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研究生與二本研究生的區別

一本、二本是批次招生的簡稱,而且不少大學省內、省外批次並不同。比如,2019年剛升入一本批次的湖南第一師範學院在省外依然是二本招生,可是按傳統的說法,該校已是一本大學。在校學生也是讀著、讀著就成了一本...

而且,除湖南省等省份外,大部分省份招生的二、三本批次早已合併,諸如廣東、山東省等合併的更為徹底,僅劃分本科批、專科批。在批次合併的同時,不少老牌二本大學被批准進入一本批次招生。

說的直白些,就是一本、二本大學的劃分已變得有些"水",不太被認可。因此,一本、二本大學研究生的區別也會顯得不太準確。但是,一本大學中的"雙一流"大學和二本(雙非)大學間的區別還是可以簡單的聊一聊。

其實,二本大學的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予點不算多,尤其是民辦高校僅有幾所具有碩士點(最好的是2018年升格大學的吉林外國語大學)。能招研究生的幾個專業均是學校的王牌專業,起碼在校內還是實力頗為不俗。

另外,在什麼大學讀研除了學校層次(比如"雙一流"大學),還有生源、科研平臺、導師的差異。學校層次不止碩士,本科、博士都有存在社會認可度不同,"雙一流"或之前985、211高校是不少企事業單位的首選。不過,個人覺得一本(普通雙非)、二本間的區別反而沒有那麼大,這也是批次招生模糊後帶來的結論。

生源的差異,個體上不是那麼絕對,但是大概率上能力有差距。之前,不少雙非院校碩士點調劑之後依然有缺額,2019年考研卻是讓不少人"震驚",之前被嫌棄的這類學校反過來挑揀學生。少數"一志願"和調劑生分開錄取,優先保障報考學生的大學口碑爆棚。

考研僅有一個志願院校,將選擇高校定位在二本的人不多,以本校學生為主。我也指導過學生,不同層次學生的基礎(本科院校教學質量不同)還是有很大差異,不過雙非院校的學生大部分更為刻苦、能吃苦。

一本研究生與二本研究生的區別

科研平臺很關鍵。以湖南省高校的理工類為例,國家級平臺絕大部分都在一本大學(雙非院校同樣有),如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等。但是,在二本大學僅有部分省級平臺。更好平臺能提供更好的科研條件,利於碩士期間產出高水平的論文。

碩士畢業,不讀博士找工作的話,更好的科研平臺意味著有不少"產學研"的轉化,或和同領域的不少大企業有合作。這類院校部分專業的畢業生更容易找到合適、滿意的工作,如之前我們團隊每年都有推薦學生去一些項目合作過的規劃院、設計院、研究院。

導師其實是最核心的差距。讀研、讀博的導師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遇到一個好的導師,扶一把、送一程的話,事半功倍。在學術圈,越是好的學校,大牛導師(各類學術帽子)的數量越多,課題數量、經費額度等更高。

導師經費不足的話,指導的學生也難,不好高水平的論文都是錢"燒出來"的。學校平臺不高,樣品送到其他機構測試,一兩百元一個樣品很常見,一批實驗一兩百個樣品(有重複)更平常,算下來就不便宜。尤其是一些好的表徵方法,成本就更高啦。

一本研究生與二本研究生的區別

經常有人問小西:雙非院校,甚至是二本大學的我,考入985大學讀研的概率有多大?

除非是清北等頂尖名校,普通985大學的碩士生源中都有不少省內外二本高校學生,比如我的碩士師妹中就有湖南城市學院畢業的,今年剛去香港科技大學讀博。當然,在學校、導師的認可中,肯定優先選擇985、211的學生,但是並不拒絕優秀的雙非學生。不少人選擇211大學讀研,再申請-考核制進入985大學讀博。

其實,不同層次的大學讀研,還有個差異就是人脈。比如,之前提到的導師、同學、同門。一個人的工作、生活都離不開群體,在更好的高校有機會認識更多優秀的朋友,也許未來就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幫助,誰說的準呢?

轉眼就將進入9月,2020年碩士生統考預報名將進入日程。小西建議之前有心報考雙非院校的學生,提前核實清楚一件事,就是報考的專業碩士複試是否區分(一)志願報考、調劑生源。

一本研究生與二本研究生的區別

對於傾向調劑生源的雙非院校,不如衝一衝更高層次的大學,如部分中西部的211大學(結合專業課考試課程和自己的複習進度選擇)。就算沒有成功,再選擇調劑到之前想報考的學校,依然有機會爭一下招生指標,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