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美國禽肉有望搭上“春節檔”

近日,中國海關總署和中國農業農村部聯合發佈《關於解除美國禽肉進口限制的公告》,正式解除了自2015年以來中國對美國禽肉的進口限令。

“有助於豐富國內肉類市場,填補優質蛋白供給來源,滿足百姓消費升級需求。”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副會長於露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採訪時,肯定了自美進口禽肉解禁後的積極作用,她同時表示,儘管由於此前美國禽類疫情,中美之間的禽肉貿易暫時中斷了,但“原有進口渠道和企業資源都是暢通的,預計年底至春節前,美國禽肉產品就能登上中國百姓的餐桌”。

美國《聯邦紀事》也於11月8日公佈了中國自產原料禽肉輸美的最終規則,確認中國自產原料禽肉監管體系與美國等效,中國被列為有資格向美國出口自產原料熟制禽肉的國家。這意味著中國同時打開了美國這一全球最大禽肉消費市場的大門。

滿足國內消費需求

補充優質蛋白供給

於露告訴國際商報記者,近幾年,全球對於雞肉等白肉的需求都呈現略增態勢,國內也是如此。“這方面的消費逐步提高與禽肉蛋白質含量較高,有益飲食結構調整不無關係”。

調研諮詢公司智研諮詢發佈的《2019-2025年中國雞肉行業市場現狀分析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雞肉總消費量1153萬噸,佔全球雞肉總消費量的11%。天津口岸數據也顯示,2019年前十個月,自該口岸進口的火雞肉、雞胸、雞腿、雞翼、雞爪、雞雜碎等禽肉產品達797批次,重量2.06萬噸,貨值5362.65萬美元,來自阿根廷、巴西、白俄羅斯、波蘭、俄羅斯等國家。

此外,從我國雞肉進口數量及產品分類來看,雞爪和雞翅部位受到國內民眾的偏愛,在進口禽肉產品中的佔比最高。而歐美國家偏愛雞胸肉,產品種類上的需求恰好構成互補。

據悉,在因禽類疫情導致對中國出口受限之前,美國曾是中國禽肉進口的第一大來源地。“不可否認的是,美國從禽肉產量、消費品類、與我國的運距,到機械化程度、養殖成本等多方面都具備較大的優勢和較高的性價比,再度對美開放我國禽肉市場後,原有進口渠道和企業將迅速運轉起來。”於露說。

美國積極恢復禽肉輸華

中國打開對美出口大門

此前的對美禽肉進口“禁令”緣於2013-2014年美國爆發的禽類疫情。從此次兩部門聯合發佈的公告中可以發現,2013年1月28日至2015年2月3日公佈的五條禁令均與禽流感有關,禁止從美國輸入禽類肉及相關產品的根本目的,是防止美國部分地區的禽流感疫情傳入我國。

疫情發生後,美國採取了防控措施,2017年3月迄今,其國內未再有新的疫情發生;2017年8月,美國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提交了疫情終結報告。

美國在2017年7月邀請中國專家組赴當地開展相關的防控體系和監管措施的實地評估;2018年5月,雙方就美國禽肉獲得對華出口資格進行商談。

北美養禽業較為發達,禽肉產量居世界前列,我國解除北美禽肉進口限制後,將進一步拓展禽肉進口來源市場,有效滿足市場需求。

中國巨大的市場和日益增長的進口規模無疑也是美國急於恢復對華禽肉出口的最主要誘因。美國農業部發布的《世界畜禽市場和貿易報告:2020亞洲展望》預測,中國在2020年對雞肉的生產量、消費量和進口量都將提升。

其實,除了消費大國的角色外,中國也是雞肉生產的大國。根據上述智研諮詢報告,中國是全球第三大雞肉生產國,雞肉產量僅次於美國和巴西。2018年我國生產雞肉為1160萬噸,約佔全球總產量的13%。

而自2004年以來,中國也一直在尋求熟制禽肉對北美市場的出口,但十幾年來遲遲未有新突破,直到11月8日美國公佈了中國自產原料禽肉輸送的最終規則,意味著繼加拿大、墨西哥、智利等國家之後,中國又打開了一個禽肉消費大市場的大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