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行·隊員日誌|“雪龍”號進入浮冰區,每天有人拍冰山

進入南緯60度,南大洋的天氣更加變幻莫測,就像3歲的孩子,上一刻還是晴空萬里,陽光普照,下一刻就“拉黑了臉”,經常還帶著雪花。

南极行·队员日志|“雪龙”号进入浮冰区,每天有人拍冰山

從“雪龍”號上拍到的南極大陸外圍的冰山。澎湃新聞特約作者 趙寧 攝

陽光好的時候,隊員們都會跑到甲板上拍冰山,冰山上面沒有任何汙染,甚至連一絲塵埃都沒有,在光線的照射下晶瑩剔透,冰山大部分是純白色,偶爾帶有些清澈的藍色,十分漂亮。這些冰山都是南極大陸冰架發生斷裂,下海漂移的部分,完全由淡水組成。在國內的一部電影裡,劇情提到從南極拉一座冰山到新疆,以解決當地的飲水問題,其實這從理論上是完全可行的。

11月17日下午開始,天空就飄起了雪花,並且越下越大,到晚飯時分已經變得鋪天蓋地了,在4到5級的風中漫天飛舞,能見度極低。這是“雪龍”號從上海出發以來遭遇的第一場強降雪天氣,這樣的天氣其實給駕駛員帶來了很大壓力,因為船已經駛入了浮冰區,冰山的數量也越來越多,駕駛員需要很好的視野,以提前避開冰山。

南极行·队员日志|“雪龙”号进入浮冰区,每天有人拍冰山

朱兵船長有些不放心,凌晨兩點再次跑到駕駛臺觀察情況,和值班船員一直待到三四點鐘才回房間休息。這個時候,天就開始發亮了,離極點越近,越臨近仲夏季節,就越能體會到“白晝”,房間裡雖然有兩層窗簾,光線還是穿過縫隙偷偷溜了進來。

早上7點,拉開窗簾一看,發現甲板上大部分面積都被積雪覆蓋了,我穿上衣服,揹著相機跑了出來,此時天上還飄有零星雪花,我看了一下,甲板積雪最厚的地方有四五釐米厚,人踩在上面“嘎吱嘎吱”作響。

這時,海洋一所的鞠鵬和中科大的蘇光明順著樓梯朝最頂層甲板走去,倆人拿著小鏟子,拎著小桶。“我們去駕駛臺上面取雪樣。”鞠鵬朝我揚了揚手,打了個招呼。我連忙跟了上去,準備拍點素材。

南极行·队员日志|“雪龙”号进入浮冰区,每天有人拍冰山

11月17日起“雪龍”號遭遇下雪,甲板被雪花覆蓋。澎湃新聞特約作者 趙寧 攝

到達樓頂後,倆人尋找了一處合適的採樣地點,小心翼翼用鏟子將積雪鏟起,放入桶中。

“怎麼不戴手套?這樣規範嗎?”我在一旁問道。

“不能戴不能戴,手套上有很多微塑料顆粒,容易給雪樣帶來汙染,影響數據的準確性。”倆人連連搖頭說道。

我瞭解到,這些雪樣會在船上實驗室進行一個初步研究,剩餘的部分被冷凍保存,然後運回國內實驗室作進一步研究。其中,鞠鵬是做微塑料調查的,蘇光明是做大氣汙染物調查的,同樣的雪樣在他們的手中也將會發揮不同的作用。

即便是在南極,“雪龍”號也很少碰到這麼大的雪。我心裡暗自想,“希望這一場雪會給科學家們帶來特殊的‘收穫’。”

塑料的發明,為人類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然而,塑料在使用後,一部分由於處理不及時而進入環境,發生破碎、降解,給地表水、土壤和海洋等帶來嚴重環境汙染。海洋微塑料研究也成為近年來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全球性環境問題。

近年來,我國在開展的多次大洋和極地科考中,均將微塑料調查納入科考範圍之中。

自“雪龍”號進入南極區域以來,鞠鵬就一直收集海水、大氣、積雪樣品,到現在為止,他已經取得11份海水樣品、5份大氣樣品和1份積雪樣品。

“我們通過這些樣品開展南極區域水體和沉積物中的微塑料組成和分佈研究,以揭示極地微塑料分佈特徵和規律,進而對南極區域微塑料產生的生態環境影響進行評估。”鞠鵬說。

(11月18日於“雪龍”號,作者系第36次南極考察隊隊員、中國自然資源報社記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