足,便可由低級逐步上升為高級,最終達到自我實現的最高層級。

從這個需求層次來看,患病的孩子之所以無法正常上學、生活、社交,很明顯是他目前處於需求層次的最低階段,也就是生存需求。

當孩子向家長提出上述問題時,首先說明我們孩子的病情在逐漸好轉,已經由基本的生存需求,轉向更高一級的安全需求了。

所謂安全感就是人們內心對於安全的需求。當孩子面對不和諧的家庭關係,會對家庭產生極度的恐慌和無助感;當孩子面對突如其來的疾病,會對生命產生極度的恐懼感和無力感;當孩子面臨學業中斷時,會對未來產生極度不確定性和不可控性——這時候,孩子對於金錢的關注,是他在嘗試建立唯一能夠確定的、可控的安全感。

家長可以這樣回覆孩子:

“寶貝,請你相信爸爸媽媽是有能力經營好這個家的,我們的實力不容小覷哦。你呢,現在正是養精蓄銳的時期,什麼都不要想,給自己時間好好休整……”

孩子的不安全感直接來自於父母的不安全感。所以,要想建立孩子的安全感,父母首先要建立自己的安全感。當父母能夠真正的接納自己,不論發生任何困難,內心要足夠穩定。

父母要像一顆懸掛在空中的恆星,始終溫暖而又堅定地照亮自己,也照亮孩子,使你的光芒驅散孩子眼前的黑暗。

家長不斷自我成長,給孩子一個足夠安全、溫暖的家庭氛圍,就會喚醒孩子內心巨大的力量。 (待續)

關於“渡過”

心理障礙患者互助康復社區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本公號圖片除註明外皆由張進所攝。

文字、圖片版權均為作者和公號所有,未經同意禁止商業應用。投稿信箱:zhangjinduguo@163.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