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神器”AED 你會用嗎?

原標題:“救命神器”如何發揮“神奇”?AED:更多設備能用 更多百姓會用

“救命神器”AED 你会用吗?

在安徽合肥地鐵1號線合肥南站站廳內,志願者在準備即將投入使用的AED急救設備。

新華社記者 張 端攝

“救命神器”AED 你会用吗?

浙江省東陽市紅十字應急救援隊隊員為企業員工進行AED使用培訓。

包康軒攝(人民視覺)

在不久前舉行的2019北京馬拉松賽上,賽事組委會配備了50臺自動體外除顫器(AED),以供參賽跑者的急救之需——近年來,AED已成為各地馬拉松比賽中的“標配”。這一“救命神器”屢顯神威,挽救了多名心臟驟停跑者的生命。

AED是一種便攜式的醫療設備,能夠診斷特定的心律失常,並通過電擊除顫搶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由於操作方便,知曉使用方式的非醫務專業人員同樣可以輕鬆上手。

儘管AED在急救中的價值得到了更多認知,但在日常生活中,AED的身影仍然難尋;在實際操作中,敢用、會用AED的民眾依然寥寥。因此,增加設備數量與加強培訓同樣重要。

簡單易用

顯著提升救活概率

“發生心源性猝死時,最有效的救治手段就是心臟除顫和心肺復甦。”李然是一名醫生,也是一名持有專業急救證件的AED志願者。她說,如果能夠在心臟驟停後及時進行除顫等正確的急救方式,就能夠為後續的治療贏得時間。

AED設備之所以被稱為“神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夠顯著提高生存率。研究發現,如果在心臟驟停的1分鐘內使用AED對患者電擊除顫,救活概率為90%。有國外的研究報告顯示,在院外心臟性猝死的病人中,只使用心肺復甦急救的生存率為14%,同時使用心肺復甦和AED除顫的生存率能夠上升到23.4%。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流行病學統計數據,我國每年死於心臟驟停的總人數約為54.4萬人,相當於每分鐘有一人發生心臟性猝死,其中90%發生在院外。如果沒有院前急救,搶救成功率極低。因此,在交通樞紐、商場、景區等公共場所配置AED,是目前國際上提高心臟驟停搶救成功率的有效手段。

雖然聽上去很專業,但AED的使用並不困難。普通民眾只要經過簡單的培訓,就可以上手操作。AED可以自動分析患者的心律,判斷其是否需要電擊除顫。操作者只需根據語音提示,按壓按鈕就可進行電擊。如果心電圖檢測結果認為不需除顫,即使按下按鈕也不會放電。

廣泛普及

政府引導民間參與

AED從哪裡找?如今,民眾身邊的AED設備正在增加。

近年來,我國在主要城市的大型交通樞紐及人流密集型場所陸續開展AED配置工作。2015年,上海市紅十字會系統啟動試點設置AED項目。目前,上海市是我國公共場所設置自動體外除顫器數量最多的城市。

在深圳,當地政府於2017年推出“公眾電除顫計劃”,計劃由政府財政出資購置5000臺AED,在5—10年內實現每10萬服務人口配備100臺AED的目標。

在北京,今年正式運行的大興國際機場目前已安裝了40臺AED,首都國際機場也已配置了69臺。北京市衛健委相關負責人日前表示,除機場外,還將利用3年時間在火車站、長途客運站和全市390餘個地鐵站以及公園、景區、大型購物商場等公共場所按照標準配置AED,並出臺相關標準。

據瞭解,近一年來,福建廈門、四川成都、浙江瑞安、江蘇無錫、陝西西安等地均逐步在公共場所投放安裝AED設備。

儘管如此,與一些發達國家的AED配置數量和密度相比仍有差距。在美國和日本,每10萬人擁有的AED數量已超過300臺。而在我國,每10萬人平均只有幾臺。

專家建議,急救設施的普及,應該由政府引導、民間參與。急救科普專家張元春認為,目前AED等急救設備,僅在部分公共場所進行了配備,其他地區仍處於依靠捐贈的狀態中。他說,政府對公共場所的AED配備應制訂強制標準,並鼓勵企業、酒店等單位自己配備。

加強培訓

校園發力共同推進

“雖然我知道AED的使用方式,但是真到了關鍵時刻,恐怕還是不太敢。”媒體人林佳曾在幾年前參加過紅十字會的培訓,持有急救證。但她表示,自從拿到證件後,並沒有碰到過急救場景,也沒有機會再去訓練。時間一久,即便有急救證,自己也不會貿然施救。

雖然配備了AED,由於公眾知曉率低、急救知識普及率不高,“救命神器”未必能及時派上用場。儘管簡單易用,但由於缺乏知識普及和相關培訓,AED的應用之路依然漫長。

記者瞭解到,目前與AED相關的急救培訓機構正在逐步增加。除了紅十字會和醫療機構的急救培訓外,還有不少商業培訓機構提供的專業急救課程。在這裡,報名者可通過一定學時的學習,瞭解和掌握心肺復甦、AED使用等急救知識,並考取美國心臟協會(AHA)認證的急救證書。

同時,按照急救培訓的要求,即便考取了急救相關證書,也需要在規定的時間複訓,以保證技能的嫻熟和急救知識的更新。對於一般公眾來說,這樣的要求很難達到。

如何讓更多普通民眾瞭解AED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具備使用AED的能力?有急救專家指出,除了依靠急救中心、紅十字會、醫療機構和一些社會團體來做科普之外,政府、行業和全社會應該共同推進,促進急救常識的普及。

國家衛健委表示,中國高度重視AED使用的相關培訓工作,已將AED的普及納入健康中國行動。下一步,將積極推動健康中國行動落實,與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等部門進一步加強合作,協調有關部門,共同加大AED配置投入,開展AED和心肺復甦的普及性培訓,科學規範指導AED佈設使用,積極推動AED普及,營造公眾參與急救的社會氛圍。

專家建議,年輕人對急救知識的興趣和技能的掌握,關乎未來的急救、自救水平。要想真正讓AED知識走進尋常百姓家,需要讓急救知識進單位、進校園,在學校開設相關課程或培訓。

今年3月,清華大學啟動了校園PAD(公共電除顫計劃)“黃金急救”計劃,得益於校友捐贈的341臺AED設備和10臺訓練機,對校內學生、教職工開展相關培訓。5月,一名清華學生遭遇心臟驟停,正是在AED的幫助下,為後續的搶救贏得了時間。

自今年開始,浙江杭州開展了中學應急救護普及行動,提升師生的急救理念和技能,培訓內容涵蓋AED使用等應急救護的各個方面,初中和高中學校每校應急救護師資培訓證持證教師分別不少於2名和4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