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經濟學”的七年之癢

對於安倍晉三來說,2019年11月20日或許是個充滿矛盾的日子。這一天,他打破了維持百年左右的紀錄,成功成為日本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首相。但也是這一天,出口十一連降的數據卻給安倍兜頭澆了一盆冷水。在全球經濟和貿易前景忽明忽暗的當下,曾經被安倍引以為傲的“安倍經濟學”似乎也已經到了要經歷七年之癢的時候了。

麻煩的數據

該來的還是來了。據新華社報道,當地時間20日,日本財務省公佈的數據顯示,受全球貿易環境惡化的影響,日本10月出口額同比下降9.2%至6.5774萬億日元。

這已經是日本出口連續下滑的第十一個月,與此同時,9.2%這一數字更是創下了日本出口三年來的最大降幅。

汽車、發動機和鋼鐵出口大幅下滑是當月日本出口額下降的主要原因。數據顯示,日本10月對美國的出口同比減少了11.4%。

此外,日本對亞洲的出口也同比減少了11.2%,為連續下降的第12個月,而日本對亞洲的出口佔日本總出口的一半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數據發佈的前一天,經歷互刪貿易“白名單”的日韓剛剛舉行了第二次磋商,但卻無疾而終。

由於韓國“抵制日貨”的浪潮不斷加大,日本10月對韓出口額僅為3818億日元,較2018年同期減少23.1%,相比起來,9月日本對韓出口減幅也不過15.9%。

對於極度依賴對外貿易的日本經濟而言,出口連續下滑發出的警告意味不言而喻。

本月14日,日本內閣府發佈的統計報告還顯示,2019年第三季度日本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年率計算增長0.2%,創下了一年以來的新低。

在10月上調消費稅的背景之下,提前消費拉動了內需,佔日本經濟比重約60%的個人消費環比增長了0.4%,但出口卻環比下降了0.7%,進口環比增長0.2%,淨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負0.2個百分點。

彼時,外界認為日本出口環比下降的重要原因在於服務出口下降了4.4%,而在統計中,訪日外國人在日本的境內消費被列入服務出口,那時正是日韓關係急劇惡化的關鍵時期,因此三季度訪日韓國遊客出現了大幅銳減。

但上調消費稅的副作用卻也加速到來,囤貨帶來的直接影響可能就是日本將要面臨四季度個人消費出現下滑的局面。

尷尬的安倍

出口數據的發佈著實算不得好時候,畢竟對於安倍而言,這一天本該是個值得慶祝的日子。11月20日,安倍累計在任2887天,成為日本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首相。上一個紀錄的保持者是桂太郎,他於1901年開始擔任日本首相,執政時間2886天。

2006年,安倍首次出任首相,但在養老金醜聞之下,安倍只在這個位置上停留了一年。再次回到這個位置上,是在5年後。2012年12月,安倍再次出任日本首相。而在這中間,日本首相更迭了7任。

對於實現長期執政的原因,安倍在首相官邸表示,通過6次國政選舉,得到國民強有力的支持,一貫為實現承諾的政策而努力。在這些反覆積累下,迎來了今天。

同時,他也提到,“我們面臨的課題有如何擺脫通貨緊縮、解決最大的難題少子老齡化等問題,在此之上還有修憲問題。今後,我們將繼續以挑戰者的姿態,為創造令和新時代而不斷奮鬥”。

安倍長期執政重點不過兩個字——經濟。本月初,安倍還在內閣會議上下達指示,要各部長制定經濟對策,目的則是為了防止日本經濟在奧運後出現疲弱。按照官菅義偉的說法,政府要打造一個讓日本人感到安全和安心的“強韌日本”,同時,也將為可能出現的風險做好防備。

日本經濟溫和復甦的背後,出口下滑始終是不得不防的存在。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劉軍紅對北京商報記者分析稱,日本出口主要受兩方面影響,一來世界經濟增速下降,二來中國經濟增速也出現了放緩,由此導致日本對中國出口的半導體生產裝置下滑嚴重,機床、生產設備、零部件等一些關聯性比較大的產品也遭受波及。而在美國的限制之下,對美國出口下降主要集中在汽車方面,而且當下汽車行業正處於一個時代轉換的過程,汽油車受到冷落,企業也在考慮是否要轉型新能源車。

“展望未來,日本經濟勢將在第四季度進一步回落,消費稅上調將影響到支出。我們預計日本經濟明年將急劇放緩,消費支出和出口將構成嚴重拖累。公共需求或成為主要引擎,維持經濟勉強實現增長。”此前,彭博經濟學家如此預測。

失效的經濟學

“安倍經濟學”迎來七年之癢?很不巧,安倍迎來人生中這個大日子的時候,外界卻將關注點放在了這裡。

從2012年重返首相之位開始,安倍便提出了讓他引以為傲的“安倍經濟學”,持續貨幣寬鬆、增加財政支出和結構性改革三管齊下。在此背景之下,日本終於從經濟負增長的怪圈中脫身,但一個現實的問題是,日本GDP增速卻長期徘徊在1%左右。

劉軍紅分析稱,日本這一輪經濟增長的擴張期很長,但其關鍵的背景在於超級量化寬鬆,去掉了特殊因素的話,日本經濟實際增速是非常低的,而且缺少活力,這與日本人口及勞動力的減少帶來的社會負面效應也有關。更重要的是,“安倍經濟學”用了超常規的三招,會帶來很多副作用,例如金融市場嚴重的扭曲、被動的負利率及企業投資低迷等,目前沒有看到安倍有新的招數,他現在靠的恰恰是不改革從而謀求政局的穩定。

“日本遭受經濟衰退的風險非常大。”這是日本自民黨眾議員山本幸三的評價,而他也是安倍經濟學的打造者之一。在經濟層面,日本的負利率影響已經開始向外傳導,而在大規模的刺激政策之下,債務大山也已經越來越重。數據顯示,2018年,日本債務總額就已經是GDP的2.3倍之多,負債率達到美國的兩倍。

社會層面,老齡化已經讓日本越發透不過氣。日本總務省近日公佈的人口估算數據顯示,目前日本全國65歲以上老年人比上年增加32萬人,達到3588萬人,佔總人口的比例升至28.4%。

由此帶來的養老、醫療等負擔持續加重,財政壓力倍增,年輕人對社會保障缺乏信心,從而提前規劃養老,削減消費,拖累內需……

日本《每日新聞》指出,“安倍經濟學”的實施難言充分,通脹仍遠遠低於2%的目標,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咎於“安倍經濟學”沒能打消人們對未來的擔憂。

日本經濟彷彿陷入一個怪圈。劉軍紅稱,日本經濟與世界經濟高度相關,出口受到影響,企業便不敢投資,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投資過剩,日本的拉動力量也就沒有了。對於日本而言,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消費基本恆定,出口受到外部影響,企業投資熱情又不高,而這些又不是“安倍經濟學”所能解決的,“安倍經濟學”並不產生需求,這就意味著安倍政府需求增加做得不夠,財政投資又做不到,資金來源有限,整體上便處於一個疲弱的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