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國防實驗室突發爆炸,1死5傷,為何如此急切發展航天科技?

韓國國防實驗室突發爆炸,1死5傷,為何如此急切發展航天科技?

近日韓國連番爆出軍事實驗事故,有人猜測,韓國目前可能在秘密研製航天武器,而作為軍事實力不算強大的韓國,最早採取的辦法同中國一樣,都是先引進再研發,想要追求和中國同步,可為何結果卻與中國截然相反?

韓國媒體11月15日爆出,韓國大田市國防科學研究所實驗室突發爆炸,而科研所方面表示,事故發生時,相關人員正在“為火箭推進劑處理燃料”。

韓國國防科學研究所是韓國國防部旗下的研究機構,主要任務為國防兵器自主研發。據說此次爆炸的原因是,研究員急於測量做好足夠的避險工作,最終導致發生爆炸,1人死亡,5人受傷。

韓國國防實驗室突發爆炸,1死5傷,為何如此急切發展航天科技?

而此次事件前一天,韓國邊界線的陸軍庫房也發生了爆炸事故,造成4人受重傷。據韓方說法也是操作不當引起的事故。短短兩日的連番爆炸事故,都存在於軍研重地,難道是巧合嗎?倒不如說,引爆事故的導火索是韓國迫切發展軍武的壓力。毫不客氣地說,此起彼伏震耳欲聾的爆炸聲中,震碎的正是韓國試圖快速發展該國軍事力量的雄心。

韓國人為何急切的發展航天科技?

拿航天發展舉例,韓國到1989年才正式成立了國家航空研究院,此前韓國國防工業的生產全部依賴美國技術,生產美式裝備,生產許可證均有美方頒發。在美國控制的主場,怎麼能讓韓國掌握跟洲際導彈相近的航天技術?這也是從一開始,韓國航天技術滯後的根本原因。

看同時期的中國,在五十年代中期就發展航天科技,1960年中國就發射了第一枚導彈,在短短10年間又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這樣的進度韓國能不“眼紅”?因此韓國卯足了勁要趕上中國,但是這差別要靠自己趕上可不容易。

韓國國防實驗室突發爆炸,1死5傷,為何如此急切發展航天科技?

韓國的“羅老號” 火箭

於是在求助美國失敗之後,韓國想拉俄羅斯入夥,反而被擺了一道,“羅老號”火箭三次發射失敗後就沒了尾聲。此時韓國還沒有意識到,僅是進口而缺乏國產研發技術,是難以支撐起整個航天發展的重任,那時的韓國大量裝備僅具有表面上的軍事意義。

起點相同,中國的選擇走一條更為艱辛的路

同樣是遭到了外界大量技術封鎖,但是中國在選擇上就與韓國截然不同,中國的選擇了一條更為艱辛的路。中國從一開始就已經打算建立系統的航天工業體系,於是從2000年開始,中國就開始研究屬於自己的衛星定位系統,經歷了15年三代衛星的改良,才有目前超越美國GPS的中國“北斗”定位系統。日本稱中國北斗系統規模是全球最大。並大膽預測,數年後北斗的精度將追上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

韓國國防實驗室突發爆炸,1死5傷,為何如此急切發展航天科技?

​中國的“北斗”衛星示意圖

況且航天產業的系統成本極高,韓國的國家體量顯然負擔不起,而且航天產業的風險太高,小國國力難以招架,當時韓國出資約30億人民幣,只為向俄羅斯求教如何點燃一級火箭,可以說已經是傾全國之力完成“航天夢”了,結果不僅失敗而且兩方最終不歡而散,事實證明,與其不自量力的追求跨越式發展,不如像中國一樣按圖索驥式的階梯式前進,否則只會釀成苦果。(可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