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痴迷“麵塑”製作學有所成,感動非遺傳承人收他為徒


畫面中手捧“壽山”的男子名叫孫連東,今年45歲,是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青口鎮人,他生活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父親是當時村裡比較稀少的手工藝人,做事風格嚴謹細膩,話語謙虛慎重,從不張狂,加上吃苦耐勞。受到了村裡人的尊重。姐姐善長繪畫,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哥哥也是贛榆區高級中學的優等生。受環境薰陶,小時候孫連東在繪畫方面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學業完成後,孫連東沒有找單位工作,他創辦了自己的裝修公司。在父親的指導幫助下,公司以小規模的發展。做些幾百上千的單子。慢慢的,經過幾年的精心經營,在業內樹立了良好的口碑。業務己發展到幾十上百萬。成功的喜悅並不是一直相伴。隨著時間的匆匆流逝,每天的忙碌,接電話,打電話,看工程,搞預算,買材料,等等一些煩鎖的事。一天下來,人己經疲憊不堪。對於喜歡搞藝術的孫連東,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2010年5月,孫連東下定決心放棄這項眾多人獻慕的職業,獨自去北京發展。雖然家人、朋友一時不能理解。在北京孫連東與藝術根雕結緣。彷彿看到了一種適合自己的事業。很快就在河北廊坊搞起了一個小工坊。2013年秋,孫連東回連雲港參加展會。在連雲港文博會參觀其他行業的展品時,許多面塑作品,精緻的卻有很強民俗味的作品是怎麼做出來的?因為葡萄粒那麼小的人物頭部,不僅表情,五官,甚至眼睛的雙眼皮都刻化的那麼傳神。


孫連東搜索了資料,不看不瞭解,彷彿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原來,麵塑的歷史早在漢代就有文字記載。它用麵粉,糯米粉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蠟,蜂蜜,等成份。經過防裂,防黴的處理,製成柔軟的各色麵糰。捏面的藝人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揉,用竹刀非常靈巧的點,切,刻,劃,壓,塑成身,手,頭,面,再從裡到外披上各色衣服,傾刻之間,一件栩栩如生的藝術品就脫手而出了。

從此,不務正業的頭銜便被家裡人戴上了。孫連東找到好朋友徐進濤老師,表達了想學習麵塑的想法,希望能幫助他找一位老師。因為私交甚好,徐老師幫助推薦了咱連雲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麵塑傳承人王振蘭老師。經過王老師一段時間的觀察和了解,她為孫傳東痴迷麵塑的行為所感動,終於師徒有緣。

2013年11月,在周存玉大師,崔月明老師,紀光輝大師,徐進濤大師,還有剪紙王老三大師等老師的見證下,王振蘭師傅正式收下愛徒孫連東。

學習麵塑的開始並不順心,因為隔行如山,從最初的和麵,配比,蒸麵,加色,孫連東顯的力不從心。剛開始學習簡單的水果製作,在師傅面前,因為緊張,雙手輕微發抖,額頭汗珠不斷,總是做的不盡人意。好在王老師隨和親切,耐心耐力。慢慢的由簡到繁,由生到熟,孫連東可以做出一些簡單的作品,平日裡己經能夠幫助師傅做壽山作品。

在跟隨師傅學藝的過程中,孫連東越來越發現麵塑裡有很多的門道。麵塑的配方不是一成不變的,它要根據季節,氣候的變化而改變配方,這其中最難的便是人體的比例和神態。把握好比例,才能做出完美的人物動態,神態把握好,才能使作品更加逼真。這個過程看似簡單,去需要有較高的繪畫基本功,空間感,還要對人體結構,肌肉的認知,觀察人物的喜怒哀樂時所產生肌肉的變化。


經過幾年的用心學習,年近八旬的王師傅把一生積累的麵塑技法毫無保留的傳授給徒弟!孫連東憑藉多年來沒有放棄的繪畫練習,還有對事物的細心觀察,一一揣摩在胸,他的麵塑技藝越發精進!

2018年,孫連東學有所成,王師傅建議他出去參加一些公益性的非遺比賽交流活動。剛好,連雲港市舉辦第三界職業技能狀元大賽。孫連東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比賽,在眾多的參賽選手中,獲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並獲得了"連雲港市技術能手"獎,"連雲港市五一創新能手的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